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第301章 朝廷里有人想找死?

云朝,京师,清晨,早朝。

距离现任皇帝的登基,时间已经过去十四个月。

从最初之时的心怀激动,到国战时的战战兢兢,再到现在的按部就班,皇位交替似乎终于走上了正轨。

对于这位渐渐掌握权力的新皇帝而言,他自认为自己这一年干的还不错!

比如每天,按时早朝……

听取大臣的各种奏疏,决定要不要予以采纳,哪里要赈灾,哪里要加税,哪里又滋生了起义,哪里又需要派兵镇压。

说真的,做皇帝是个挺操劳的工作。

掌管一个庞大国家,治下人口接近一亿,由于幅员辽阔的缘故,发生大事的概率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每天都会有大事。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作夸张,而是非常现实的事实,因为掌管的地域太大了。

地域大,事就多!

如果只是治理一座小县,可能几个月或者几年都平平淡淡……

如果换成掌管一个州府,可能一两个月就要有些事情发生!

州府再上面的级别是路,一个路的大事已经不少,十天半月之内,肯定有不得不及时解决的政务。

路的行政上级才是国,掌管着四面八方各个路,当这些路的大事汇聚而来,可想而知需要处置的有多少。

说每天都有大事发生,一点也不是胡说八道。

所以当皇帝真的挺操劳。

这么说吧,凡是能按点上朝的,凡是能坚持一直上朝的,不管这个皇帝的能力如何,他的态度首先就值得肯定……

这种皇帝可以称之为好皇帝。

每天都上朝,连续不间断,哪怕偶尔稍微偷一偷懒,虽然上朝但却不参加大臣的争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谁上班的时候没偷过懒呢,不是么?

后世那些上班族,每周尚且有一天休息,如果工作比较正式,一周甚至能休息两天,并且即便每周都有休息,上班族照样该抱怨抱怨,无论工作待遇是好是坏,总有人在上班的时候偷懒。

和后世的上班族相比,古代帝王竟然算是勤勉的。

堂堂皇帝,执掌全国,每天坚持上班打卡,这确实值得予以称赞。

虽然古代也有休假,但是和后世没法攀比,先秦的时候还好,三日一沐,五日一浴,沐和浴最初都是洗澡的一种方式,渐渐衍变成为朝廷规定的假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隔三岔五,根据沐浴的不同给予半天或者一天的休假。

但那是先秦和两汉时代……

自古以来的上位者都是懂得盘剥人的……

他们不但盘剥百姓盘剥臣子,他们甚至连自己的休假待遇也盘剥。

比如到了唐代,休沐时间已改,改成十日才能一次休沐,并且美其名曰称之为旬假吗,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每旬可以休息一天,也就意味着,上班三十天才能休息三天。

这个旬假制度从唐代开始,传到现在的云朝仍然沿袭,无论王公大臣还是皇族亲贵,哪怕是皇帝本身也得按章遵守。

和后世的休假相比,是不是挺剥削的……

所以说,皇帝也是上班狗!

也所以说,现在的云朝皇帝才自认自己干的很不错。

他每天坚持早朝,每天坚持听取奏疏,和历史上那些荒唐昏君相比,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称之为明君。

天下每天有那么多大事发生,都需要他这个皇帝或是亲身处置或是给出建议,这很操劳啊,谁敢说他不是明君?

只不过……

这其实只是他自己的认同!

人都会自我感动,选自己好的一方面想,但如果是知晓朝廷内幕的人,就会明白这位登基一年的皇帝并不是明君。

他不但称不上明君,甚至可以称一句混蛋。

虽然,他每天坚持上朝听取奏疏,但是,他对待朝政总是有选择的去处理。

比如大臣们禀奏,哪里有灾害需要赈济……

明明大臣已经向他言明,这是十万火急的加急奏章,然而这位皇帝却会轻描淡写的开口,慢悠悠的说一句交给地方去处置吧!

交给地方去处置?

地方上怎么处置?

如果一个地方的衙门能够撑住灾害,又何必十万火急的向朝廷上报求援?

况且以云朝现在的吏治昏暗情况,地方上的官员怎么可能用心赈灾,不趁机盘剥百姓已经算是有良心的好官,大多数官员都是心狠手辣的恶棍,原本只是天灾,能被搞成人祸。

古代对于灾害,明君都知道应该即刻赈灾,不但要即刻赈灾,而且要调拨超量物资赈灾……

如果一地灾害需要十万石粮食才能解决,那么朝廷至少要拨给这地方十五万石才行,原因很简单,要留出给贪官伸手的数额,如果不多给五万,那么救灾所需的十万就到不了灾民之手。

哪怕是吏治最清明的朝代,这种赈灾方式也是潜规则,凡是明君都明白,水质清则无鱼,有灾害的时候他们不会严查贪腐,而是紧着先去赈济灾民,宁愿朝廷吃亏,宁愿多拨物资,但是,首先要保住受灾的百姓能被赈济。

这才是明君该干的事。

而云朝这位新皇帝,他连最基本的赈灾都不干,凡是听到关于灾害的奏疏,他全都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交给地方处置。

反观听到加税的奏疏,这皇帝立马会兴趣十足,不但要让奏疏的大臣念清楚,而且还要亲自把奏疏拿到手中再看一遍。

看完奏疏之后,越发兴致高昂,于是就极力赞成加税,对于提出奏疏的大臣也是极力赞扬。

加税,他很热衷……

但是当听到某处出现起义,需要朝廷进行镇压或者诏安,这位皇帝顿时又萎了,拖拖拉拉不愿意处理。

诏安需要拿出钱财,或者给起义首领好处,此乃云朝一贯采用的手法,自从开国以来一直干的很好,所以虽然云朝的起义繁多,但由于朝廷一直舍得出钱,故而总是能够及时解决,从未让起义演变成大乱。

到了这位皇帝时,他不愿意这么干了!

诏安要拿出钱,他不舍得往外拿……

也就是说,诏安没法诏。

然而起义已经出现,总不能放任不理吧,既然不愿意拿钱进行诏安,按说还有派兵镇压这一办法。

偏偏这位皇帝奇葩,他连派兵镇压也不干,因为,派兵镇压也需要花钱。

兵马一动,粮草先行,想要镇压一场起义或者叛乱,花的钱财肯定也不是小数目。

这皇帝的性格,仿佛天大的守财奴,明明所有人都明白,放任起义不管乃是大患,然而皇帝由于心疼钱财,竟然选择既不诏安也不镇压。

真够省钱的啊!

只不过省是够省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损害何其之大?

也许起初仅仅是一乡一县的小小民变,结果因为拖延不处理渐渐演变成了揭竿而起,比如就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里,云朝各路已经出现了多大三十余处起义。

诏安要花钱,派兵镇压也要花钱,所以,皇帝对于这种奏疏不管不理。

天灾需要赈济,赈济意味着要调拨钱粮,所以,皇帝采用的办法是交给地方去处置。

简直就是摆烂!

又或者根本不关心云朝的国体。

但你要说他不在乎国体,不在意云朝会不会衰败,似乎又不对,因为他在搂钱方面一直表现的很努力。

只要是能给朝廷创收的奏疏,他一律采纳!

凡是涉及加税的参奏,他立马会和大臣探讨细节。

甚至在加税这种事上,他表现出来的胃口极其大,而胆量,也非常大……

……

比如今日这一次早朝,又有大臣上奏加税之事。

皇帝顿时神情惊喜,眼神之中炯炯有光!

满朝文武的大臣们,由于也早养成了贪腐之欲,所以也都兴致勃勃,个个表现出热衷之色。

然而……

当这个大臣开始奏疏时……

整个朝堂上的气氛,忽然变得有些诡异。

加税!

这份奏章确实是关于加税!

只不过,这位大臣提议加税的地方让人惊心。

偌大一座朝堂,那大臣声音很响,似乎义正言辞,凸显忠君爱国……

只听这人大声道:“自古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有河北路青州泾县一官员,竟私自动兵占据两大州域,一乃幽州,二乃顺州,此外加上此官员在任之青州,其人竟然已经坐拥三州之地。”

“臣于旬日之前,收得北方探报,那边境百姓大量迁徙,落户三州之地无数,仅凭推算人口数量,已可估算高达百余万。”

“倘若再计算三州原本住户,则其百姓人口数量更庞大,臣敢断言,约两百万。”

这大臣的禀奏,声音郎朗宛如义愤填膺,然而满朝文武却面色古怪,仿佛看傻子一般看着他。

甚至就连龙椅上的皇帝,脸上的表情也颇为复杂。

然而不管大臣和皇帝如何神态,这大臣却继续滔滔不绝的奏疏,他声音越发激昂,表现的大义凛然。

“青、幽、顺三州,已有两百万人口,然则那位担任青州知州的杨一笑,他却从未向朝廷上交过哪怕一文钱的税。”

“此事对于朝廷而言,损失何其之大也。”

“陛下可以算算细账,诸位文武同僚也不妨算算细账,你们只需要稍微一算,就知道那杨一笑贪墨了原本属于朝廷的多少钱。”

“两百万人口,最基础的第一笔税乃是人头税,哪怕是按照云朝以前的律例,每一个人丁每个月也要缴纳十五文钱……”

“这才只是人头税!”

“一人十五文,两百万人就是三千万文,折合三万贯,白银三千两。”

“陛下,一个月就是三万贯啊!”

“一年,则是三十六万。”

“然则微臣刚才说了,这才仅仅是最基础的人头税。如果再算上田地税,户宅税,各种捐,各种赋,林林总总全都加起来,哪怕按照云朝以前的律法,那么一个丁口一个月也要接近五十文,两百万人口一个月可以收入十万贯……”

“一年,则是接近四百万贯。”

“这么大一笔财富……”

“这么大一笔财富啊……”

“它本应该是陛下的,本应该是朝廷的,然而现在却被人贪腐,落入了那杨一笑自己的口袋。”

“故而,微臣启奏,请陛下即刻决断,必须让杨一笑上交税收。”

这大臣说到这里,声音仿佛狠厉,再次道:“不但要让他上交税收,而且要按照现在云朝的律例,以前每个丁口每月的税赋是接近五十文,但是现在朝廷经过多次加税已经接近一百文,微臣以为,天下一同,故而那杨一笑上交税收时,也该按照每丁每口每月一百文钱……”

“也就是说,让他一个月上交二十万贯,仅只今年,就必须缴满七百二十万。”

“除此之外,陛下还应该勒令他补缴,只不过么,可以稍微予以体谅他,比如去年和前年的税款,可以让他按照五十文一人缴纳,两年加起来的补缴,款额恰好等同于今年,故而,他一次性缴纳一千五百万贯就行了。”

“这样一来,陛下唾手可得一笔巨资,朝廷的国帑也因此充盈,最主要的是,让他补缴的两年乃是沿袭以前律例,这是温缅的体谅,他必须感激涕零,而陛下和朝廷,则是收获赞誉。”

“此谏,乃微臣肺腑之言,恳请陛下,立采纳之。”

满朝文武的表情,全都透着诡异。

龙椅上的皇帝,神情也显出古怪。

所有人都很迷惑,怔怔看着这大臣,无论皇帝还是大臣的心中,此时几乎都在暗响着同一句话……

“这人莫非是个傻缺么?”

“又或者是突然得了失心疯?”

“他竟然让杨一笑上交赋税……”

“知不知道人家有七千铁骑……”

……

【今天剧情太连贯,所以两章不好拆分,二合一发布,大家可以猜猜,这个大臣是谁的人,他看似找杨一笑麻烦,其实真是找杨一笑麻烦吗?如果有目光深邃的朋友,应该能从这个表面剧情读出深意,许多事不能看表面啊,暗地里也许掩藏手段,就比如这大臣奏疏杨一笑交税,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