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吾为将军解战袍>第三十章 :开解

  让楚云闲入朝为官这事在朝堂上无人在提,  私底下一些赞成的老臣却还没有放弃。虽然王丞相对楚云闲幼年伤过梁君末这事有怨气,但现在都是一家人,楚云闲是他小辈,  和梁君末相亲相爱。他也逐渐抹去这个心结。

  他个人赞成楚云闲带兵,理由很简单,戚国军营的将领出现了断层,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迫切需要有人能来把这个断层补上。当年煜亲王战死,  戚国的武力就遭到一次重创,  幸而赵钦河临危受命,稳住局面。

  但之后戚国的武力一直低迷,就算梁君末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让军队看起来实力雄厚,但其中的矛盾一直存在。戚国年轻一辈,  很难出现合适的领导人才。

  过世的煜亲王是武将,  按理梁家两兄弟可以继承父业,  可偏偏一个武艺平平,  空有计谋,  一个闲散王爷,对军事不擅长。而将军府赵怀武艺高强,可他重心在江湖,论打仗也是个门外汉。

  除去这三人,在看戚国的其他世家公子,不是年幼就是没经验,要想补上这个空缺,少说也要个三年五载。朝中大臣不是没想过在军营中提拔年轻后生,但都嫌不足。他们一开始就要求过高,  拿人和楚云闲相比,自然怎么比都是不如。

  转眼楚云闲真到戚国,却不能委以重任,大家空欢喜一场,心里都觉得落寞。

  王丞相还在琢磨这事,和柳尚书一合计,两个人想出个下下策。他们这些老骨头不适合与年轻人谈心,但小辈之间彼此往来,没有那么多顾忌。梁君末一口否决看似没有回旋的余地,但如果能从楚云闲的身上找缺口,也并非一点机会都没有。

  都城不缺世家子弟,大家以结交的名义上王府拜访楚云闲,梁君末总不会拿扫把把人赶出门。

  而且赶巧的是王丞相和柳尚书刚起这个念头,另一边梁君末就去将军府拜访。说是拜访不准确,说是求助还更恰当一点。

  李玉寒的话让梁君末产生一股危机感,他嘴上说不希望楚云闲和李玉寒来往,但心里清楚让楚云闲一直闷在煜王府并不是办法。楚云闲的大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但这些人对于楚云闲来说都很陌生。放眼整个都城,楚云闲熟悉的世家公子仅赵怀一人。

  偏偏这个赵怀是个闷葫芦!

  戚国的事都堆积在秋冬两季,梁君末不得空,只好换个思路。除了李玉寒,都城还有一位适合找楚云闲聊天的江湖人士——卓元青。

  知道梁君末的来意,卓元青有些哭笑不得。

  赵怀还没有回十二联盟,这次在家中住的时间较长。梁君末来的时候,卓元青正在指点他练剑。赵钦河在兵部当值,还没有回来。

  关于梁君末在朝堂上拒绝楚云闲入朝一事,卓元青已经从赵钦河口中知道始末。虽不在朝廷,但嫁入将军府这么多年,他对朝廷上的事情多少知道一些。加上江湖中的消息,不像朝廷这般,流传起来遮遮掩掩。

  楚云征是个好交朋友的公子哥,卓元青和他有过几面之缘,对他的印象不错。在他的事情上,梁君末也曾透露一些,将军府算半个知情人。卓元青性格沉稳,足智多谋。梁君末的话骗骗赵钦河这种不喜欢在琐事上烦恼思虑的人还可,对付卓元青却不够。

  赵怀练功出一身的汗,卓元青让他下去洗洗,自己邀请梁君末进屋谈。侍女给二人奉茶,卓元青让下人都先退下,不必在此伺候。

  “王爷既然担心楚将军一人烦闷,短期内不能融入戚国,何不让他入朝堂?朝堂上有你相随,你们二人其利断金,岂不更好?”

  “先生就别套我话了,坦白跟你说吧。我好不容易才让逸之离开战场,又岂会在亲手把他送上去。古来征战几人回,我宁愿他一生平庸,也不希望看见他步大哥后尘。”

  许是因为卓元青的身份,梁君末和他说话时要亲厚一些。不能再朝堂上说的话,当着他的面都能说出来。卓元青是适合的交谈对象,他不仅会听,还会帮忙解决。以他的年纪和阅历,可让梁君末少走弯路。

  “王爷此言差矣,你未曾问过楚将军心中所想,又怎知这是为他好?”卓元青不赞成梁君末的看法,一段感情需要两份付出。而不是一方单方面的付出,强硬的决定另一方应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

  所有为别人好的口号,都是最不可理喻的自以为是。那怕初衷是好的,也不会得到自己预期想要的结果。楚云闲有自己的人生,他不是稚子幼童,而是一个成年人。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是由他自己做决定。

  此前梁君末已经用楚家做威胁,改变过一次楚云闲的选择,这一次,如果还是这般自作主张,楚云闲只怕高兴不起来。

  不管是夫夫还是夫妻,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走的更长远。

  楚云闲尚且没有让梁君末难堪,梁君末也不该独断专行。

  “入朝为官一事,我觉得王爷还是和楚将军说一声比较好。最起码让他知道有这样一件事,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然后两个人相互协商。”卓元青好言相劝,身为过来人,能给这些小辈一点帮助就尽量多帮一些。

  梁君末满面通红,不知是羞还是愧:“先生所言让我受益匪浅,之前是我疏忽。一心只想着如何达到目的,却忘了考虑逸之的感受。”

  “这也不怪你,楚云征的事情你一扛就是五年,一时急于求成在所难免。”

  梁君末急于求亲,甚至逼迫,是楚云闲的处境的确不容乐观,这点卓元青能够理解。可限制楚云闲入朝,甚至不和楚云闲商量,用一句不信任答复官员,就有些过分。

  他是楚云闲的夫君却不信任楚云闲,这话传出去,对楚云闲影响不小。梁君末也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说自己回去就给楚云闲一个解释。

  卓元青忍俊不禁,答应过两天去将军府拜访楚云闲,带他融入戚国。梁君末再三道谢,小坐片刻告辞。卓元青送他出门,二人在门口遇见赵钦河。

  秋季不热,赵钦河却出了一身汗,梁君末好奇之下问一句。赵大将军毫不顾忌的说自己去军营找高云虎干了一架,还问梁君末是不是真的不打算让楚云闲带兵。

  “这得我问过他才知道。”梁君末没有直接回答,他脸上带着笑意,对这件事情不在强烈抗拒。

  赵钦河一愣,诧异梁君末怎么突然转性。梁君末笑了笑没有解释,告辞离开。

  而他走后没多久,王丞相和柳尚书也到了将军府。二人也是为了楚云闲的事情过来,知道卓元青已经谈过,而且效果良好,两位老臣都有些惊奇。

  “君末这孩子,还没有走出楚云征离世的阴影。”知道梁君末拒绝的真正原因,王丞相神情悲痛,煜亲王辞世已经给梁君末一次沉重的打击,楚云征就是第二次,所以他才会对战场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丞相还请放宽心,年轻人的事情要他们年轻人自己去奔,我们不好干涉。”卓元青示意一旁的侍女给王丞相奉茶,宽慰道:“大王爷已经成家立业,楚云闲也过了不知轻重的年纪。成亲那日楚云闲不也挺护着大王爷?把几位闹事的公子哥都给灌醉了吗?由此可见,他对大王爷不是全然没有感情,只是一时不知道怎么表达。”

  楚云征的事情梁君末没有告诉王丞相,戚国知道的人不过一只手。卓元青担心王丞相忧思过重,把话题转移到楚云闲身上。

  他这一转移,柳尚书也跟着帮腔道:“卓先生说的在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就别跟着瞎操心。既然王爷愿意回去问问楚云闲,那好歹是个好兆头。不说上战场领兵作战,能培养几个军中人才起来,也能给赵将军减轻一些压力。”

  “哎对,我一开始同意大王爷娶亲,就是想着楚云闲能入军营帮我。”赵钦河道:“今天高云虎那小子还问我,什么时候能和楚云闲过两招。”

  鬼帅之名,并非浪得虚名。上次丹阳城一别,高云虎一直都惦记着和楚云闲过招的事。

  “我看就算大王爷出面,短时间内也不会让楚云闲点头答应。”卓元青道:“不如先让楚云闲对戚国有归属感,都城的世家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个人给楚云闲指路,他融入进来不是难事。虽然我答应大王爷,但是最终还是要看小辈间的交情。”

  卓元青的话说到这个份上,王丞相和柳尚书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二人面面相觑,觉得这个法子可行。想要一个人付出,首先得让这个人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说到底,南国才是故土,楚云闲不可能一转身就把南国忘的干净,答应帮戚国训练军队。

  谁又敢保证,楚云闲有生之年,戚、南两国没有战乱?

  作者有话要说:  一不小心我又挖了好多坑,文案只挂了两个,你们有兴趣就收藏吧!

  都是重生题材,一个修道,一个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