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太常引>第2章

“鱼卿言过。”李蒨终于开口,却是在止住鱼延年接下来的不敬之言,若有若无地看了一眼杨公赡,方和声道,“河朔之地有襄王,何来贼逆?”

于是鱼延年俯身叩首:“臣死罪。”

殿内有片刻寂静。

襄王李策乃李蒨幼弟,宪宗第十三子,绍徽三年以弱冠之龄入了幽州镇,后五年,鸩杀幽州节度使魏知年,奏禀圣人魏知年一十三件大逆之罪,收幽并之兵,奉圣天子诏令为河朔三镇节度使。在外人看来,圣天子诸庸碌兄弟中,襄王入藩镇以来之举委实令人侧目,便尽皆缄默了。

“无妨。”李蒨却是面上含笑,虚虚伸手将他扶了一扶,蔼然向殿中诸臣子续道,“太傅住一住,其余卿家的意思朕俱已明白,且去罢。”

殿内的五位臣子退得很快,杨公赡立在李蒨三尺之外,耳畔忽听见一声叹息:“君佑,你也老了这样多,朕单见你进贤冠下鬓边已生华发,便可知卿辛苦甚矣。”

这声叹息自然是李蒨所发,杨公赡诧然抬眼,却见圣天子强撑病体待要起身,因此时殿中宫人尽被遣散,杨公赡下意识地便要上前去扶他,却被他拉住自己那紫衣的袖角。

李蒨轻轻一笑,不似适才虚扶鱼延年一般,而是切切实实握住了杨公赡的手,他起身动作间不意触碰到杨公赡那件绣着鹘衔瑞草的紫衣,被他所佩戴的山玄玉上的凉意激地缩了缩手,却复又握住,低声询问道:“太傅不喜欢四郎,可是他性子太像颇黎奴的缘故么?”

这个先帝第十三子、河朔三镇节度使、当今圣天子幼弟的小名乍一出口时,仿佛太液池边有沙鸥掠岸飞过,直教杨公赡一直平和若水的面色也微微变了,但他很快重新沉下思绪,又成了李蒨曾赞云冰雪之姿的太傅。他低声叹道:“圣人方才言臣鬓生华发是夙夜辛劳之故,臣自愧矣。圣人莫非忘了臣如今已年过五十了么——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昔人亦云‘人年五十,嗜欲已衰’,臣到如今,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李蒨闻听杨公赡说到“人年五十,嗜欲已衰”一句时仿佛意想不到似地愣了愣,然后便低低笑出声来,开口复又问道:“那太傅一力要让朕立七郎,究竟是何道理呢?”

杨公赡沉声道:“臣素闻晋王殿下亲近黄门已久,是以恐其日后偏信黄门,隳坏圣人之功。”

“朕知道。”李蒨阖了阖眼,终于显出疲倦之色来,放开握住杨公赡的手,低声道,“君佑,你坐过来。”

待杨公赡依言坐过去时,李蒨方徐徐开口:“君佑,你莫要以为但有襄王在藩,中央便可安枕。襄王赤忠这事,朕清楚,你也清楚,朝中却尚有许多人不清楚,也幸而襄王未曾像周公一般恐惧流言……七郎禀性慈柔,太平时可为明主,然则如今何有太平年。黄门酿祸莫过外侮,但有边事,你教七郎以德降服他们么——朕宁愿省了晋王一党行旧唐武宗时仇氏之举。”

这一席话听得杨公赡惊诧抬眼,李蒨见此,早有意料地笑了笑:“君佑也觉得此举太过大胆了是不是?朕知你素来谨慎,决计做不出这种事来,到底是朕难为你。”

一字一句端得恳切,杨公赡却只沉默不语。移时,殿中的袅袅烟气渐渐淡了,黼扆之下的茵褥纵然被炭火烤得暖和,他却渐渐觉出一缕凉意。

李蒨耐心等了片刻,见杨公赡迟迟不应,便命殿外候着的宫人入内匀净博山炉中的香屑,待得宫人复又退去,殿内仍旧寂然无声。

于是歪在榻上的圣天子终于开口道:“朕清早已令翰林待诏拟好了命七郎往东都去的文书,只等盖印了。”大抵一句话开了头,下剩的话便好说许多,李蒨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杨公赡:“君佑,朕要你辅弼四郎,教他亲贤远佞,你能应下么?”

杨公赡此时已从初闻颍王李瑛要在东都开府的震愕中回过神来,闻言仍旧沉默,许久才轻笑一声,道:“敢不如命?”

李蒨教他温温和和地这么一刺,由不得哑然,而后才恍若不在意般地转问了另一个问题:“卿可还记得卫国公致仕前门下一个姓谢的学生么,是晋王妃的幼弟。”

“谢洵,字子望。”杨公赡道,“那是开国伯谢寥的第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