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边山寒[种田]>第65章

  老孙他们一到田里, 就看到一大片的都种好了,只剩下约莫几十亩,就知道这几个月他们没少受累, 赶紧上去接手干活。

  李青文再睁眼时, 天都黑了,他也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半天才想起自己睡着之前好像是在做饭, 不知道为啥醒来在在炕上……

  再左右一看,炕上和地上的筐和架子都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颜色的铺盖。

  这时,他才猛然想起来, 江淙和小四哥他们回来了!

  李青文立刻爬起来, 蹬上鞋就急急的往外跑,亏得门槛低, 要不然怕是要摔一个大趴。

  屋子外面架了好几堆火, 火边放了一圈鞋,蒋立平等人巡防时穿一双, 带一双, 两双鞋全都被雪水给浸透了, 再不烤干,鞋底子怕是穿不了多久就得掉。

  众人有坐着烤火的, 有站着说话的, 听到屋里急匆匆的脚步, 便一同望过去, “哎呀, 可算是醒了。”

  李青文一出来, 就看到几十双眼睛看过来, 脚下不由得一顿,眼睛搜寻到人堆里的江淙,他眼睛一亮,“江大哥。”

  江淙抬手把他拉过来,眉眼带笑,“睡醒了,饿不饿?”

  他一说,李青文顿觉得腹中空空,李青宏去屋里端了一碗粥出来,下面是粥,上面是咸菜和肉片。

  李青文坐在板凳上,后面是江淙的腿,他的背靠在上面,一边烤火一边喝粥。

  齐敏坐在对面盯着他看,“刚才江淙说小仔儿瘦了十五六斤,我还不信,脸尖成这样,可真是瘦了不少。”

  “累的!”老邢头道:“从你们走了就一直忙,铁打的也禁不住。”

  “瘦了,也黑了,种地可这是扒掉一层皮啊。”大家看着李青文,各自感叹着。

  李青文咽下嘴里的粥,道:“睡完我觉得好多了,没啥事。”

  他心心念念要在这里种地,自然啥苦都得吃,啥罪都得受。

  吃完饭,江淙把他手里的碗筷拿过去,他想送进后屋,李青文却抱着他的腿不撒手。

  大家就笑,“你江大哥可没奶给你吃。”

  李青宏笑着把碗筷从江淙手里接走,李青文仰着头问道:“我睡了多久?”

  “约莫两个多时辰。”江淙回道,伸手抚了抚他睡觉压起来的几缕头发。

  李青文咂舌,他以为只眯了一小会,却睡了差不多半天。

  他睡的太死了,连搬动苗床的动静都没有察觉到……

  蒋立平他们回来,李青文很高兴,但他总觉得自己有啥事应该说,但是一直没想起来,就听他们说巡防路上的种种事情。

  一直到深夜,大家灭了外面的火,回屋睡觉,李青文躺在床上,不经意看到了马永江,才猛然记起来,赶紧道:“信、信,洪州来的信!”

  本来都睡着的人一下被惊醒,赶紧下地点着松明,李青文把皮袋子拿出来,所有人都盯着他手上的信,一眼都不眨的。

  李青文先把江淙的拿出来,然后再一个个念名字,听到自己名字的人高兴的快要哭出来,接过信迫不及待的拆开,在灯下看了半天,才猛然想起,自己不识字。

  收到的信的人欣喜若狂,没有收到信的人则是既失望又难过,李青文安慰他们,信可能还在路上,毕竟并州和洪州太远了,拐个弯,可能就要多走几百里。

  江淙一目十行的最先把信看完,扭头看李青文,“仔儿,你给我们每家都寄回去了银子?”

  李青文点头,“猎物是你们打的,灵芝是大家采的,最后都平分了。”

  其他没收到的信的人也都愣住了,纷纷问到底是咋回事,马永江便把事情同他们讲了。

  众人看李青文的眼神便复杂起来。

  他们来到边城,最开始想着能在这里活下去便是最好的。

  后来,李青文说愿意给他们往家里捎书信,就觉得是意外之喜。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封信,却能让千里之外的家里人知道自己还好好活着,让他们能安心,这比甚么都重要。

  没想到他不声不响的还把卖东西的银子一同送回了各家……

  那些钱算起来,都能抵他们两三年的例银,即便回不去,家里收到这银子也能好过很多,家里日子好起来,他们也就不那么惦记了。

  想着想着,许多人便红着眼眶跟李青文道谢。

  李青文连连摆手,东西是大家伙一起弄到的,他们兄弟只是跑了点腿。

  大家都挺累,原本以为沾着枕头就能睡着,结果家书和银子的事情一闹,这个晚上就不平静了。

  还有顿足捶胸的,早知道多去弄点皮子和药材了。

  李青文有点后悔,不如明天一早再拿出来了,起码让他们先睡个好觉。

  江淙扯过枕头,让李青文躺下,摸着他的头,道:“别瞎想,早一天知道,我们不知道多高兴。”

  没收到回信的人也连连点头,银子送过去,即便收不到家的信儿,也安心多了。

  虽然白天刚睡了一觉,躺下去后,连日疲惫慢慢席卷而来,李青文听着他们小声读信的声音,又睡了过去。

  这次他睡的没有那么死,隐约间听到啜泣的声音,不止一个。

  睡足了,第二日的李青文可以说是精神奕奕,李青宏说他这不单是睡好了,还因为看到了江淙。

  李青文觉得他三哥的话颇有几分道理,就是李青风有些不服气,但他听说羊揣崽后,立刻把这事抛到了脑后。

  马永江经历了种地的苦后,猛然发觉,出去巡防也没那么吓人。

  当然,只是他现在这么想,到明年巡防的时候,该害的怕,一点都不会少。

  蒋立平他们一回来,剩下的那点地就一点不是事了,李青文和马永江等人不用再进田,就在地头挖挖野菜就行。

  这些地种完,还没结束,在大田旁边特意留出的地里种药材,有的撒籽,有的栽苗。

  饶是人多,这十几亩药材也忙乎了些日子。

  种完药材,然后再去河边浅滩挖出一块稻田,翻整、放水。

  插秧的事洪州这些人最熟练不过,十几个人跳进泥里,那些秧苗不到半天就插完了。

  大家都希望这里真能种出水稻来,这样以后就不用一直吃高粱米了,倒也不是嫌弃,只是吃多了,肚子不舒服。

  蒋立平也希望能吃到大米,但他却不想输,因为他真的有事想要托付给李青文。

  此时,剩下的就只有菜苗和树苗,菜苗不用动,树苗栽的地方可得寻思寻思。

  边城的五月,雪水渗进了地里,太阳晒过后,地面再次干松起来,这也意味着,李茂贤差不多该回家了。

  江淙去打听了,再过半个多月,有三个差役要去拢北城,再往后,边城就没人南下了。

  若是赶不上这趟,就得明年再回去,这样一来,他们在边城就过了两个年……

  拢北城离柳山县其实也有几百里之遥,但只要到那,再往回走就没甚危险,起码不用担心野兽和毒虫啥的。

  李茂贤和李青宏决定半个月后跟人离开,江淙却觉得有些不妥,只五个人走这条路,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

  这个时候蒋立平等人就显得有些无奈,如果他们可以离开边城,把李茂贤父子护送到家门口都不叫事。

  刘家兄弟也觉得五个人太不把握,劝李茂贤再留一年,反正家里也没甚事。

  李茂贤却没有他们兄弟这般心大,不想把家里的事情扔太久。

  他来边城一是想见见恩人,二是想看看儿子呆在这里妥不妥当,现在俩事都能让他安心,回家的事情自然拖不得。

  见众人锁着眉头,李青风道:“要不我送爹和三哥回去,然后再来。”

  他这个主意就更没有一个人赞同了。

  不管别人如何说,李茂贤却是下定了决心。

  李青文也觉得人少,路上不保险,野兽比人还敏锐,只要不是饿的快要死了,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群。

  像他们来时,一百余人,大的野兽远远的看着就会避开,虽然损失了几头牛,但偷袭的东西也得趁着夜色和人不注意。

  人少的话,事情就不一样了。

  李青文正为这事忧心忡忡,瞥到外头一筐筐的树苗,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他跑到江淙跟前,耳语了片刻,江淙点点头,转身便出去了。

  听说李茂贤要回去,郭大永等人都过来了。他们有一些人期期艾艾的缩在后头,看起来还在因为上次没帮着种完地就出去挣钱的事情而不好意思。

  李茂贤主动开口说他半个月后回去,如果有想往家里捎的东西可以拿来,别太重就行,但若是路上遇到危险,这些东西可到不了家,让他们好好想想再决定。

  这些人想都没想就把这些天挣的钱掏出来,他们在这里两眼一抹黑,官兵啥的一个不认识,若是错过李茂贤回去这个机会,以后指不定等到啥时候呢。

  听说这趟只有五个人时,他们心里也隐隐有些担心,但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这样了。

  江淙再回来时,眉头是舒展开的,李青文便知道事情成了。

  果然,江淙进屋便开口道:“想好日子便能走,我们送。”

  听到这话,除了李青文以外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们能离开边城?!

  李青文立刻解释道:“送人当然不行,我们主动请缨修路和栽树,料想周大人和陈大人一定不会反对。”

  这下众人终于明白了,修路,自然是从边城往南修,修通往驿站的路,只要修的足够长,就能靠拢北城更近!

  修路,修路,填个坑也算是修路,完整平地,夯土也算是修路,如果上头没有明确的指明,那自然捡最省事的来。

  “好啊,这个借口好!”蒋立平连声道。

  李茂贤也没想到还能这样,道:“那就可得劳烦你们多走些路。”

  蒋立平摆手,“跑的多了,现在已经不怵赶路,”

  他们留一半人在营地收拾庄稼,剩下的人南下,如此一来,两相都不耽误。

  众人都在夸江淙想的妙计,江淙看向李青文,“这是仔儿的主意。”

  大家笑道:“怪不得刚才看你俩嘀嘀咕咕,原来是在说这事。”

  江淙去跟陈文和周丰年的说这事时,俩人都问,是不是要送人,江淙也没隐瞒,便实话说了。他俩都点了头,随便派两个兵过去,面上说是监察修路,实际上则是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挡别人的耳目。

  事情一定下来,李茂贤反倒不急了,让蒋立平他们好好歇些日子,毕竟在外头巡防了几个月,回来就种地,再赶路,身子扛不住。

  蒋立平他们不用割草喂牛,地也种下了,也没甚事可做,算是闲下来了。

  李青文反而忙起来,他要准备李茂贤他们回去带的东西,还有路上的干粮。

  灵芝和药材分量轻,可以带,皮毛挑好的拿回去一些,老角太多,一个也不装,这东西不怕冷热雨雪,在外面堆着就成……

  如果可以,李青文也想让他们轻装赶路,但家里没钱,得带点东西卖银子,家里可以不花钱,二哥还在京城呢,不能让他离家恁远的地方为钱做难。

  这次大家又可以写家书了,不管有没有收到回信的,都在寻思该跟家里说点啥。

  蒋立平跟李茂贤说,这次卖东西别再分钱给他们家里,能送信回去,就已经心满意足。

  李茂贤没应,蒋立平道:“叔,你们这回两人一车,带的东西不多,卖不了啥钱,一家几两银子值不得大老远折腾一趟。待我们今年出去打猎,多攒点皮子和药材,拿去卖多点钱再说。”

  大家都觉得是这样的道理,纷纷劝说,李茂贤也就只能点头。

  李茂贤去找了那个家是并州的官兵,那人不识字,李茂贤替他写了信,答应送到家,那官兵自然是感激不尽,说一定在这里照看好李家两个兄弟

  说完那个官兵又挠了挠头,有事可能用不着他,营地谁不知道,陈大人和周大人跟那三个房子里住的人走的近……

  周瑶知道这事以后,送过来几罐子药。她听李青文说陈氏有腰疾,便用老角熬了一些药膏,用布巾把腰敷热后,将药膏揉两刻钟便可。

  李青宏接过药,用皮子包的严严实实,周瑶可是御医亲手教出来的女儿,做的药定然也不差,可得好好护着。

  除了给陈氏的药,还有防蚊虫叮咬的,简直是最实用不过了。

  李青文都恨不得把周瑶给带上,但很难,上次周瑶能一起,是为了寻贡品,这次修路栽树再带个大夫,实在说不过去。

  况且,鲁刚死后,周瑶能留在这里,是得了林将军的首肯,她要看林潭将军行事,在边城,反而没有安阳关那么自由。

  周瑶也很遗憾,她也想出去走走,但这次恐怕不行,她分得清楚轻重,也并不纠结。

  李青文让周瑶帮他照看一下药圃,周瑶答应了,另外让他走之前多卤点肉,她自己做的不好吃,李青文这一走又得几个月,她可不想一直眼巴巴的等着。

  除了周瑶,周从信也跟李青文说了同样的话,不过他来说应该是周丰年想吃。

  周丰年这种公子哥,在京城时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不差,在边城,好不容易能有吃的顺口的,自然不愿意再将就。

  李青文答应下来,接下来几天,这几个灶台就没停过,一锅一锅的肉炖出来,味道顺着风传到流犯的聚集的地方,有人还上门准备花钱买肉。

  一条生财之道就这样明晃晃的横在了他的面前。

  当然,他并没有卖给这些人,毕竟周丰年和周瑶的肉才是应该排在前头的,然后是他爹和三哥路上的干粮,最后是他们这些修路栽树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