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耽美小说>带着灵泉回村种药【完结番外】>第160章 野生黑木耳

  今年的第一批石斛花前两天刚晒好, 方图已经在微信上催了,让快点打包寄过去。

  昨天没得空,现在才想起来。

  打包也不麻烦, 直接装进袋密封就行,很快的, 她和张清让两个人忙活不到一个小时就弄完了, 又发消息给黄琼,明早镇上快递站的人进村揽件的时候到她家把石斛花也一块拿走。

  有去年打下的基础, 现在联系她想要石斛的药商很多,一听说她已经跟方图有合作, 这些人就捶胸顿足, 悔恨自己晚了一步,方图那老小子是那种咬住好东西就不会松口的人, 跟他抢货, 也得看自己的头够不够铁。

  短期内乌桃也不打算跟其他药商合作, 光是方图和九安堂要的量现在都很难供应得上,更别说还有一个何关莲, 跟顾家的药妆也需要原材料, 贪多嚼不烂, 药材的种植任重而道远, 慢慢来, 不着急, 先顾得了眼前的再说其他吧。

  光想这些,家里还有好多活没干,从酸梅林采摘回来的新鲜木耳还晾在院里没收拾, 她跟张清让搬了小凳子到外面阴凉的地方坐着弄木耳上面粘的树叶屑, 毕竟是野生的, 不如人工种植在大棚里的那么干净。

  “今年的木耳比去年的还肥厚。”张清让拿起一朵比划,有她两个手掌那么大,晃起来duang~duang的,根部还有很多小朵的挤着,要是晚摘一两天还能长出更多,随便两朵就能把竹篮子塞满。

  新鲜的木耳不能直接炒来吃,会中毒,要晒干了再泡开。

  木耳本身没什么味道,跟土鸡肉一起炖就非常入味。

  有些人认为野生木耳不会很大,都是小小一朵,颜色偏深,正面光滑,背面泛白且有很多细小的容貌,这才是正宗的野生木耳。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野生木耳因为生长的树干以及湿度等问题,很难统一大小,而且木耳也有品种之分,有大有小,有薄有厚,有口感偏脆,也有偏软偏韧的,不过像乌桃家这种撑开了能有菜篮子这么大的,也着实少见,那天到她家住的几位老教授都说,只有一些没有游客去过的原始森林才能长出这么大的木耳。

  “还真是,你不说我都没发现。”要是她乐意,还能让木耳长得更大,再弄一株像灵芝王那样的木耳王出来都行。

  “现在的木耳多少钱一斤了?”张清让只知道一些大宗货品的定价。

  “看品相,”现在乌家庄的很多东西都分等级,级别不同,价格也不一样,“一级的价格在80-100元之间,二级是50-70元,村里大部分木耳现在都只能定二级,像你手上这朵品相这么好的晒干之后才会被定为一级。”

  现在市面上的野生木耳没有这么高的价格,不过木耳量轻,不压称,一斤木耳能装好大一袋,平时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能保存很长时间,煲汤、凉拌、炒肉都行,吃法还是很多的,且木耳干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等,营养价值很高,也是世界公认的天然保健食品,加上只有在乌家庄才检测到的对身体有极大益处的特殊物质,这里的土特产卖贵点也正常。

  除了黑木耳,乌家庄的银耳也卖得很好,同样是超大号的品相,炖出的银耳羹很受追捧,有人专门在网上出教程,最好是能加点乌家庄本地的红枣或者莲子,没有的话就放宁夏枸杞,还可以把冰糖换成乌家庄的红糖,冬天的时候喝上一碗,整个人都舒服了。

  春天正是木耳疯狂生长的时节,等到六七月天气热起来就不怎么长了,所以要趁现在赶紧采摘,黄堂婶她们每天进果园干活都能背回来几大筐,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完的,剩下的只能先晾着,等晚上或者明天有空了再弄,来不及的话就先翻一翻,别捂烂了就行。

  眼看快到做饭的点,两人将凳子搬回堂屋,张清让负责洗李水琴摘回来的青菜,乌桃则提柴刀从院子的小门出去砍竹子。

  做竹筒饭得用特定的竹子,太薄或者太厚都不行,香糯竹和慈竹是最合适的,竹节的长度、竹璧的厚度刚好,还自带清香,不像有的竹子里面会有苦涩味。

  家里的竹林有很多品种的竹子,大头竹是本地最常见的一种,螺蛳粉的重要配菜——酸笋,就是用这种竹子的竹笋腌制的。

  日常吃的春笋、甜笋一类也有,最多的还是用来破竹篾编织各种用具的乌竹,它的竹笋也能吃,就是要焯水再浸泡一晚上,味道挺好的,竹笋的长势也快,才几天没来,已经冒出一大片,不过家里还有竹笋没吃完,乌桃就没有挖,留它们在这长竹子,她扛着一条香糯竹往回走。

  放养的土鸡在她刚才砍竹子的地方扒拉,枯叶堆积的地方有很多蚯蚓、虫子,尤其是刺杉木底下,很多,可以让这群鸡饱餐一顿,那二十几只东涛鸡仗着自己的爪子粗糙皮厚,连小蛇、蜈蚣、蝎子都会啄死了吃下肚,一些小土鸡仔跟在它们后面也能混个肚饱。

  李水琴拎着塑料桶在禽舍的方向一边敲一边喊:“喽喽喽~~~”

  这个声音就是招呼在外的鸡群赶紧回去,要开饭了。

  刚才还在竹林扒拉虫子的鸡群飞快往回冲,有几只都飞起来了,场面一度陷入混乱,乌桃不想自己遭殃,便闪到一边让它们先过去。

  没一会儿就听到禽舍那边鸡鸭鹅叫成一团,吵人得很。

  今年新养的鸭子跟鹅还没有赶去三岭塘游水,只放它们到山脚下的稻田玩两圈,人还要在那看着,不能让它们去有禾花鱼的地方,所以现在喊开饭它们都是第一个到,围在脚边嘎嘎叫,那十几只大鸵鸟也凑热闹。

  穿梭在林间找东西吃的鹿群也发出呦呦鹿鸣,空灵,悠远,和从烟囱飘散出去的烟雾一起传到山脚。

  现在鹿群仿野生的养殖模式,只要在外是安全的,晚上就不是非要它们回棚栏,不过大多数时候它们自己都会回来,偶尔也溜达到院子外,鬼鬼祟祟的从院门探头进来,乌桃带水牛去鱼塘浮水时它们也会跟着,它们喜欢趴卧在岸边打盹,马和驴则喜欢吃鱼塘岸边的草。

  …

  在前院把竹子从竹节下方一个个锯下来,把里面的绒毛淘洗干净再放进热水中煮一煮。

  做竹筒饭的米提前泡好,这样蒸出来的饭才不会太干巴,熟得也快,腊肠腊肉全部切成小丁,和木耳丝、香菇碎、菌子一块装进煮好洗干净的竹筒中,加适量的水,筒口用一张小荷叶裹住,防止香味外泄,也是为了不让锅盖上的水蒸气滴入竹筒,导致米饭过软、粘稠,失去竹筒饭应有的粒粒分明又不生硬的口感。

  蒸好揭锅盖时被水蒸气烫了一下手,乌桃赶紧捏住耳垂。

  张清让拿来之前吃烤肉会用到的夹子,直接就能把蒸笼上的竹筒饭夹到篮子里晾着,她先看了乌桃被烫到的手,“都红了,出去让琴婶给你上点药,这里我来弄。”

  乌桃没把这点小伤放在心上,“没事,你出去看看小小回来没有,没回来就给她打个电话,这都几点了还没见人,平时都是饭点前就到家了,就算不回来吃饭也会提前说一声,中午不回来吃,晚饭也不能不回啊。”

  对唯一的妹妹,她这个当姐姐的简直操碎了心,不管多忙天黑之前一定得回家。

  “我打电话问问,你出来把药上了,”张清让哪头都没耽搁,拨通乌榴的手机,“今天做了竹筒饭,不回来吃吗?”

  “回啊,”乌榴正在开车,“我到县城接个朋友,正往回赶,忘了跟二姐说啦,我们还有差不多二十分钟就到家。”

  “那我跟桃桃说,多加两个菜。”这丫头,有朋友来也不提早说。

  “朋友?”乌桃将夹出来的竹筒饭端到堂屋吃饭的圆桌,“几个人啊,饭可能不够,我预备的是一人一筒。”

  “她说接个朋友,应该是一个。”

  乌桃赶紧用电饭煲煮上一锅,又开冰箱拿出早上买回来的黑猪肉,做个竹笋炒肉片;水缸里的大草鱼捞出一条,快速刮鱼鳞、去鱼线、开膛破肚、剔骨、切片,将鱼片调味挂浆,到后院的墙角摘几个熟透的番茄回来做番茄鱼片,再弄个香椿芽炒鸡蛋,赶时间,只能做这些简单快手的。

  乌榴带她那位朋友到家的时候,就差最后那道番茄鱼没做好。

  “小小回来啦?这就是你说的朋友吧,快进来快进来,饿了吧?再等等啊,很快就能吃饭了。”只要家里一来人李水琴就高兴,她喜欢热闹。

  那女孩长得高高瘦瘦,眼睛很大,提着行李箱还有一大袋水果。

  第一次来,神色有些拘谨,“阿姨您好,我叫蒋琦。”说着把水果递过去。

  李水琴问了她是那个qi,然后说:“小琦啊,来就来,还带什么水果啊,”又喊乌榴,“小小快帮你朋友把行李放到房间去。”

  吃饭前乌榴向蒋琦介绍了自己的家人,又跟乌桃说蒋琦是她在太原上学时最好的朋友,这次是过来旅游的,会在村里住几天。

  这是小妹第一次带省外的朋友来家玩,说什么都得招待好了,“小琦你就好好在这玩,我们这没别的,青山绿水倒是漂亮,让小小带你四处转转,想吃什么就跟她说。”

  “哎,谢谢二姐。”乌榴的家人都这么热情好客,蒋琦也没了刚进门时的拘谨。

  摆上桌的饭菜香得诱人,她肚子忍不住叫起来,饿了,太丢人了,她摸摸肚子,不好意思的笑起来。

  乌桃忍住没笑,怕笑了会让蒋琦更不好意思,“快坐下吃饭吧,菜都要凉了。”

  作者有话说:

  我不喜欢吃银耳,有段时间我妹总炖银耳羹,看见银耳我都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