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带着灵泉回村种药【完结番外】>第162章 乌竹河游览

  牧禾几个人到的时候手上提着大包小包, 作为四人当中唯一的男性,方明白一个人扛三个行李箱,累得满头大汗, 这让乌桃很过意不去,早知道这么多行李就该开车去高铁站接人的。

  “琴婶, 桃姐, 这次我们住下就不走了。”进屋放下东西没多久四人就说。

  为了手里这杯松茶,乌家庄就是她们的第二故乡, 值得她们抛头颅洒热血,在这里养老, 然后买块风水宝地等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骨灰也埋在这。

  今年松茶格外多, 乌桃留了好些,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都会泡上一壶。

  她没有把四人说的话当真, 而是问她们晚上想吃什么。

  “柠檬鸭!”

  “啤酒鱼!”

  “野菌汤、田螺鸡煲、炒脆肚、焦糖乳鸽……”

  不是第一次来, 已经熟的跟自己家一样了, 点完菜还知道自己拿行李去收拾好的房间,整理完出来还自己找活干, 采药、找菌子、挖竹笋、摘春茶……多了四个免费劳动力, 家里积攒的活没两天就干完了, 乌桃连续几天下厨做大餐给她们吃。

  她们跟蒋琦也玩得很好, 现在只要没事她们一行年轻女孩都会拎方明白这个唯一男性去村里瞎逛, 看已经建成并开始运作的大水车——这是乌夏林还是村主任的时候就开始搞的项目, 一直拖到现在才弄好,就在乌竹河上游峡谷的地方,河水从高处冲下来就能使巨大的木制水车转动, 人站在岸边都会被带起的水雾淋湿。

  乌竹河现在全河段都可以放竹筏, 也能坐小船从社湾坳大江进村, 门票算在船票里,沿途可以欣赏两岸的玉米地、菜地、稻田,进入乌家庄后风景更漂亮,两岸不是翠绿的乌竹就是盛开的鲜花,大片大片的药材种植基地有村民在劳作。

  游客可以在离社公庙最近的小码头下船,沿台阶上来就能看见挂满红色许愿牌的大榕树,转过去就是据传很灵验的社公庙,一人能免费上三支香,多了就得自己掏钱,也不贵,十块钱能得一大把,许愿牌五块钱一个,可以免费帮忙写名字,也可以自己写,旁边有笔墨。

  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从深山飞出来看人间烟火的凤凰,从去年来过一次后,这两只七彩羽毛鸟隔三差五就盘旋在社公庙上空,偶尔在大榕树上方停留片刻,不少游客都捕捉到过画面。

  下船之后就不能再上船,有部分游客觉得中途下去不划算,毕竟一张船票也挺贵的,还是先坐到大水车那个码头,看完大水车再从那边坐村里免费的观光车回小广场,路上还能看到更多免费的风景,胆子大嘴甜的还能从过路的村民手中买到几样网上抢不到的好东西,比如已经传开的仙茶。

  那天某个族老的儿子进山采自家的石斛花,看到马尾松上有松茶就找乌桃接了工具去摘,品质是没有乌桃家的好,泡出来的颜色也略差点,但一点没妨碍价格,他家没人爱喝茶,就图个新鲜,转头就拿去村里的茶馆卖了。

  不知道怎么传的,那些爱茶的有钱游客认定他手上还有松茶,每回碰见都堵着他问,一来二去,其他游客也知道了,他现在都不敢往人多的地方去,生怕又被扯着问,他是真没有了啊,就只有七八棵马尾松长了茶叶,已经全被他摘光了。

  乌家庄的春茶也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价格,不过也有让很多游客和网友无语的地方,菜馆居然拿上等春茶做茶叶蛋!这跟百年普洱饼被掰碎了喂猪有什么区别,暴殄天物!

  门口那一大锅茶叶蛋又一次售罄,负责这一摊的服务生面对游客的抱怨,很好脾气的解释了一遍又一遍,被说用这么好的茶叶很浪费时,也只能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我们村只有三种茶叶,漆树茶、松茶和春茶,只能用春茶了呀,总不能拿菊花茶做茶叶蛋,那能好吃么……”

  春茶是一个统称,指的是春天能采摘的山茶,家里有茶树的村民原先也不懂,一股脑摘了就晒干,当草料似的卖,也卖不出几个钱,是乌桃告诉他们要在早上太阳还不大的时候采顶端的嫩芽,又教她们怎么炒茶,麻烦是麻烦了点,但这样做出来的茶叶很清香,一点都不苦,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很多村民就是这样,他们不怕吃苦,怕的是辛苦种出来的东西挣不着钱。

  去年村里的春茶就卖过不错的价格,茶馆的生意也一直很稳定,买罐装茶叶的游客也多,今年又推出了多款生养茶,需要的常规草药就多了,像菊花、山楂、百合、淡竹叶、葫芦茶、生地、龙胆草、五味子等等,石斛茶也有,不过每日限量,先到先得。

  眼看现在种下去的药材不够量,村委会又组织动员村民扩大种植范围,只要有空地,蒲公英种子都撒下去,隔壁的棠梨村也问跟自己关系好的村民要幼苗,种子也是在这边让人泡出芽了再拿回去。

  也有人托村民来问收不收草药,野生的,乌桃想了想,让他们拿养货进村来她看看,如果生长地带是乌竹河沿岸,会考虑适当收一些,方图不稀罕这些品质普通的药材,她要啊,留着以后泡药酒,质量不够,灵泉来凑。

  会酌情收药材的消息一传开,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闻风而动,在乌家庄干活的外村人也打电话回家通知自己村的人动作快点,“没说收多少量,但肯定是越早来机会越大,所以你们得抓紧,还有啊,别拿那些劣质货,不会要的。”

  隔天鸡才打鸣,村口就已经有人拖着满满一拖拉机的草药在入口排队等放行,乌桃提前跟这边打过招呼,遇到是拿药材进来的就放行,这些人说的都是本地话,衣着打扮一看就知道是隔壁几个村的,不会是游客冒充,所以很快就让他们进去,到指定的地方停车,会有人告诉他们收药材的地方在哪里。

  这两天酒坊的修缮进入最后阶段,乌桃下山的次数变多,这次收药材她带牧禾四个人一块来的,还在村委大院。她在这里,黄琼、莫慈萍、乌梅、乌兰兰这几个最早跟着她干的老员工自然也跟过来。

  “你们有事就去忙,不用留在这。”现在可不是最初那种小打小闹了,这四个人比她都忙,还得经常往县城跑,等酒坊和药妆工厂建成,她们还会更忙。

  桃桃已经好久没有亲手管过这种小事了,外面的药材跟乌家庄的根本没法比,这两三年下来黄琼比任何人都清楚的,但村外那些人不这么认为,那些人想的是乌家庄能挣钱,他们为什么不能?说实话,有时候跟这些人打交道很累,太难缠,她怕桃桃应付不来,所以说什么都要留下。

  黄琼防的一点都没错,有个别确实想以次充好,为了不被看出来,还把发霉的药材掺着放,不过还是没能逃过牧禾等人的眼睛,她们跟着老爷子走南闯北收药,早练出来了,当即就说这不行啊,发霉了,不要。

  被当面揭穿,那人觉得没面子,在队伍前面强词夺理,“现在是什么天啊,潮湿得很,长点霉很正常啊,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长霉的果子我们都照样吃,也没怎么样,拿回去等太阳大的时候再晒一晒不就好了,干嘛不收,你看我的,也没多少长霉,你不能全让我拉回去吧,过来一趟不容易的。”

  “品质不好就是不收,没商量,下一个。”

  带牧禾她们过来除了她们懂行之外,还因为她们是外地人,跟这些村民不认识,也没必要顾及什么,不要就是不要,铁面无私,村民不服气也不敢怎样,换了乌桃,不仅扯半天,还会落下埋怨。

  “你是管事的?你说了算?”那村民耷拉下脸。

  牧禾她们说的普通话,看着年纪又不大,就没把她们放在眼里,转去看那边坐着的乌桃,“你才是老板吧?乌家桃桃,说要收药材的就是你,现在怎么不收了,凭什么不收啊!”

  碰到刺头了,乌桃刚要起身。

  黄琼冲她使了个眼色让她别动,随即跟那个村民说:“我们桃桃也是代收,真正的大老板是北京那边的,这几位就是大老板派下来的人,人家说你的药材发霉,不收,那就是不收,劝你赶紧让开别耽误后面的人,要惹烦了人家,全都不收,你们就只能拿去镇上卖,什么价格你们也清楚,几毛钱,最多不超过一块钱。”

  乌桃也是替外边的大老板收药,这个乌家庄所有人都知道,好些人今天也在这,看不得别村的人在这无理取闹,没等那个村民再说,旁边就有人气哼哼道:“我们自己的药材都分三六九等,成色不好的照样不收,我们都没意见,你在这叽叽喳喳什么,赶紧走一边去,后面还有那么多人等着。”

  后面排队的人也纷纷出声——

  “对啊,我们都排这么长时间了,快点吧。”

  “你自己拿不好的来,还怪人家不收,谁也不是冤大头啊,换我我也不收。”

  “别丢人显眼了,快走开。”

  寡不敌众,那个村民被说得抬不起头,只得拿起自己的药材悻悻离开。

  没了这种不讲理的,后面都进展得很顺利。

  收上来的药材经过进一步筛选,分出几个等级,才让黄琼带人搬去入库。

  中午不回家吃饭,乌桃带张清让去码头乘竹筏,她先跳上去,然后再转头伸手拉张清让,“你好像还没有乘竹筏游过乌竹河,今天有时间,带你看看怎么样?”

  张清让摊开手,意思是我人已经在竹筏上了。

  作者有话说:

  有朋自远方来,差点没赶上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