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探花郎>第104章 灯市相偕

  赵衡又养了两天方才能下床走动, 期间急报如雪片般从京城飞来。

  其中最急的消息便是,明德公收买了掌管宫廷和京城巡防的金吾将, 声称赵衡与赵铭已死在倭人手中, 正在密谋发号诏令,扶赵镌登基。

  因此甫能下床, 赵衡便开始亲自理事。

  既然他已经平安无事,沈静便想回苏州去。

  第二日晚上他服侍赵衡吃了半碗粥, 便跟赵衡提到回苏州去, 却立刻被赵衡否定:“眼下局势纷乱。你还是在这里最妥当。”

  沈静低声道:“我是朝廷命官, 擅离职守是重罪。总不能一直在殿下这里。”

  赵衡看他一眼:“皇帝在这里。孤在这里。旁的人, 谁敢问你的罪?”

  沈静:“……”

  赵衡口气略软了些:“何况孤如今两手都不便宜, 正需要人在旁帮手。如今孤身边,也没几个能信得过的人手使唤,待忙过这阵子,回到京城平息了事端,孤便不会再拘着你。”

  沈静犹豫了下, 问道:“殿下,这事端……容易平息吗?”

  赵衡轻轻抬了抬受伤的右臂,冷笑着看向一旁:“我如今死不了,便是天意。欧阳家的气数,看来是到头了。”

  接下来,沈静亲眼见识了赵衡的杀伐果决。

  两天后,赵衡命丁宝仍然驻守南京,自己亲自带着赵铭一行人动身回京城。

  一路北上, 曹丰从河南、方廷祥从山东,纷纷率兵来接应。临近京城时,宣府、大同守将传来讯息,说已经分别派兵往京城驰援。

  此时沈静才领会到年后赵衡为何不顾苦寒,亲自带着赵铭、赵镌去北边劳军,原来他那时候就已经埋好了伏兵,只等此时一声令下。

  距离京城还有三天路程,赵衡便命放缓了速度。沈静不知他在此处有何机关,直到次日凌晨,侍卫带着两个小太监进来营帐送信。

  赵衡右臂伤势已经好了许多,亲自接过来人手中的信,打开看了看,便命沈静立刻代笔回信。

  沈静才知,刚才竟是太后背着父亲明德公欧阳检,遣人送来求和的书信!

  父亲与儿子之间,她终究还是选了儿子。

  两日之后,赵衡护送赵铭,与太后欧阳敏里应外合,打开城门,进入京城。

  当日曹丰便带着锦衣卫,奉赵铭与赵衡之命将明德公府围了,商茂时当众宣读诏书,治欧阳检父子通敌叛国、谋逆造反、蛊惑后宫、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等十项大罪,剥夺爵位,阖府软禁。

  明德公立刻便急怒攻心,惊惧交加,卧床不起。

  为肃清欧阳检余党,当晚曹丰、方廷祥等人带着锦衣卫亲自搜查了百余位大臣的府邸,带走其中四五十位下到刑部狱中连夜审问,次日便张榜公开罪行,南市问斩十余人。

  朝中一时人人自危。

  第三日,太后欧阳敏向赵铭降下罪己诏,自陈对国公约束不严致使其祸国殃民,请求降为庶人。赵铭降旨免其责罚,并且法外开恩,准许明德公病好以后再受审。

  然而明德公的病并没有再好起来,四日后便死在了国公府中。赵铭下旨以庶人身份草草将其安葬,另有欧阳府上下百余人悉数羁押入刑部大牢,听候审理。

  权势煊赫的国公府,就此倒台。

  沈静在豫王府又逗留了许久。期间赵衡忙的不可开交,似乎也把他忘到了脑后,连见他一面都不曾见。

  沈静知道他忙,也不去过问,只老老实实等着,闲来无事便翻书写字。

  直到半月之后,风波渐渐平息,赵衡仿佛才想起他来,遣人把他放回了家。

  他在家中略修整了几天,先写信往奚维处,托他将曹小玉和潘小舟送回苏州去。

  又重新将江南水利工事奏呈整理,然后到工部报到,将奏呈亲自递给苗申俭,只说自己是为了奏报专门进京。

  苗申俭留下奏报,倒也体恤,叫他先回家歇两天。沈静还没来得及歇,于之静、吕蒙等人已经听说了他回京的消息,艺涵便轮番约他出去接风洗尘,一时接连几天,应酬不断。

  这日正好没有应酬,沈静本想早早回家,谁知又被苗申俭叫住。

  原来还是江南共事奏报的事。苗申俭此时正需要借个由头到赵衡那里邀功露脸,仔细看过奏报之后,斟酌许久,觉得这正是个好由头,便拉着沈静连夜将奏报反复修改,一直到次日晌午,方才放沈静回家。

  沈静回到家中倒头就睡,一直睡到日薄西山,才昏昏爬起来。

  这时已经夏末,院子里头从前小孟种下的夜来香,虽然已经荒芜了不少,仍零零星星开着几丛。

  沈静睡得有些糊涂了,懵懂下了台阶,正茫然看着那从夜来香发呆,小孟从旁走过来:“先生起来了?”

  “嗯。”沈静模糊应一声,又打个呵欠,摇摇晃晃想回卧房再倒一会。转身的时候一错眼,余光留意到廊上书房里亮着灯,不由得顿住脚步去看。

  昏黄的光从门口和窗格映出来。

  沈静鬼使神差的顺着长廊走过去,推开半掩的门。

  只见赵衡靠在躺椅上,似正专心翻着手中一卷书册。听到门口的动静,转眼看一眼,便又凝神到书卷上,口中随意问道:“睡起来了?”

  沈静一时有些恍惚,只觉得自己仍梦里,呆了许久,才出声道:“殿下……什么时候来的?”

  “来了不多时,见你睡的沉,就没叫你。”赵衡又抬起头,微微笑道,“看你写的江南工事的奏报呢。”

  近来赵衡一直忙碌,沈静在豫王府时便知道他时常通宵达旦。算起来,回京之后,这是自己第三次见他。

  当时回京路上,自己照料他的衣食倒没觉得什么,可是此时,万事平定,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

  迟疑了下,他才问道:“殿下伤势可好了?”

  “左肩近来不怎么觉得疼了。”赵衡抬抬右手,将手中书卷晃晃,“右臂已经好了,可以拿笔了。”

  沈静点头:“……好了便好。”

  赵衡将奏疏放下,站起身来,望着沈静:“孤来,是有件事要同你说。”

  沈静被他望着,心里竟隐约浮起些慌乱:“殿下请讲。”

  赵衡走近两步,垂眼看着沈静,低声道:“今日一早,孤已经同商茂时说清楚了,婚约作废。”

  沈静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孤不会娶商青萝。也不会娶旁的人。”赵衡抬手,捉住沈静的手,紧紧握住,“妙安,孤有你在身边,就足够了。”

  洪辰二年八月,欧阳太后之父明德公获罪,国公府被抄没,除因病死了的明德公,阖府流放。

  圣上开恩免除太后连坐之罪,太后因此并没有被牵连,可是却自罚去了城外的皇恩寺茹素抄经,临行之前,把德王赵镌托付给了赵衡。

  同时,商茂时荣升内阁之首,加封太子太保。

  八月底,赵衡以怀念先帝为由,宣布为先帝守丧三年,取消了与商茂时之女商青萝的婚约,并封商青萝为怀县县主。

  九月底,沈静因治水有功,在工部尚书苗申俭力荐之下,迁工部员外郎。

  转眼又是两年过去,到了洪辰五年开春。

  这三年来,朝政清明,边境安宁,风调雨顺,民丰物阜,民间渐渐有了盛世迹象,摄政王赵衡也声名日隆,百姓一片称颂之声。

  往年宫中总是年初最忙,各种宫宴接连不断。今年因为太后在城外礼佛,代太后主持宫中事务的李太妃向来处事安分低调,加上年底身体欠安,宫中没有各种宴席,难得的不那么忙碌纷乱。

  不管皇城中有多少故事,百姓倒是一如既往的欢喧,祝贺着又一个新年到来。京中长街上彩灯高悬,火树银花,热闹似乎更胜往年。

  正月十二,花灯已经摆到了第三天,街上人流却丝毫不见减少,夜色渐深,人流如川,正热闹的时候,空中竟开始飘起零星的雪花。

  一边明月高照,一边雪花飘飞,没有人想着避雪,反倒是人群中纷纷喊起了“瑞雪兆丰年”。

  孩童们提着灯笼,举着鞭炮,追逐着飘落的雪花,更加喧闹起来。

  喧沸的人声中,一辆马车从东边驶来,在城门暗处停下。一名披着玄色大氅,面上罩着半张青色面具的高大男子从马车上跳下来,转身抬手,从马车上迎下自己同样带着面具的同伴。

  两人裹着披风一前一后走向热闹的灯市,时不时停下脚步,仰头赏玩着花灯上的灯谜,落落不俗的仪表引的路人时时瞩目,暗暗猜测不知是谁家的公子相偕出来游玩。

  夜越来越深,雪花也渐渐飘的密了,街上人群略稀疏了些。

  不知何时,原本一前一后走着的两人成了并肩而行,着黑色大氅的男子,毫不避讳的牵着身边人的手腕,漫步往前。

  一路走在街上,有人当面便打量起了二人,低声议论不知是谁家的纨绔,如此放肆不羁。

  街尾一处石桥,桥下飘着零落的荷花灯,桥上两侧各九根栏杆,每根栏杆上悬着一盏灯,灯上一个字谜。有人在桥头卖梅花,一边卖一边吆喝:“桥上二九个字谜,哪位全猜出来,便送一束红梅!寓意长长久久,红红火火!”

  黑氅男子听了这叫卖似乎颇有兴致,迎着众人瞩目,牵着身边的人径自迈步上了桥,顺着栏杆一盏一盏猜了起来,把两侧栏杆灯谜猜遍了,便拉着同伴到卖花人那里去取梅花。

  卖花人递出花束,笑着恭维道:“两位是今日第一份把字谜全猜中的,高才啊!”

  赵衡笑着接过来:“多谢。”

  身后多有人围观,不知道是谁,此时忽然用不避人的声调酸道:“两个男人牵着手,算什么高才?”

  赵衡回头,循声看向对方。

  沈静觉察赵衡不悦,轻拍他的手臂:“今日出来为了高兴,不必理会这些。”

  赵衡应了一声,仍旧牵着他,转头往桥上去。

  走到桥中间,他忽然停住脚步,转身低头看向沈静。

  沈静抬头,疑惑低声问道:“殿下?”

  赵衡不顾身后川流人群,双手握紧沈静的手:“妙安。孤知道这几年来,你为孤受了不少委屈。”

  种种流言蜚语,连他高高在上都不知听过几次,何况身处其中的沈静?

  沈静闻言心中一暖,微笑着低声道:“殿下这是哪里的话?我并未觉得受什么委屈——”

  话音未落,就见赵衡抬手将面具摘下来,手臂一扬掷进河中,泼溅起的水花,激的莲花灯摇曳起伏。

  沈静嶼、汐、團、隊、獨、家。愣住,面具后双目瞠大。

  赵衡长眉飞扬,唇角也轻轻扬起,俊朗面孔光彩熠熠,拉着他转身往桥下迈步而去:“今日里,孤要与你正大光明的走一走。”

  迎着渐密的风雪,他一手握着梅枝,一手牵着沈静,袍角翻飞,大步走向对面的长街。

  暗中尾随的侍卫,此时顾不得隐匿身影,纷纷现身追了上去。人群中有人认出那张面孔,却又不敢确认,低声猜测着:“那一位……是摄政王?”

  满街灯火流光溢彩,远远近近爆竹声中,一轮明月高悬。

  两道并肩的颀长身影相偕,穿过风雪,渐渐在人群中走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