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太常引>第119章

李昉接过一看,但见那上面抄着一阙前人填的《太常引》:“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何。却弹作、清商恨多。珠帘影里,如花半面,绝胜隔帘歌。世路苦风波。且痛饮、公无渡河。”

却果然不是谢洵所做,词中末一个引典教李昉沉默了许久。

这典故是崔煦曾向他说过的。

“《琴操》曰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

“歌甚么?”那时李昉只有九岁,在楚王府的书房里坐在李泱的膝上,追问拿着《古今注》的崔煦道,“该不是好话罢。”

崔煦温和一笑,将书合上,抑扬顿挫地吟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那时他只觉得荒谬可哂,到如今,终于觉出几分因望见来路与尽头而洞然的寒凉之意来。于少年郎君而言,这样的明白清楚确然早了些,但他到底是明白了。

李昉将那页纸折了,伸手将漆了铅的灯罩取下,把那折了页的纸至于烛火之上,静静地看其焚烧殆尽,最后将灯罩重新盖上,向仍旧抱着诗文稿的黄门笑道:“不是甚么要紧的,你去罢。”

自昭义萧庭将奏疏呈上,而李玚拒了奏疏中的请求之后十日,萧庭以天子无道为名起兵,等到战报递到紫宸殿的案头时,昭义军已然夺了三道城池。

李玚大怒,然朝中少将,不可力敌。最后他不知存了甚么心思,下旨追赠谢洵为太师,谥号文正。

太师倒也罢了,只是文正二字一出,朝野哗然,纷纷上疏,极言此谥号不妥。李玚终于妥协,取了改谥文献二字。

昭义军至此犹不罢休,四月份已至长安已北四百里。李玚惊怒之下,便要拨朝中之兵以御敌,却闻范阳来报,长安长公主李祁及镇军大将军高峤已从范阳起兵,压制昭义之军。

昭义军终于教李祁高峤所率之兵扼在长安城北三百里处。然则未等李玚松一口气,李祁的又一道奏疏已然递在了他的案前。

不同于昭义的冠冕堂皇,李祁言辞中不掩戏谑,请求废太子,立己为皇太妹。

【叁拾捌】妍皮改恨骨

李祁率军驻扎在蒲州城外三十里处,蒲州城内是自昭义领兵而来的萧庭谢婳。那日李祁与萧庭在城外匆匆瞥了一眼,便对峙在此,双方竟是谁也不肯先出兵了。

相较之下,萧庭与李祁上的奏疏里,要算李祁更过分些。可太子废了可以重立,良相杀了却难再得,李玚正是忧心于这一点,才迟迟拿不定主意。

此时已入了夏, 李祁早早便脱了大氅,只着轻甲。清早,高峤入帐时正瞧见她有些疲倦地浣手,温和道:“若是累了便再歇息一会儿,不必这样谨慎。”

李祁闻言,拿了巾帕擦手,等兵士将残水端出后才笑吟吟地觑了他一眼,语声中略带戏谑道:“好罢,那孤往后将一应大小事务尽数推给高将军。若闹起来,高将军可别怪孤。”

今晨薄烟霏霏,初日杲杲,李祁出了帐才看见外头竟是起了雾。那雾轻薄已极,并不很阻碍视野,她反倒起了兴致,含笑向一侧随着她出帐的高峤道:“等孤兵临长安,龙首原也有这样的景色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