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天下安>少年出上谷,大鹏展翅时。

“阿爷,让我去吧!”

“阿爷,五弟病刚好没多久,还是我替他去吧!”

“阿爷……”

四个哥哥都想替耿举去常安,大家都知道,这是去当人质的!

母亲在一旁哭泣,父亲耿况也是满脸不舍,但没办法,想要一家安稳,甚至家族安稳,就必须去一个嫡子,耿家六个兄弟都是一个母亲生的,去谁都舍不得。

老大老二,已经能上阵杀敌,军事上耿况已经开始交给二人,上谷郡不时就会有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俩人离不开,老三耿国,虽然沉稳,少年老成,但有些死板,不懂变通,政事上倒是一把好手,耿况还想让他在身边多历练历练。

老四耿广没有主意,有些晚熟,出去耿况也不放心。

想来想去,家里唯一能舍弃的,或许就是耿举了。

“举儿,你怎么想?”耿况问。

“全听阿爷做主,孩儿其实也很想去太学看看,毕竟家里的书都看完了。”耿举笑着说。

耿举是真的想去常安,毕竟谁不想见识一下古代长安!虽然如今天下很多匪患,但整体上还是太平的。

关于长安的诗篇,耿举能想到一箩筐,但那都是描写唐代的长安,而在汉朝时,长安已经是一处繁华的都城了。

街上的叫卖声不断,到处人来人往,耿举被带到太学报名之后,就回了耿家在长安的府邸。

耿家是个大家族,往上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老家在巨鹿,后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祖上因是大儒,被封侯,家族一支被迁到扶风茂陵,耿家也就分成了茂陵耿家与巨鹿耿家。

耿举这一支是茂陵耿氏,家族人口稀少。直到耿举的父亲,一口气生了六个儿子。才算松了口气。

耿家在长安的府邸很大,但人却很少,只有几位老仆。

耿举就算想出去转转,也找不到一辆能出行的马车,还好长安街上到处都是拉脚的驴车。

耿举觉得慢悠悠的转一圈也不错,就叫了一辆驴车。

赶车的是个年轻人,也就20来岁的样子。浑身黝黑,但很喜欢笑,牙齿很白。

青年是个喜欢聊天的,耿举上了车,俩人就聊了起来,加上耿举是想转转长安,也正好有个说话的不会那么无聊。

“公子也是太学学生?我也是!”青年笑着说。

“你也是?”耿举有些诧异,在他的记忆里,太学这种都城学府应该是很难进的。

“怎么了?我赶车就不能求学啦?哈哈哈,公子新朝与前朝可不同,只要是青年就可学习,我是与同乡一路赶着驴车来到长安的。现在都进了太学,平时我与他轮着赶脚挣钱,以供俩人吃消。”

勤工俭学?耿举对这个新朝突然有种不同的感觉。

赶脚的小哥叫朱佑,说是南阳人。

耿举还去了东西集市看了看,俩个集市都很热闹,并且竟然很卫生!要比上谷郡的各处集市强了很多。

还有差役不时的来往,查看各家商贩。

“他们是干嘛的?”耿举问身边朱佑。

“他们啊,是五均官,管理物价的,长安一带的物件都有朝廷定价,不许超过“市平”(每季度中月,制定的价格标准。)公子可以安心买东西,不会遇到宰客的事。”朱佑说的很平常,但耿举可知道,到了民国时期国家都没有能力制定物价。

在他的印象里,新朝的王莽是昏庸无道的,无论演绎还是小说中,都把他说成了一个反派,坏人。

而现在,耿举在长安却感觉不是这样的。

“朱佑,朱佑。”后面有人喊朱佑,耿举也跟着回头,那也是个青年,1米75左右,皮肤很白皙,鼻子很高,眼睛很有神。

“刘秀,你怎么来了?”朱佑招呼那青年说。

“邓禹病了,我过来让你去给他看看。”刘秀很焦急。

“刘秀!?”耿举有点懵…

“额,我正在干活呢。”朱佑犹豫的看了看小车上的耿举。

“我来替你,你快回去。”刘秀接过毛驴缰绳。

“这……”朱佑看了看耿举。

这时耿举才反应过来,“你去吧。”

刘秀!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大帝!耿举上辈子听说他更多的称号是大魔导师!

但眼前给他牵驴的刘秀,就是日后那位大帝?

刘这个姓,是个大姓,因为刘邦的儿子们太能生了,武帝施行推恩令之后,刘姓也就不太值钱了,耿举家的一位老仆也姓刘,还是什么中山郡王之后呢!

至于眼前的赶脚青年,耿举不敢确定。

“这位小兄弟要去哪里。”刘秀打断了耿举的遐想。

“哦,到处转转,就行。”耿举回过神来。

“我听朱佑兄弟说他是太学学生,那你也是嘛?”耿举没话找话说。

“是啊,我们都在跟随许先生学习《尚书》小兄弟你也是太学生?”刘秀问,但有点魂不守舍。

“是啊,我刚刚到长安。明天应该回去。”耿举说。

“哦哦,那日后大家互相照顾一二,不知小兄弟家乡在何处?”刘秀回头问道,明显亲近了一些。

“我是扶风耿氏子弟。”耿举回答,也没什么藏着掖着的。一会儿还要回耿府呢。

“扶风耿氏!以农桑之学与算学闻名的耿氏?那日后可要多跟耿兄弟亲近了。”刘秀是那种很大气的人,牵着毛驴走在前面也没有一点低声下气的感觉,反而让人不能小瞧他。

回到家里,与刘秀告别,相约明天由刘秀来接他,一起去太学。

耿举这趟把长安大概看了一下,很繁华,人很多,每个人都种幸福感,脸上带着笑容。

很奇怪,因为耿举知道,新朝并没有存在多少年,为什么长安没有一点大厦将倾的现象呢?

太学,由于王莽的改扩,大量招生,原先的太学无法容纳,所以搬出了长安城,在长安城东南处重新建造。

太学是一片建筑群,中心是明堂辟庸,用来祭拜仪式等,接着是太学的主体建筑,用来授课。

再外围是密密麻麻的寝室。

王莽登基称帝后,就开始建造,已有近万的房舍。耿举坐在毛驴上也走了好久。

“壮观吧!听说求学于太学的学生已有1万多人,文运之盛,古来罕有。”刘秀很兴奋的跟耿举说。

“三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

耿举循声望去,是一个很小的孩子。

“邓禹,你怎么出来了,身子不热了?”刘秀走到孩子身边。

“不热了。”孩子甜甜一笑。

“哦,这是我的同乡,邓禹,别看他小,与你我一样也在太学求学。”刘秀向耿举介绍,其实耿举现在也没比那孩子大多少,但他心里年龄大啊!

介绍完邓禹,刘秀又向邓禹介绍耿举。“这是扶风耿氏的耿举。日后也在太学求学。”

“耿兄,日后若有不懂不明之处,尽管来问我。”邓禹小小模样确很高冷,眼睛都要看上天了。和与刘秀说话一点都不同。

……耿举有点懵,哪来的小屁孩?邓禹?名字有的耳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