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边山寒[种田]>第243章

  长长的爬犁队伍到达临肃时, 所有人都在冰雪覆盖的海岸边看到了那艘大船。

  长十余丈,高二丈多,听闻此船能承一千多石的分量, 因为这艘船,李青风已经从李青文那里拿了不少银子了。

  这船已经建好,但是这个时节不适宜下水, 风帆还都躺着, 要再等几个月。

  虽然还不能乘坐,但是到了临肃后,大家伙都登船看了个热闹,对这个庞然大物好奇极了。

  从去年开始,滞留临肃的那些逃难百姓都已经返回故乡, 临肃换了一大批官员, 朝廷的土贡之令改变,临肃所有的流犯很快就要被迁到边城,而临肃日后会成为一个正儿八本的码头和晒盐场。

  船老大他们依旧要出海, 上贡给京城的大都是新鲜的海货, 虽然这次不顺路, 但是依旧能带上李青文他们。

  这次的东西尤其多, 动用了吊杆,下面的人将麻袋和木桶绑好, 上面的人转动木杆, 将东西弄到船上, 然后解开绳索, 抬回货仓。

  爬犁并没有空多久, 很快又装上各种盐和海物, 一月的天气依旧冷的几乎能冻死人, 这些海物拉回去,起码这三个月慢慢吃都不会坏。

  大船现在还不能出发,船老大他们带着人去找其他流犯,把边城带来的东西跟他们换海带和海鱼。

  这里的人乐意换,他们也听说了要去边城的消息,一直在打听北面如何。

  在船舱里囫囵的休息了几日,大半的爬犁装满了,然后李青瑞他们调转马头,回边城。

  在临肃又停留了五六天,大船才开动,而且还不是径直去往京城,得先出海打渔,然后带着海货再到京城。

  冬天海风大,浪头也急,颠簸的十分厉害,李青文不晕船都觉得难受的很,李青风吐的脸色发白,但是船员们习以为常,还要在船上作业。

  既然建了船,李青风和齐敏他们都得学,一个个被摇的头晕脑胀,紧紧的抓住绳子不肯松手。

  在海上飘荡了十多天,弄到不少新鲜海物,船才慢慢向南而去。

  跟之前的几次不同,这次船上有东西,腥味特别重,还没习惯的李青文等人被熏的没有什么胃口,等到了京城的码头,个个脸都瘦了一圈,过年养起来的那点肉又交代在了船上。

  上船的时候一个个意气风发,下船的时候面无人色,毛毛它们也都用毛爪子捂住鼻子,害怕的摇着头,以为自己引资为傲的鼻子坏掉了。

  停船的时候,不管人还是狗都争先恐后的往下走,当然是四条腿的跑的快,不了船以后,毛毛它们也被官兵围住不能乱跑。

  这次在船上的日子比以往都长,因为吃不好,睡不好,李青文是真的没精神了,他宁愿掏钱出来找人搬运货物,也不想再上去了。

  有几个人看着装卸货物,李青文他们先去了附近的客栈,随便喝口粥,特意买了带着香气的澡豆子洗澡。

  毛毛它们也被放在了木桶里面,洗了大半天,换了几桶水,那股腥味淡了些。

  在码头歇了一个晚上,找了足够的车把货物弄好,第二日,一众人和狗才上路。

  京城这边也下了雪,不过不大,路上的早被往来的车辆碾成泥,走了没几日,毛毛它们又脏了,但是着急赶路,脏也得忍忍,毛太厚了,一个晚上干不了,没法随时给它们洗。

  路上的种种不再赘述,到了外郊后,李青风和齐敏等人跟着车夫一同进城,而李青文自己牵着十几条狗依旧去私塾。

  原本从边城过来的大狗更多,有一些跟着回去了,这些也不会留太久,待李青风离开时,它们也得走。

  可怜的大狗们,不远千里来了京城两次,因为个头的缘故,至今还不能进去看看。

  去年考完省试,李青文早早的就离开了京城,差不多快一年了,再回来,只觉得四周又有些大的变化。

  因为大量学子涌入京城,外郊这条路两边更热闹了,酒肆和客栈起了不少,李青文也看到了三哥买的那块地,门面铺子已经盖起来了,窗户和门被木板挡着,看不到里面的样子。

  铺子后面是个围起来的小院子,小院子里面的客栈还没有完全盖好,但能看到马厩、厨房以及车房和仓房,已经初具雏形。

  这里还有人在干活,是马玉杰他们,见到了李青文都很高兴,张口便告诉了他中了省试的头榜头名。

  省试二月放榜,此时已经快二月中旬了,考中的举子该庆贺的都快庆贺完了。

  考中的喜讯送到了东城,他们早就知道了,一直等着李青文来京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他。

  李青文有些吃惊,没想到自己考的这么好。

  前世,他是个理科生,考的科目虽然多,但是除了作文和英语写作,试卷的每道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考完大概就能估计出自己多少分,但是科考不一样,除了第一门,剩下的两门都是看发挥和考官,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李青文还在寻思这事,干活的人里面突然磕磕绊绊的读了两句诗,正是李青文在省试中所作的《林中见美人》,他不由得愣了一下。

  “我读的没有错吧?”刚才说话的年轻人红着脸问道:“你做的诗什么的,大家伙都在传颂,听的多了,我们不识字的都记住了两句……”

  李青文:“……”

  为什么考试内容会被泄露出去?

  他只想考个好的名次,没想靠着这个来博得什么名气,而且听着自己作诗,十分的不习惯。

  听着大家伙的恭喜中,李青文牵着狗离开了,经过月北私塾时,看到了同居室的秦屿三人,他们三个一边向后躲,一边欣喜的同李青文打招呼,因为有毛毛它们在,丝毫不敢靠近。

  “你这家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陈泰离老远说道:“平时口口声声说着不擅诗词歌赋,这次的师赋可是惊艳四座,引所有人争相拜读啊。”

  他们四个人一起读书一起住,朱祖元他们都知道李青文诗文方向欠火候,也都传授过心得,没想到自己没考上,李青文一飞冲天,夺得头魁。

  听着三人夸赞他的诗赋,李青文只觉得脸皮烧的慌,这情形不亚于当众读自己的情书,实在是太难为情了。

  知道李青文从家里来,奔波了一路,三人并没有说太久,只交代让他请喝酒,然后便进到北月私塾读书了。

  今年再次落榜,秦屿三人搬出了雪音私塾,他们来到京城好几年,钱财消耗的厉害,接连失利,囊中羞涩,一同租住个小院子,依旧在两个私塾里面读书。

  不光他们三个,李青文到了私塾后,发现卧房空了一半,连年戮战,不单耗费的是读书人的岁月,还有大量的银钱。

  不论书本还是文房四宝,亦或者是束脩,花费都不小,再加上在他乡的吃住行,就算是殷实的人家,供一个读书人都不个轻省的事儿。

  搬走的同窗们看到李青文也是纷纷贺喜,留下了自己下一个落脚地,即便落榜心情失落,但是为了前程,每个人都很努力的在结交着朋友,不管是为了将来的仕途,亦或者是远在他乡的彼此之间的帮扶。

  站在空荡荡的楼梯上,李青文喜悦的心情因为接踵而至的数个分别而有些飘忽。

  朱泽是听到动静过来的,帮着李青文把毛毛他们拴在后面,不知道怎么看出了李青文的落寞,笑眯眯的同他说,还会有更多的读书人到来。

  说话间,李青风和李青宏他们赶着车来到了私塾,刚得知弟弟高中的消息,高兴坏了,立刻就拉着边城的特产过来,感谢朱泽和私塾的夫子们。

  他们上次吃了边城的蘑菇,都觉得香的不得了,这回收到李家的礼品,也很高兴,夸奖李青文资质非凡,二元及第,这样的读书人少之又少,自打重开科举之后,只出了四个,他日必定成为国之栋梁。

  李青宏高兴坏了,一个劲的点头,都说千里挑一,十分难得,他弟弟是几千个举子中的头名,那得多厉害啊,他都想不到。

  李青风则揉着李青文的脑袋,“我们仔儿不想读书还能考的这么好,这要是喜欢读书,岂不是天下无敌!”

  亏得他这话是在人后说的,要不李青文觉得自己脸皮都不够烧的。

  礼品自然也少不了孙振望的,他倒也没客气,又向李青文要了一袋子金瓜子。

  南瓜做为边城送到京城的贡品之一,在皇宫和京城内外都备受喜爱,私塾准备今年多种几亩南瓜。

  这两车东西送光光,李青文也收到了私塾赠送的三百两银子,不单他,跟他一同考过了省试的另外一个同窗也有。

  这银子是私塾的惯例。

  省试高中后,学子们的半只脚就已经踏进了官场,为了这之后的栓选,要置办行头,赴任也需要盘缠,林林总总可不少,这三百两银子这应付接下来的日子的。

  李青文算了算,他在雪音私塾里学习,花的银子是有数的,最后私塾还补贴了三百两,这买卖可亏了不少。

  实际上,每个私塾恨不得多考中几个学生,这样私塾名望一定会大大增加,慕名而来的学生也是源源不断,名声比这区区几百两银子可贵重多了。

  别人的宴席都到了尾声,李家兄弟跟李青文也赶紧操办,李青文把毛毛它们牵到郊外的新铺子那里,有人照看,他也就能进城摆宴。

  这次宴席依旧在他们羊蝎子火锅铺子,没啃羊骨头,菜谱是新定制的,酒菜备全,因为人不齐,陆陆续续请了三天,才算是告终。

  这三天过后,边城的高粱白酒有了些名声,据喝过的人说,味道真是香。

  对于李青文这种不爱喝酒的人来说,并尝不出甚么差别。

  这次从边城拉来的货物,没有着出手,在东城的羊蝎子火锅铺子开一个小门,单独售卖边城的干货和药材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