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探花郎>第91章 江南治水

  沈静将身上撕碎的红袍扯下, 抹去唇角血痕,抬起头直视着赵衡,声音微颤:“难道殿下连最后这点体面,都不肯给我留下吗?”

  赵衡瞪着他,双唇抿紧,胸口起伏,握着沈静手腕,死死不肯放松。

  两人僵持片刻, 沈静抽了抽手腕, 皱眉道:“我的腕子……怕要断了。”

  赵衡蹙眉神色略略微松动了些,沈静又挣了两下,推开赵衡的手,退一步坐回床上。

  沉默片刻,他揉了揉手腕, 拍拍身边的位置, 疲惫道:“一路远来,殿下也该累了,坐着歇一歇吧。”

  赵衡长叹一声, 在他身边坐下呢呢。

  又沉默了片刻, 他闭眼长叹一声:“……孤知道这样不对。可是一听说你要成亲的消息——”

  他抓住沈静的手,抬起来捂住双眼, 咬牙低声道:“孤就恨得……什么都顾不上了。”

  “殿下恨的是谁?”沈静苦笑起来, “是大姐, 是我, 还是……圣上?”

  “……”

  “大姐一心为潘大哥守节,是我跪着恳求,她才不得不与我成亲。”沈静握着赵衡的手,慢慢说道,“圣上宿疾在身,仍苦心孤诣为殿下铺路。不必殿下去恨,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怕也是撑不过今年去了。”

  “……至于我。”

  沈静顿了顿,转头看看赵衡,轻声道:“我从未有过半分半毫,后悔与殿下这一段情。”

  “我只怪人生之事无常,牵挂又太多。”沈静顿了一顿,又慢慢说着,“刚知道殿下要娶亲那些日子,我也时常觉得心里苦闷,每到夜间,便辗转不能成眠……可是若细想想,倘若我不是无牵无挂,孑然一身,倘若如今我的父母亲仍然健在,怕也是要看着我娶妻生子,过寻常日子,才会放心的。”

  “如今朝局不稳,外有强敌换伺,圣上疾病缠身,两位皇子年纪幼小。所以圣上对殿下期盼甚多。殿下将来肩上挑着的担子,不止有圣上,皇子,和殿下自己。还有天地君民,社稷百姓。”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殿下以后……万不可再如此任性妄为了。”

  “你说的是。”

  赵衡默然许久,握紧了沈静的手,然后松开,站起身来:“……你说的是。孤该回去了。”

  他起身走到门口,却又停住,站了片刻,回过头看着沈静苦笑道:“以后那么长的日子,也不知道没了妙安,孤能从何处去寻一点慰藉?”

  沈静缓缓起身,迎着他的目光,低声道:“此生不能许君以情,唯有报之以义……无论身在何方,我会尽我绵薄之力,为殿下分忧。”

  二月十二,沈静新婚毕。一回到翰林院,便与于之静、吕蒙一齐接到吏部文书,因年初事务繁忙,将三人破格拔擢入礼部、工部任主事,为从六品。

  三人与学士方炜道了别,各自收拾,分别赴任了。

  这事说大不算大,说小却也不小。

  如此一来,同榜进士中,沈静三人便在升迁上先快了一步。

  沈静却对于之静与吕蒙二人有所歉意。

  赵度要将他拔入工部,这是早就告诉了他的,他也不敢反驳。可是如今,众人虽然没有明说,却都暗道圣上向来对沈静加以青眼,于之静和吕蒙这是沾了沈静的光了。

  因为他的缘故,竟连两人都要遭受非议了。

  只是眼下,他也顾不得二人处境,因为工部这里,他一过来,便先遭人为难了一番。

  沈静一入工部,卓大江便点名要他同领江南治水事务,并说此事已经禀告过了尚书苗申俭。

  沈静自然从命。

  可是江南治水是大事,更是若干人两眼巴巴盯着的“肥差”。卓大江力排众议,对沈静这破格的重用,却引起了卓大江手下几位员外郎的眼红不满。

  次日沈静正事到任,尚书苗申俭与卓大江将沈静事情一说,转身便走了,只留下堂上几个员外郎和主事。

  旁人倒还好些,其中一名叫做杨誉的,向来性子耿直,又无忌口,当着众人的面便对沈静开口讽刺道:

  “沈探花高才。去江南跑了一趟,待了三四个月,写了篇文章,资格便越过我们这些勤勤恳恳劳作五六年的老家伙了。若再待个二年,豫王殿下出言保举,怕不是要官居二三品了?到时平步青云,可别忘了咱们这些垫脚石才好。”

  这话一出,本来众人都要散了,却都纷纷驻足,有装作劝说圆场,跟着一起附和嘲讽的,也有站在一旁心中窃喜看笑话的。一众人中,只有周云之与沈静熟悉,只是他看看沈静,又看看杨誉,一副为难的样子,也不敢为沈静说话。

  众目睽睽之下,沈静却没有半分气恼,上前对杨誉拱手行礼:“杨大人教导的是。沈静才疏学浅,年纪也轻。初来工部,日后还要仰赖诸位多多指点才是。”

  “教导?沈探花文章差点就誉满天下了,我们哪里敢?”杨誉嗤笑一声,“真是俗话说的,做得好不如说得好。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出了力,怕是到时候还要求沈探花耍耍笔杆子,为我们美言几句呢。哪里就指点的了你了?”

  沈静依旧平心静气:“杨大人言过了。沈静来这里,并非是为了写文章,是为了跟着诸位大人,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的。因此来工部之前,也曾研读过几部营造、水工的书籍簿册,若是——”

  还未等他说完,杨誉便哼了一声,将他打断:“读了几部书,便觉得自己是踏踏实实做事了?沈探花,不是我故意为难你。水工的事,不知你懂得几分几毫?丈量河湖深浅,堤坝河岸修建多长,需得土方几多,石方几多,民夫几多,这些可都是要实打实干过才知道的!都照沈探花这法子,到时候发了洪水,咱们也别修堤坝了,都站在那里哇啦哇啦背书,便能把洪水退回去了!”

  众人闻言哄堂大笑,杨誉也跟着笑了两声,得意瞥了沈静几眼,便转身跟着众人扬长而去。

  只留下周云之,待众人走远了,亦步亦趋跟在沈静后头,低声歉意道:“对不住,也没有开口为你说话……”

  沈静摇头笑道:“杨大人说的有道理。”

  周云之安慰他道,“杨员外今天过分了,我也没有想到他会当众让你难堪……其实他这人,唉,还是有几分才学的,只是脾气不好,为人又有些自大。江南治水这事,听说他曾几次向尚书大人和卓侍郎请缨,想接这差事,谁成想卓大人相中了你,想必他是有些恼羞成怒了……你不必太在意的,日久见人心,时候长了,他们就知道你的真才实学了。”

  两人边说着,边各自回了各自的屋子。

  因为杨誉这番责难,到了工部当日下午,便有些嘴快的,给沈静起了个“背书探花”的绰号。

  只是没想到,不过四五天后,沈静便“坐实”了这顶“背书探花”帽子。

  这日卓大江聚集手下几位员外郎和主事,在堂上商议治水之事,沈静正好在场。正提到吴淞江水患一节,卓大江顺嘴问道:“这吴淞江,实在多灾多难。对了,除了去年,吴淞江上回洪涝,是什么时候来着?也不知道淹了多少百姓,毁了多少良田?”

  众人便七嘴八舌说了几句,有的说是两年前,又有个说是三年前,却没有一个人说出准确的时间。

  周云之随口道:“这个不难,只要去查查松江县前几年的县志,应当就有了。”

  杨誉本也附和众人,抬头看见沈静坐在旁边默不作声,忽然带着调笑问道:“沈探花博览群书,又对背书有一番心得,想必该是知道的?”

  众人闻言便都看着沈静偷笑。

  卓大江却不知道之前杨誉讽刺沈静的事,便也跟着抬头看向沈静:“小沈知道?”

  没想到沈静闻言站起身来,行了个礼,半垂着眼,不紧不慢道:“回大人。据《松江县志》,吴淞江上回洪涝是四年前的六月。当时江南自六月初三至十三,暴雨十天,太湖湖面面暴涨三丈,致使吴淞泛滥,淹没松江、苏州两地良田一千五百顷,一万五千百姓受灾。河水三月方退回河道。”

  卓大江先是同在座诸位听得一愣,随即玩笑道:“哈哈!你这是仗着过目不忘,把《松江县志》都背下来了?”

  沈静垂着眼又行一礼:“不敢,略翻过而已。”

  众人也不以为意,便继续往下说。

  谁知接下来,众人又往下说到范家浜,卓大江又随口问了句河道多宽多长,沿途多少百姓。杨誉显然对刚才沈静对答如流有些不服气,觉得他是碰着了,便又看向沈静:“沈探花这回还能背下来吗?”

  沈静看他一眼,站起身来,又引《江南河志》,将卓大江所问的内容全部背诵了出来,简直一字不落,对答如流。

  众人顿时震惊。

  卓大江捋着胡子,直接问道:“小沈啊,这与治水有关的书籍,你不会真的全背下来了吧?”

  沈静依旧垂眼:“只是恰巧翻看到了而已。”

  卓大江却不肯信了。

  接下来,他便开始可以考校沈静,说到黄浦水、太湖等处,不论是历年水旱灾情,亦或者沿途居民多少,土地几亩,乃至历年来水量多少、百姓纳税几何,想到什么,便直接问起沈静来。

  沈静站在那里,听到问题,最多不过略一思索,便将相关书志里的内容背诵出来。

  站在旁边几位员外郎和主事,起初还笑嘻嘻想看他笑话,听到最后,各个都掬一把冷汗:这“背书探花”名副其实,是真的很会背书!不光会引经据典,而且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简直毫不费力。

  有这样的本事,学什么能学不会?

  众人在堂上商议了一个下午,将几个细处拟定了。临了卓大江起身,捋着胡子赞了沈静一句:“小沈有心了。”

  等他离去,几个员外郎都转过身来,纷纷打量着沈静。

  杨誉最先忍不住开口问道:“方才那些县志河志,你真的都倒背如流了?”

  “杨大人言过了。”沈静笑了笑,“之前拟江南治水奏报,这些都曾反复翻看,翻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这就是默认了。

  杨誉默了默,清清嗓子,有些不自在的问道:“除了这些县志河志,你还‘翻看’过些什么?”

  沈静默了默,拱了拱手,恭敬答道:“翰林院书馆里能翻到的,远的有晋郭璞所撰《水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宋人沈立所编《河防通议》。近的有前朝任仁发先生的《浙西水利议答录》,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王祯先生《农书》也有水工事务记载,不过其中所能借鉴者不多。我朝潘季驯先生曾著《河防一览》,在下也曾借来一阅,倒是颇有见地。”

  这些有的是在草拟江南治水方略奏报的过程中,从各处县志里翻看的,有的是从赵衡那里借来看过的;还有的则是到了翰林院以后,特意从书馆里翻来看过的。

  沈静读书本就算得上过目不忘,加上经过江南一行,对治水之事又颇为留意,因此读书读到紧要处往往会反复诵读直至领悟要义,甚至还要誊抄下来,自然也就烂熟于心了。

  “《河防一览》你也看过?”杨誉讶异道,“不知你从哪里得来?”

  沈静迟疑了下,终归还是没有说是曾经在赵衡那里见过:“……是一位朋友向他的友人借来的。”

  “……”杨誉迟疑了下,终于还是没拉下脸来开口相借,点了点头,哼了一声,转身离开了。

  等众人都走光了,周云之站在沈静旁边,一边收拾着书案上,一边笑道:“沈兄这一下子,可是在工部立住了。从今往后,谁也不敢小看你了。”

  周云之所言不假。

  接下来的日子,沈静在工部待得果然顺畅了些,众人对他虽偶有玩笑,再也没有了开始的轻视与不满。不过沈静这“背书探花”的绰号,也彻底传了开来,连在礼部的于之静和吕蒙都有所耳闻,特意跑来嘲笑了他一番。

  只是时不待人。

  就在沈静到了工部的半个多月后,三月初,一道圣旨便送到工部,命卓大江兼任南京工部尚书,速下江南,赶在汛期之前,开始江南治水工程。

  沈静自然随行。

  于是三月中旬,赵衡大婚前一个月,沈静再一次随着卓大江南下江南,开始了漫长而浩繁的江南治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