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穿越重生>逃去关外开荒种地>第96章 .盖瓦房 ·

  “小妹你是真有福的, 嫁得多好!马上就能住大瓦房了!”

  “妹夫是真能干啊,养了一个多月的蜂子,整回来三十贯钱。”

  “真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啊, 这么多钱, 说花就花, 一点都不打怵!”

  对金氏这种节省惯了的人, 打心眼里敬佩赵晟这种能挣钱敢花钱的人。

  “晟子是真敢花钱啊,我一直以为你们两口子就是随便念叨念叨, 没成想你们是真要盖大瓦房啊!”黄豆腐酸溜溜地感慨道。

  跟自家媳妇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不一样,黄豆腐虽然也为妹妹开心,但心里还是有点酸溜溜的。

  自家的日子虽然过得节省,但攒的钱却比妹夫家多不少, 这一直是黄豆腐的骄傲所在。

  但眼见着妹夫家盖了大瓦房,黄豆腐真的是百感交集啊。既害怕妹夫有钱就变坏, 又有单纯的胜负欲作祟。

  “他回家突然跟我说要盖房子, 把我也吓一跳,谁能想到他这么快就定下来了。我开始还以为他逗我玩呢。”

  黄豆芽伸直双腿, 坐靠在墙边,顺手抓了一把菇娘,慢悠悠地吃着, 边吃边跟哥嫂闲聊。

  赵晟交定金前的晚上, 他就像是往常一样,跟媳妇躺在炕上闲聊,念叨着盖瓦房时要怎么安排工匠们的吃喝,大概要盖啥样的瓦等琐碎事。

  自打赵晟去县里打听完盖瓦房的事, 小两口就没少唠关盖房子的事,睡前憧憬一下, 还能顺便做个美梦,何乐而不为呢。

  黄豆芽当时以为只是闲聊,根本没放在心上,谁知男人回家后,就说要把家当收拾好,直接搬家。

  饶是已经从家里搬出来五天了,新房的地基也挖好了,还有一帮人住在自家的老房里,但黄豆芽仍然觉得这事像假的,毫无真实感,只因其发生得太过突然了。

  盖新房可是比婚丧嫁娶还要重要的大事,一户人家可能隔几年就要办场喜事,但人活一辈子,都很难碰到盖房这种大事。

  有多少人,一辈子都住在老房子里,从出生住到死。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房子,住了好几代人。房子塌了就补一下,补完继续住。

  别人想盖新房,可能从二十岁起就开始筹备,等到四十岁了,儿女大了,可能才攒够盖新房的钱,这就已经算快的了。

  有多少人,念叨了一辈子,筹备了一辈子,也没住进新房子。

  像赵晟这样的,念叨念叨,就突然说要盖房子了,甚至都没通知一下家里的长辈,就直接把工匠都找好了,真是十里八村的第一人啊,几十年才出了他这么个“人才”。

  也不怪黄豆芽直发懵,这事搁谁身上,谁都得懵!

  赵晟最后一趟去县里卖蜂蜜时,就直接找盖砖瓦房的工头交了订金,拿着字据就回了家。

  第二天中午,工头就领着一帮汉子到了莲花山村,开始量地、挖地基。

  三天后,砖瓦匠们就跟着木头、砖瓦和水泥一起进了村。

  赵晟家要盖房子这事,大多数村民都是不信的,倒不是大家瞧不起人,而是赵晟根本就没跟村里人提过。

  赵晟为人比较低调,不爱跟外人炫耀,房子没盖起来前,他不想把话说太满。

  黄豆腐倒是挺爱嘚瑟的,但他一直以为是自家小妹逼着妹夫盖房子。为了维护自家小妹,他可不敢瞎嘚瑟。

  因为要给工匠们空出房子,赵晟搬去跟赵甫一起住了,黄豆芽则搬回了娘家。

  沈曲回府城了,黄豆芽不用当厨娘了,在娘家整天无所事事,过得那叫一个惬意。

  赵晟家除了要供工匠们住宿外,还要每天供他们三顿饭。饭也比较好做,只要是馍馍配两道菜就行。

  而且这饭也不用黄豆芽咋操心,赵晟干了大部分活。当光棍的那两年,赵晟蒸馍馍蒸得十分娴熟,黄豆芽只要安排好两道菜就行。

  菜园子里的菜多得都快烂了,安排两道菜还是绰绰有余的,就算赵晟家的菜不够用了,黄豆腐和赵甫家的菜,也随便他摘。

  工匠们没要求菜里有肉,赵晟自然也不会大方到给他们买肉吃。

  不过为了避免工匠们因为伙食不好而不好好盖房子,黄豆芽偶尔会给工匠们做道泥鳅钻豆腐,改善一下伙食。

  至鸡鸭鱼肉,那肯定是没有的。住进赵晟家的木匠、砖瓦匠和普通小工,一共有十二个人。

  每天吃的粮食都已经很多了,赵晟没在杂粮馍馍里掺糠,已经相当够意思了,可没闲钱招待他们吃肉。

  赵晟家盖新房,除了提供住房和一日三餐外,真是一点心都不用操,活被工匠们全包了。

  黄豆芽领着闺女,在娘家大吃大喝,娘俩的小脸被养得红扑扑的。

  赵晟怕自己不看着,这帮人再偷工减料,所以每天都过去跟着干点轻巧活,赵甫则是手痒想偷师,天天跟在砖瓦匠屁股后学手艺。

  这哥俩没几天就跟工长混熟了,把工长家的事打听得清清楚楚的。

  工长也不是啥富贵人家出身,这身手艺是在府城学的。

  后来吉德县开了砖厂和水泥厂,他就带着手艺回了老家,领着家里的兄弟,开始在县里盖房子。

  后来钱赚多了,他们兄弟几人就分开了,各自领一帮人,在县里各处盖房,每人划一片地方,从不互抢生意。

  赵晟家的房子盖得飞快,还没等村民们反应过来呢,他家的房子就已经要上梁了。

  赵晟没告知长辈,鸟悄地就把房子盖了,怕爷爷心里不舒坦,在房子上梁前,特意去赵家村请了爷爷过来暖梁。

  暖梁是在上梁的前一天晚饭后进行。

  要在未建成的新房堂心,摆两条长凳子,再把“中梁”架在万字糕上,中梁两侧分别系上红绿布条,红布在大边,绿布在小边,再在中梁的正中间栓一朵红布做成的大红花。

  暖梁开始,赵家老爹点燃炮竹,赵家爷爷在中梁下方点燃芝麻楷以暖梁。

  最后木匠开始唱诵暖梁的歌谣,其实就是一堆吉祥话,让东家听着开心,讨个好彩头。

  木匠唱诵完暖梁的歌谣,这暖梁就算成了。第二天就可以上梁了。

  上梁当天,赵晟提前准备好糖果、糯米饭团和一对万字糕,放在篮子里,在中梁的两头各栓一根长绳,以便上梁时木匠、瓦匠拿着绳子把梁柱上提。

  上梁开始,赵家老爹燃放鞭炮,木匠在东,瓦匠在西,各提绳子登梯而上,如此同时,木匠又唱了起来。

  黄豆芽是真佩服这木匠啊,不仅要会木工活,还得有副好嗓子。

  赵晟家暖梁时,天色已晚,只有少数村民过来围观。这回上梁,正是大白天,全村男女老少基本都来凑热闹了。

  木匠唱诵歌谣时,还有不少村民在旁边喝彩。木匠也是个“人来疯”,见这么多人捧场,唱得更大声了,恨不得再转几个调,给老少爷们添个乐子。

  木匠和瓦匠两人登上梯子顶端,拉住绳子缓缓提升中梁,然后分别用锤子将中梁牢牢地安在早已做好的柱头上。

  最后木匠再把装有糖果等物品的篮子提起来,先是抓起篮子里的东西扔给赵晟,然后又唱起来了。

  木匠唱完一段词后,又将糯米团扔在梁上,一边扔一边唱。

  等东西扔得差不多了,篮子里剩下的东西就都是木匠留给自己的了,紧接着,他又唱了起来。

  黄豆芽觉得,这木匠只做木工活都屈才了,冬天没活时,他应该唱戏去,钱绝对不能少赚了。

  天公作美,赵晟家盖房子的这几天,天气都非常好,一天打地基,三天把房子盖完,五天上大梁。

  房梁上好之后,砌灶台、搭大炕,最后再粉刷一下屋里的墙,这房子就算是盖完了。

  一事不烦二主,瓦房盖好后,赵晟又请工匠们帮着盖了洗澡间和厕所。

  工头跟赵晟处得不错,盖洗澡间和厕所的钱也没多收,只要了砖瓦和水泥钱。

  二十天不到,赵晟家的房子就可以住人了。

  赵晟家的老房子是三间屋子式的老盖法。河套人盖的三间大瓦房还是延续得这种盖法,但其实府城早就有了新盖法。

  家里有老人的人家,盖房时比较念旧,新房也要跟旧房一个格局。

  像赵晟这种年轻人,对房子的新格局接受得比较痛快,工头跟他说了一遍后,他就同意了,让工头按照府城的盖法盖新房。

  赵晟家的老房子,厨房在中间,从房门进去,直接就进了厨房,然后再通过厨房进入两边的屋子。

  赵晟家新盖的瓦房,依旧是三间屋子的格局,中间的房间被一分为二,前厅在前,厨房在后。

  但这回房门不用连着厨房了,而是连着前厅。

  从房门进去后,首先进去前厅,前厅十分宽敞,容纳两桌人吃饭都绰绰有余。

  前厅可以当饭厅,从厨房做好饭菜,拉开门就是前厅,十分方便。

  若是不熟的人来家里溜达,可以直接在厅里招待,正好有理由不让他们上炕。

  从前厅可以直接进入两边的屋子,把鞋脱在厅里,就可以直接开门上炕了,炕上的门还是拉门,左右一拉,不仅方便,还不占地方。

  西屋没了屋地,整个房间都被炕占据了,进屋就上炕,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掉地上了。

  西屋本就比老房子大不少,再加上屋里都是炕,所以十分宽敞。

  东屋则被分成了两个房间,一个房间从前厅进,另一个房间从厨房进。

  赵晟早就打算好了,以后家里的孩子多了,就让小子们睡一间,闺女们睡另一间,自己则跟媳妇睡在西屋。

  赵晟家的新房,整体要比老房子大一倍,无论是住人的屋子还是厨房和前厅,都十分宽敞。

  厨房中已经搭好了灶台,但是两口大锅暂时还没安,两个灶台各自连着东西屋的火炕。烧火做饭时,直接就能把两个屋子的炕烧热了。

  不过这两口锅只能管一半的炕,只要不使劲往灶里添火,热气就过不去,另一半的炕就不会发烫。

  以后夏天也可以烧火做饭了,怕热就直接睡到炕的另一边。

  靠近前厅的另一半炕,虽然不连着灶台,但炕下修了炕洞。

  天气寒冷时,直接往炕洞里扔点木头,不大一会就能把炕烧热了,比烧灶台来得快多了。

  东边两个屋子,一个屋子的炕连着灶台,另一个屋子修了炕洞,孩子们住在这两个屋里,绝对冻不到。

  砖瓦房本就十分严实,赵晟家又盖了两层墙,寒气根本透不过来,绝对密不透风。

  等到冬天时,两边的炕就可以全都烧起来了,到时候,屋子里能热得穿单衣,屋里也用不着火炉了。

  砖瓦房用的是大窗户,窗户上糊了一层特制的窗纸,虽然薄薄的,但却密不透风,十分的神奇。

  这样宽敞亮堂的大瓦房,二十五贯钱肯定是下不来的。

  为了盖这间大瓦房,赵晟足足花了五十贯钱。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就剩下三贯了。

  黄豆芽怀孕了,今年没咋挣钱。给沈曲当厨娘、跟嫂子出去办席、卖家里的鸡蛋和草鞋,这些零零碎碎的钱加一起,勉强凑够了一贯钱。

  赵晟从二月份开春卖猪头肉,卖了五个月,赶了十五个大集,攒了将近四贯钱。卖大蓟和金银花,又攒了四贯多钱。

  盖房子的大头是卖蜂蜜的钱,赵晟卖蜂蜜总共卖了三十多贯钱。

  自打家里买完水田,赵晟和黄豆芽攒了三十九贯钱。

  加上赵甫还的十贯钱和四贯钱家底,黄豆芽家有五十三贯钱。但盖完这个大瓦房后,就只剩下三贯钱了。

  不过这五十贯钱花得一点也不冤,赵晟家一间大瓦房,都赶上河套人两间大瓦房大了。

  盖房时,赵晟特别舍得用砖和水泥,家里的墙都是双层的,家里又添了不少新家具,全都是府城的新样式,这五十贯钱,花得简直太值了。

  房子盖好了,黄豆芽和赵晟却还不能住进去,得先选个好日子“燎锅底”。

  虽然家里的锅是老锅,但锅底还是得燎一下。

  燎锅底的日子,最好是带三、六或九的日子。赵晟着急住新家,就选了七月二十六这个日子。

  搬家的时辰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在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搬家。

  搬家结束的时间最晚不能够超过未时。老人们认为,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时候还在搬家的话,就会不太吉利。

  搬家的时候,搬家具进屋的顺序也有很多讲究,做饭用的铁锅必须最后搬进新家。

  在铁锅搬进新家之前,得先进行灶台燎锅底。

  燎锅底倒是不难,就是仪式比较繁琐。

  先在老房子的铁锅里,烙一个大锅盔,这个锅盔在老房子时,只能烙一面,这一面烙好之后,要把锅盖盖上。

  将锅盖盖严实后,用红绳子在铁锅上面绕上几圈,把铁锅最后搬进新家。

  然后在新家的灶台上继续烙锅盔的另一面,这才算搬家结束。

  燎锅底当天,赵晟家十分热闹,多年不来往的亲戚们都过来凑热闹了。

  本来赵晟只想简单操办一下,把家人请来吃顿饭就得了,没想到赵家村的不少人,连招呼都没打,带着礼钱就直接过来了。

  来了这么多人,想不大操办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