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靠山村这样的地方,一般按照老传统,只要是家里添新丁,无论男女,那都是天大的喜事,而像是郑叔郑婶这样,期待着盼望着这么多年,好容易才终于怀孕生了孩子,而且还是双胞胎,那在大家眼中,再怎么庆祝都不为过。

  而郑叔郑婶这还要复杂一些,因为还有李元、齐长青这两个干儿子。

  很多人都觉得郑婶之所以能怀上双胞胎,那很大可能的原因都应该是跟有两个干儿子有关系。

  “就有那种,夫妻两口子去医院也查不出毛病,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就是怀不上。就有老人家说,这是上辈子做了孽,这辈子偿还的还不够,就得收养个孩子……”

  这种捕风捉影,甚至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心理安慰的事情,偏偏就有人信,一旦真的怀上了,就会说这是养子、养女的功劳。

  也是因为这个事儿,说的人比较多,平时总是被大家忽略,只觉得跟李元形影不离,大概只是同事的齐长青,顿时就变得显眼起来。

  凑到一起的人说几句闲话,说到郑婶的两个孩子,这才恍然。

  “经常跟着元元的那个阿青,原来也认了干爹干娘。”

  “他是城里人吧?怎么会。平时看着老郑家,也没什么特别的啊……”

  就郑叔郑婶那样的,跟村里人没什么区别,平时不也是种地,攒那一星半点的钱,甚至是还因为他们总是没孩子,不知道被多少人或者善意,或者恶意的逼问,甚至是还有心眼特别不好的人暗示让他们离婚,说不定离婚之后各自再找,那就能生出孩子了呢。

  反正就是无论从哪方面看上去都特别普通的夫妻,怎么就能让城里来的认了干爹干娘了呢?

  疑惑的人多,想法也多,天马行空的。

  就有人说:“兴许是喜欢咱们村这样的环境,不是说城里没有田地,住在鸽子笼一样的房子里,出门就是水泥,跟咱们这不一样吗?”

  “那倒是。在城里生活,吃喝拉撒都得要钱,而且邻居都不认识,可能一年到头都见不了面。”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是没见过咱们靠山村这样的生活的。”

  “兴许人家就是好奇。”

  郑叔郑婶这样的,也不过是运气好,正好齐长青是李元的同学,这才阴差阳错的认识了,这才认了干爹干娘。这样的解释很符合大家的想象,大家也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

  至于真正的事实,其实没几个人愿意真的去打听。

  大家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仅此而已。

  等到郑叔郑婶回来,进了村,大家也就不再讨论李元和齐长青咋样咋样了,都来关心孩子。

  牛车上都是人,而且外面风吹日晒的,孩子脸上蒙着透气的纱布,也不好掀开看,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围上来说话,都觉得这是喜事,想过来沾沾喜气。

  等眼瞅着牛车直奔大房子,不少人都愣了一下。

  有说,“要去大房子?那边确实是好。不过孩子头一回回家,这得先去老宅子住几天吧?”

  “那毕竟是元元的房子……”

  “虽然也是儿子,可到底不是亲生的。”

  一堆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都说郑叔郑婶应该带着孩子回自家老房子。

  李元气得手都抖了。

  他有时候都分不清楚这些人究竟是真的善良,还是纯粹的恶意,明明老房子各方面都不如大房子,去老房子照顾孩子,肯定不如大房子这边方便,可偏偏就是有人能对此视而不见,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说出如此荒谬的提议。

  这些人有的是年纪很大的长辈,有的是跟郑叔郑婶差不多的,也有一些刚结婚的,嘴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跑来说着特别不中听的话。

  还有人自以为别人听不到,私底下跟郑婶说:“有了孩子,想着的念着的都是孩子,别的什么都比不上。”

  暗示不用再对李元好,只对孩子好就行了。

  也不能说人家就不是好心,人家是自以为来帮忙的,不过做的却是挑拨离间的事儿。

  不过说归说,牛车还是到了大房子这边。

  等着郑叔郑婶都进了大房子,李元就特地把大门敞开,叫大家都进去看看,又解释道:“我一下子多了两个弟弟,实在是照顾不过来,我妈请了亲戚来帮忙。亲戚那边觉得孩子稀罕,过来三个人,老房子那边也根本住不开。”

  “回头等摆酒的时候再去老房子那边,平时就住在这边。”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那三个生面孔原来是专门过来照顾孩子,不仅仅只是来看热闹的亲戚。

  大家一边进了大房子,一边跟李元说:“三个人照料,用不着那么多吧?”

  李元就觉得好笑,只要有钱,请十来个人伺候的都有。

  不过话却不能这么说,李元就说:“我爸妈盼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有孩子,都稀罕的不行。亲戚那边也跟着着急,本来说是要有八个人过来,后来商量了,这才叫了三个亲戚过来。”

  都稀罕这孩子,也都愿意照顾,这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一群人跟着进了房间看了一圈,都围着大床七嘴八舌地说话。

  这个说,“我生孩子那会儿,公婆都在地里忙,孩子都是我照料。”

  那个说,“现在孩子都娇惯。你看看,孩子都长出头发了,以前孩子生下来,都没有多少头发……”

  “以前没有奶瓶,就是用小勺子。”

  “有时候没有奶,就熬小米粥,熬上几个小时,给孩子喝米汤,也能养活了。”

  一群人说着以前的日子多么多么苦,好像在暗示现在这边生活很奢侈似的。

  保姆不管这些,拿了奶粉、奶瓶啥的给孩子冲奶粉。

  又有人说,“孩子还是母乳好,喝奶粉营养不全面。”

  “现在不是说奶粉都不健康,喝了容易出问题。”

  反正是一个个的,都是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对着两个孩子指指点点,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话语。

  郑婶坐在床上,就是笑着,也没反驳。

  李元在门口听了会儿,只觉得自己要窒息了。

  等了好久,孩子睡醒了,喝了奶,尿了拉了,见着孩子用尿不湿,又有人七嘴八舌的说话,房间里闹腾了好久,这些人才陆陆续续地离开,还都意犹未尽。

  等人都走了,李元把大门一关,又是擦地又是消毒,忙活许久,又把空气净化器打开,这才摊在沙发上不动了。

  “吃点水果?”齐长青凑过来,“我去洗水果,想吃什么?”

  “芒果。”李元有气无力地说了句。

  许锦棉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特别悠闲的样子。

  李元翻身躺在沙发上,忍不住吐槽道:“也不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就那么愿意参与别人的生活呢?是,以前条件不好,孩子怎么样也都养活大了,可现在有条件了,为什么不享受更好的条件,非要去不停地说什么以前怎么样怎么样……”

  以前吃糠咽菜也能活下来,现在再让他们吃糠咽菜试试,哪个能愿意?

  “这是传统。”许锦棉说。

  小五叔换了件衣服出来,头发湿漉漉的,手里拿着毛巾,没擦。

  许锦棉就接过毛巾,帮他擦头。

  “以前不但条件不好,交通也不够发达,而且一些生理知识也并没有普及。像是生孩子这种事,基本上全看长辈的经验,言传身教什么的,甚至是生孩子都是找接生婆,全靠经验。”

  “但是一个人的经验可能并不那么完善,这就得集思广益,于是等到孩子生了,无论是婆子还是小媳妇,都会来看孩子,一方面是帮着看看孩子健康不健康,一方面也是来传授自己的经验。”

  “这样的话,刚生产的,完全没经验的小媳妇,很快就能积累很多经验,这样面对一些事情也能从容了。”

  这几乎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被逼出来的生存方式。

  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生理知识有所普及,再加上还有医院,医生的知识肯定都是专业的,凡事听医生的就好,然而传统传承下来的习俗也并没有因此断绝。

  可能参与其中的人们,并不知道来跟刚生产的媳妇说这些话有什么意义,甚至是有些人还是怀着恶意的心思来的,但传承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从未改变过。

  “传承并不会因为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可能有些传承已经不太合适了,但既然存在,肯定就有存在的道理。”

  听着许锦棉说这样的话,小五叔却不太赞同,他说:“其实别的地方变化都挺大,只有靠山村变化稍微慢一些。归根结底,还是这边比较闭塞,以前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陌生人,大家的日子其实跟几十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都没什么区别。”

  即便是现在的靠山村,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家家里,都还有纺线机,简易的织布机等等,甚至是一些老人家手艺还挺好,偶尔的也会自己纺线、织布。

  “村子还是有些变化的,现在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比较多,慢慢的也会改变村子。”许锦棉说。

  小五叔还是不赞同,“出去打工的能接触什么,每天就是宿舍工厂,根本接触不到别的东西。像是怀孕生孩子的,不都是回村里等着生……”

  “等以后村子发展了,自然会有所改变。”

  “那也是以后。”

  “你一定要跟我争辩?”

  “明明是你自己说的乱七八糟的道理都没什么用。你还不如直接跟元元说,现阶段咱们都在村里生活,就必须得适应这里的环境,让他忍,忍不了也得忍,这不就行了。”

  小五叔说得很直白,不过许锦棉虽然说的委婉,但其实意思也是一样的。

  齐长青洗了芒果,拿了小勺子挖出一个个小球,还撒了点酸奶,端过来,拿小勺子舀了一小块芒果,送到李元嘴边。

  李元还是躺着,就张嘴吃了一小块芒果,“甜。”

  芒果有点齁甜齁甜的,不过加了酸奶之后,甜味总算是中和一些,味道刚刚好。

  “要不等摆完酒,就叫爸妈搬去城里住吧。”齐长青提议,“村里总会有说闲话的。现在都知道咱们稀罕孩子,特地请了‘亲戚’来照顾,可等孩子出了满月,到时候怕是会有不少说闲话的。”

  一般靠山村这边,生孩子的产妇,就一个月的坐月子的时间,这期间会有婆婆或者娘家人来照顾,等过了一个月,出了月子,就普遍认为,产妇能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别人照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