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拯救女主,女医生的科举之路【完结番外】>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五端之说

  自第一日元朗与元静云发生口角, 被夫子逮着,让双方都罚抄弟子规后,学堂上众人都安分许多。

  元朗虽然不再找元静云麻烦,但也少不了给她摆脸色, 元静云只当视而不见, 闲时便抄书练字,一个月下来, 她的字迹逐渐变得工整可观, 勉强可以入眼。

  在村学里, 大多数孩子的年龄在八到十二岁之间。而像元静云这样十四岁的年纪, 在古代已经可以算是成年人了。有些同龄的孩子早早地结婚成家, 开始自立门户。

  在一众孩童中, 元静云尤为显得稳重,虽然开蒙晚, 却常有人拿书向她请教问题。

  “静云, 你手上的长命缕真好看,你娘手真巧。”季长吉眼中放着羡慕之色,他悄悄地把自己手腕上的一条黑灰色腕绳藏了起来。

  元静云抬起手,正是一圈由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结成的彩色线绳, 它被她戴在手腕上。线绳上绚丽的色彩映衬着她明亮的眼神。

  “吉哥儿,你说这个?”

  这条线绳是王二娘在元静云熟睡时偷偷绑在她手腕上的。王二娘告诉她,这条长命缕不能随意断开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 将其扔进家里院墙的排水渠,让雨水冲走。据说这样做能保佑人一年远离邪恶、烦恼、疾病和忧愁。

  元静云是不信的, 她是个实打实的无神论主义者, 当然除了穿越到这本书里之后, 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一些怀疑,但她相信肯定是科学可以解释的,毕竟,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是啊,你娘真是手巧啊!”季长吉赞叹道。

  “那明日我带一条来送你。“元静云瞥见了季长吉藏起来的手,季长吉家中有六七个孩子,日子同样不宽裕。

  “真的吗?”少年的眼眸发光,说完又摇了摇头:“还是不了,太麻烦你阿娘了。”

  她知道季长吉家庭的情况,自己的母亲给她织完长命缕,还剩下不少丝线,再织一条并不费事。

  她轻声说道:“吉哥儿,这并不麻烦。你若是喜欢,我明日带条过来便是。”

  “还是不了,我家中姊妹总不好不同。”说完,季长吉脸色有些红,摆了摆手道:“谢谢静云了。”

  少年人的渴望与读书人的自持,让他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元静云耸了耸肩,打了个哈欠,昨夜忍不住多抄了会书,这会听完夫子讲课,终是有些疲倦:“那,你若想要,再与我说。”

  “嗯,”季长吉点了点头,元静云知晓少年人的心思,却懒得深究。处在脆弱敏感又反叛青春期的少年人,谁能猜得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小娘子才学人带彩绳,”元朗的声音不近不远。

  元静云也不搭理,自第一日两人闹了一场,村学的人都知道两人不对付,同村人更是将两户人的事传到季前村。

  元朗见到元静云仍然忍不住嘲讽几句,而元静云也会偶尔挖苦他。

  “你才是小娘子呢。”季长吉听元朗说完,脸更红了。

  “嘴真笨。”元静云说完,转头朝元朗道:“也不知道是谁将长命缕藏在脚腕上。”她斜睨着元朗的脚腕。

  元朗下意识地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脚腕,被长长的衣摆遮盖住,搭在脚背上。由于过长,最底下的一截在泥地中拖了一层泥浆。

  元朗瞪了元静云一眼,然后拂袖离开。

  “静云,你是指元朗将长命缕系在脚腕上吗?”季长吉眨了眨眼角,眼里透着清澈的愚蠢。

  他对元静云的话有些迟钝地产生了联想。

  “或许是吧,我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元静云伸了个懒腰,起身道:“我该回去了,我阿娘还等着我回去帮她包粽子。”

  “我家有些粽叶,不如给你捎回去些?”季长吉道。

  “好啊,”元静云可不想季长吉那般瞻前顾后,爽快应下:“等我包好了,带几个给你尝尝。”

  “嗯,好,”季长吉笑的腼腆,若不是生的黝黑,倒真像个怯生生的小娘子。

  两人一同出了村学,迈着轻快的步伐沿着小径向季长吉的家走去。

  元静云身穿一袭淡蓝色的棉布衣裳,宽松的袖口微微飘动,衣襟上还有几处绣花装饰,点缀出她清秀的面容。

  而季长吉身着一身灰色的布衣,显得干净整洁。他精瘦的身形透露着一丝青春的活力,双手袖口处有些脏污,显然是劳作过的痕迹。

  两人站在村道上,徐徐的风吹过,带来田野的芳香,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对面的山丘里站起。

  元静云‘咦’了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之色,她迈开轻盈的步伐,向着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去。

  她注视着老者背着的药框,心中涌起一种熟悉感。

  季长吉看着元静云的举动,一头雾水,不解地问道:“静云,你认识这个人吗?”

  元静云微微一笑,她朝着老者走近,脸上带着一丝欣喜之色。

  她轻轻拱手行礼,向老者致以敬意,同时带着温暖的微笑说道:“王大夫,您好。虽然多日未见,但您依然显得精神矍铄。”

  老者长袍上沾满了泥土和草药的气息,给人一种朴素而亲切的感觉。

  王在泽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的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思索着元静云的身份。他用和蔼的声音询问道:“这位小郎认识王某?”

  元静云听到王在泽的疑问,她微微一笑,轻轻摇了摇头,表情中透露出一丝遗憾和理解,轻声道:“王大夫,前些日在官府中,我曾远观王大夫的风采,却未曾有幸与您交谈。”

  王在泽听了元静云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似乎渐渐回想起了一些往事。他静静地观察着元静云,逐渐恢复了一丝熟悉的神色。

  “哦,原来是你,我曾记得你在公堂上曾帮王某争辩。”王在泽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多年来,我在江湖行医,见过许多人,记忆逐渐模糊,不料你却还记得我。”

  元静云微微一笑,柔声说道:“王大夫的医术妙手仁心,怎能轻易忘怀?前些日您在官府中所作所为,众人无不对您赞誉有加。”

  “小郎谬赞,行医救人,本是医者本分。”王在泽笑道。

  “王大夫这是在采药?”元静云疑惑道,她的目光转向王在泽背上的药框和满是泥土和草药的长袍。

  王在泽微笑着点头,抬手指向周围的草丛和山野对元静云道:“是的,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我常在山野间采集草药,用以调制药物,菖蒲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得多备些草药。”

  “菖蒲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元静云轻轻诵读,疑惑道:“五毒醒是何意?”

  王在泽耐心解释道:“端者,初也,阳气自端午起,阴阳变幻之交点,阳气最盛,热毒炽盛,虫蛇俱出,易发疫病,这五毒便是指蜈蚣、蛇、蝎子、蟾蜍和壁虎五种毒虫。”

  “那王大夫这些都是用来驱虫的药物?”元静云指了指药框中的药材道。

  “嗯,”王在泽点了点头道:“这些是艾草和山丹花,可驱虫辟邪。“

  “季前村离县城路途遥远,王大夫何故亲自来此?难道县城中无人卖这些药材?”季长吉挠了挠头,这些框里的花花草草可是他们村里最寻常不过的东西了。

  王在泽无奈地一笑,他微笑着抬手指向周围的草丛和山野,对元静云道:“两位有所不知,每到菖蒲节这些药材都会被商户上提价格,物以稀为贵,商户囤积药材,医馆自然只得上提药价。为了维持原来的药价,我只能自己外出采药。”

  元静云并不知这古代端午节有何风俗,转头问道:“吉哥儿家中,可备了这些?”

  季长吉摇了摇头道:“我哪里知道这些是药材,只道是寻常花草,但村里确实很少有蛇虫出没,想必家中长辈定然清楚些。”

  王在泽道:“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你们可知每年菖蒲节门前挂的是何物?”

  “这,”季长吉犹豫道:“我曾听爹娘说那些便是菖蒲。”

  王在泽微笑着摇了摇头道:“这菖蒲节当挂五端,分别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胡蒜、山丹花五种。只是每年菖蒲节,其余四种都卖的极贵,寻常人家便只买一样,当是祥瑞。“

  “这些商户好不要脸。”季长吉性子学得与朱锡有七八分像,对商户的不满与鄙夷更是学了个十成十。

  听到卖的极贵,元静云动了心思道:“王大夫,若是我帮您采药,将这些艾草和山丹花送去您的药房,您可收?”

  听到自己的同窗竟然也想着行商贾之事,季长吉皱眉道:“静云,莫要糊涂,你忘了夫子教诲?”

  元静云目光灼灼道:“吉哥儿,难道你不想为家中出力?”

  “但是,”季长吉抿了抿嘴道:“读书人怎可事商贾之事?”

  “吉哥儿,你可记得夫子常说你读书不知变通?”元静云无奈地叹了口气,这季长吉哪里都好,就是死脑筋:“王大夫方才还说,商户趁机上调物价,欺压百姓,若我们能替王大夫送药,那便是在保城中贫苦百姓安稳,你说呢?”

  “这......”季长吉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逐渐坚定起来。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王在泽望着这两位少年,眼中满是欣慰。

  “好,若是你们愿意,我可将这两味药的相关知识传授给你们,让你们能够熟练处理药材,并且了解其用途和药性,以正常市价收购。”王在泽道。

  元静云和季长吉对视一眼,见元静云满眼兴奋,内心依旧忐忑,仿佛是瞒着夫子做了什么错事。

  在王在泽的指导下,元静云和季长吉开始了他们的药材采集之旅。他们带着篮筐和草绳,沿着山间小径,穿行于郁郁葱葱的林间。

  元静云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草丛,她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向一个看似普通的草药,轻轻拔起。那是一株生长在山间的艾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季长吉则专注地搜索着山丹花的踪迹。终于,在一个岩石缝隙间,他发现了一丛娇艳的红花。他轻手轻脚地摘下花朵,小心地放入篮筐。

  他们一边采药,一边互相交流着药材的特点和应用。在王在泽的指导下,他们很快学会了辨别草药的品质和有效的采摘方法。

  时间在山野间悄然流逝,他们不知不觉间已经采集了一篮子的宝贵草药。

  元静云喜笑颜开,她感到一种成就感,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突然,天空阴云密布,雷声隆隆。季长吉抬头望去,发现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恐怕接着便是滂沱大雨。

  “我们得快回去了!”季长吉喊道。

  他们迅速收拾好药材,抱着篮筐,匆忙向着村庄的方向奔去。

  好在赶在雨水打湿了他们衣裳前赶回了村子,三人躲进了一户农家小院。

  汗湿的头发贴在额前,元静云将药框递给王在泽道:“王大夫,您看这些药材能用吗?”

  王在泽接过药框和蔼道:“两位小郎果真聪慧,自然是能用的。”

  说完,从怀中拿出钱袋道:“按照市价,这两百蚊铜钱便是你们的酬劳。”

  季长吉有些不好意思接王在泽的钱袋,元静云倒是不客气的接过并倒了声谢:“那往后,我们若是还采了药材,也给您送去。”

  “好,那便麻烦两位。“王在泽笑着说道。

  窗外的雨渐渐停歇,王在泽拿起药框与元静云、季长吉两人告别,伴随着雨后清新的空气,慢慢消失在远处。

  元静云将钱袋中的铜板分了一半给季长吉,季长吉原本还想拒绝,却挨不住元静云硬塞到他怀中,并约定下次两人有空,再去采药。

  送走了季长吉,元静云掂量着手里的钱袋,若是放在普通农户身上,一个时辰赚了一百蚊,定是让人羡艳不已,但是元静云只觉得太少了。

  但她并未将心里真实想法说给季长吉听,她深知季长吉此人思想迂腐。

  她想赚更多钱,最好的办法便是自己将原材料变成其他成品去卖,只等回家将想法说给王二娘听,看她是否能将东西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