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616章 喜气洋洋(完结章)

  好歹人家姑娘也给太子殿下一个回礼了,而且这回礼不错,有点小夫妻谈恋爱的意思,再也不是太子殿下剃头挑子一头热啦。

  “嗯嗯,是不错。”王珺给温润盛了一碗羊肉汤:“皇上这几日也开心得很,内务府正在努力的筹办婚礼,殿下明年就大婚啦。”

  大冬天的,他怕温润手脚凉,就一直用牛羊肉汤精心的养着,也不让他随便出去玩雪什么的,小心翼翼的终于要过年了,这人也没生病,挺好。

  “不是应该准备过年的吗?”温润有点惊讶,他家里都要祭灶啦,宫里还在准备婚礼?不过年了了吗?

  “宫里自有人预备过年,内务府那么多人,大家都有的忙。”王珺指了指汤碗:“喝干净了,晚上吃牛肉馅饼。”

  “哦,好。”温润低头喝汤,喝了个干干净净。

  因为要过年,还要到处走年礼,不过今年,温润见到了鲁明,他守孝结束了。

  “这是这一年的利润。”鲁明亲自送来的金票和银子。

  还有两大箱子崭崭新的铜钱,用来打赏最合适。

  “今年好好的开始。”温润看鲁明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知道父亲的去世,给他很大的打击,那位睿智的老人,走了三年了。

  “嗯。”鲁明笑了笑:“新的糖果配方,给我吧。”

  温润笑着递给他一张纸:“这个糖果配方啊,有点难,是玉米味的糖,硬糖,新口味,不过玉米不多,找人种植吧,一些地方的土壤适合种植玉米,除了硬糖还有软糖。”

  玉米现在种植的人很多,但终究是一小部分,许攸在西北没干别的,就种玉米和番薯了。

  “听说了,玉米,番薯。”鲁明在家也不是一直哀伤的,外面的消息一直没断过。

  “先把玉米味的软糖硬糖做出来,往后还可以用番薯提糖,那个原材料更便宜一些。”温润道:“还能做成番薯味的软糖硬糖,使劲儿开发,放心吧,糖果这块,你永远独树一帜。”

  他可是知道,虽然鲁明守孝在家,不出远门,但是他的事业并没有什么停滞,反而一直在慢慢的推进,如今草原上的人都吃他们家的糖果,甚至在成亲下聘礼的时候,还会有专门为了喜事而做的喜糖包裹。

  甚至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或者说是信仰,鲁明还让人做了敬佛的糖果,敬神的糖果。

  更有“喜丧”时候用的糖果。

  “嗯!”鲁明开心了。

  送走了鲁明,温润清点了一下利润,拿了两个绣工精致的红包出来。

  两个红包都是用大红色绸缎做成的,上头绣了和合二仙,以及莲花缠枝纹。

  他在每一个荷包里,都塞了八百八十八两的金票,六千六百六十两的银票。

  另外,还预备了两份贺礼,分别送给东宫和张家。

  他是以九门提督府的名义送的,这样的话,就是他们两个人的礼物,私下里,他以自己跟王珺的名义,送俩个人,一人一个大红包,压箱底用。

  过年依然很热闹,正月十五的时候,温润又做了一回月老,带着太子殿下等学生,约了张家的人一起赏灯。

  也让俩人见了一面。

  还游玩了一个时辰。

  临别的时候,看到俩年轻人依依惜别,有点不舍的样子,温润这个开心呀。

  而且正月十八的宫宴,温润看到了张寅跟他的夫人,并且不是敬陪末座,而是在皇帝左下首位,那是很近的距离。

  代表他们的地位,今时不同往日啦!

  过了正月,吃了猪头肉,二月二了。

  过了二月,三月清明,温润参加了两次文会,京里各色银楼古董店的很热闹,很多人都在到处淘换好东西,要送礼的,太子殿下马上就要大婚啦。

  这一天,温润正好给东宫上过了课,放学的时候,本来要出门去溜溜达达吃点好吃的,可太子殿下把人留了下来,让人上了点心茶水,其他人都避了出去。

  “又要给张家大小姐送东西?”温润打趣他。

  太子殿下脸一红:“先生,顺贵妃说,要给我安排侍寝的宫女……。”

  “噗!”

  温润一口茶水就喷了出来:“你说什么?”

  “先生,按照规矩,在成亲之前,都有一个侍寝宫女,教导人事……我不想要。”太子殿下一脸黑线的看着他喷了茶的先生:“您这么吃惊干什么?”

  “你都要成亲了,还给你安排女人?”温润一脸的不可思议:“张清菡那小丫头,还不得把人都给打杀了去啊?”

  别看张清菡对太子殿下,她是弱者,又是女方,什么贤良淑德都得被人要求,但他可知道,这小丫头,最喜欢的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那首饮水词,对温润是真的当长辈在看,并且多次表示,要是嫁人,就嫁这样的夫婿。

  如今夫婿是太子殿下,肯定不能一生一世一双人了。

  可是成亲之前,估计也不想让太子殿下就有别的女人。

  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的,这要是让她知道了,温润都不敢想,这女孩子得哭成什么样儿,或者是爆发成什么样儿。

  “她跟我说过好几次了,她最喜欢您的那首词,尤其是那句”一生一世一双人”,我知道她什么意思,我这个身份,不能没有别的女人,我只能尽量对她好,在婚前婚后都尊重她一些。”太子殿下叹了口气:“以前想着有个知冷知热的知心人,跟自己一心一意的过日子,结果找到了吧?却发现那都是一些梦想,我就算是想跟她一生一世一双人,也不行啊!那样的话,不是爱她是害了她,一个善妒的罪名,就能让她跌下去。”

  “知道了吧?这个太子妃,可不好当。”温润摸了摸他的头:“你长大了,知道担心妻子的喜怒哀乐了,很好,你自己想办法,不过你记得,妻子是要跟你过一辈子的人,必须夫妻和睦,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跟她商量,有什么啰嗦,也可以跟她一起吐槽,以后还要跟她生儿育女,有什么喜怒哀乐一起过。”

  他只能给张清菡加重一些筹码。

  太子殿下听了这话,若有所思。

  不过后来温润听说,太子殿下没有要侍寝的宫女,只要了辟火图,嗯,那什么图的文明说法。

  随后就是各种春耕的准备。

  皇上也很重视春耕,亲自过问耕藉礼的事情,内务府那边不愧是宫廷后勤部,这么忙的时候,人家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等到清明的时候,皇上宣召了张家的内眷,也就是张寅的夫人以及女儿张清菡,一起祭拜了大行皇后……也就是太子殿下的生母。

  众人就知道,这是提前演练了一遍,因为等太子妃入宫之后,就要单独祭拜了。

  过了清明,就开始清理农具,准备春耕了。

  温润趁此机会,带着太子殿下他们一群学生,没少在京城里体验生活,太子殿下他们成长的很快,而且他们这群伴读,也有人定亲了。

  打算太子殿下举办婚礼,迎娶太子妃之后,他们就纷纷办喜事,温润捂着荷包看着一群学生:“都要办喜事啊?”

  “是啊先生!”

  “先生别忘了给红包呦!”

  “对对对!还要随礼哦!”

  温润一翻白眼儿:“一群臭小子,我的银子呀!”

  嘴上这么说,可回去还是翻箱倒柜的找礼物:“都是一群学生,一群臭小子,等我老了敢不孝顺我,我就收拾死他们。”

  看着温润一边嘀嘀咕咕,一边搜罗好东西,王珺在旁边看得好笑,明明是要给学生们预备好礼物,还在嘴上嫌弃的够呛,这人的脾气,怎么这么可爱?

  很快就春耕了,温润跟王珺去参加了耕藉礼,发现张寅也在,他现在被封为承恩侯,等到太子殿下登基之后,会晋升为承恩公。

  等到他没了,他大儿子会继承爵位,不过那个时候,就再次成为承恩公了。

  三代之后,爵位就降无可降,成为平民门户,除非他们家有别的功劳,保住爵位。

  耕藉礼之后,太子殿下的婚礼就进入了倒计时,温润给东宫停了课,每日带着太子殿下在京城里当街溜子,给他排泄压力:“看看市井百姓的生活,你会觉得你那点儿纠结,也没什么,虽然做不到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是你可以对她好呀?尽量少纳女人吧,也少点麻烦。”

  太子殿下看着远处,一对夫妻开设的麻辣面小摊儿,丈夫怕别人沾妻子便宜,哪怕他的妻子,容貌只是普通,最多算是清秀而已,他也会护着,故而他自己收钱,给人端面,妻子只管切面条,下锅煮,并且他们的孩子,一个十岁的男孩儿在烧火,一家三口辛辛苦苦的赚钱,生活平淡,平庸,可是却幸福:“先生,我会想明白的,这些日子,麻烦先生陪同了。”

  温润坏笑了一下:“理解,你这个啊,叫婚前恐惧症。”

  太子殿下一下子笑了:“这名字可真是直白,但是先生,你有婚前恐惧症吗?”

  温润摸了摸鼻子:“你先生我当时,昏昏沉沉的差点没缓过来,等到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在马车上了,那个时候道路状况可不好,走了三天才到莲花坳,老王家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

  说起那个时候,温润回忆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个时候他也是两眼一抹黑,初来乍到,啥都不会。

  三个孩子也是瘦小虚弱,要是他不养着,估计也活不成。

  聊了几次这样的话题,太子殿下不再焦虑,不过还是给未婚妻送了一套他亲自在银楼里挑选的首饰,一对儿黄鹂鸟儿造型的发簪。

  那对翅膀是可以煽动的,非常的精致。

  且黄鹂是多子的鸟儿,皇上知道了,也只是付之一笑:“小儿女的情啊,来得快。”

  “总比没有情的好。”温润笑着道:“您啊,就等着喝儿媳妇茶吧。”

  皇上高兴地不得了,心情大好,这身体情况也不错,等到太子大婚的时候,温润只知道很盛大,王珺带着自己的人全体出动,整个内城都戒严了。

  太子大婚非常的繁琐,尤其是参加婚宴的客人,甚至还有外国使臣。

  由皇亲国戚们,根据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来安排接待什么样的客人。

  宫廷准备工作主要是由太子服装、宫廷厅堂布置、太子佩戴的吉祥物、宫廷成员的职责以及相关仪式的安排。

  太子的服装按照宫廷的规定,由服装和装饰组成。

  由婴儿围裙、武士袍、宫服、铠甲以及帝王象征的龙锦、凤锦组成。

  在服装的准备工作中,宫廷的手工艺人将传统的服装分割,并以烫金、缝纫、绣花、织锦、烫锦等手工艺精心制作……。

  太子是不可能去迎亲的,只能站在宫门口迎接新娘,不过皇帝特许,太子妃的鸾驾,从午门那里进。

  温润还挺吃惊:“这么正儿八经的吗?”

  “这是皇上对太子妃的看重之意。”刘老妖凑了过来:“车架进了门,就是我们负责了。”

  午门是皇宫的正门,俗称五凤楼。

  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它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

  太子妃虽然是儿媳妇,却得到了皇后该有的待遇。

  这是让太子妃不留遗憾呐。

  不然以后当了皇后,成亲的时候,没从正门入宫,多遗憾啊。

  这下子,没有遗憾了,且这种待遇,只有正室才有,以后不管是贵妃,还是皇贵妃都没这个待遇,就算是继后,估计也没这个待遇。

  婚礼是在下午进行的,黄昏的时候礼成。

  东宫摆宴,太和殿那里也摆宴,这是成婚的礼节,太和殿比较合适。

  后宫是两位贵妃联手主持的喜宴,温润身为先生,特意带了东西去了东宫。

  太子妃他认识,太子更是他的学生,他给两个人,一人一个红包:“这里的钱,是作为先生,作为叔叔,给你们的红包,成家了,就该有点家底,以后好好过日子。”

  “谢谢先生!”太子殿下很轻松的就接了红包。

  作为新妇的太子妃张清菡,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温叔叔,这……。”

  “收着吧。”太子殿下替她接了,并且塞了红包到她的衣袖里:“长者赐,不敢辞。”

  看到太子殿下能轻易的动张清菡的袖子,而张清菡也没生气,温润就知道他们俩是有感情基础了,这样最好。

  等到夜深人静,王珺过来东宫接温润回去,俩人站在大红色的东宫门口,颇有些唏嘘,尤其是温润:“当年那个小不点儿都成亲了。”

  王珺拉着他往外走,小豪他们跟在身后,前头有俩宫女提灯照路。

  “当年他才六岁,我也不能保证,大帅能成事儿,我信不过旁人,唯有你值得托付。”王珺香气当年的事情,就有些感慨:“没想到,事情会成这样。”

  俩人几乎是手拉着手走出宫门的,一路都在聊天儿,内容还挺多样化。

  等到走出宫门,俩人也没上车,而是就这么溜溜达达的往回走,偶尔回头看一眼宫门,那宫门上的大红花,在灯火的照耀下,是那么的喜庆。

  俩人走在还有一些喜气残留的大街上,灯光拉长了他们的身影,温润还在跟王珺嘀嘀咕咕:“过两天来上课,让他们出去体验生活的时候,记得给家里的新妇,买点小礼物,女孩子们都需要哄的……。”

  “嗯。”他说什么,王珺都听着,偶尔捧哏一下,相处的气氛,还是那么的和谐。

  ……End……

  作者闲话:

  完结了,有番外,不定时更新,江湖先休息两日,然后上个新文,嘿嘿嘿……

  关于三妻四妾

  三妻四妾其实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说法,在明朝之前中国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因此才会有匹夫匹妇之称,只不过古代的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可以适当纳妾,所以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为何后来又会流传出三妻四妾的说法呢?

  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古代其实是非常讲究一夫一妻制,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无二后,也就是说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即便皇帝也不能多娶。从西周时期法律就明确规定男子只能一夫一妻,但是不限纳妾,也就是说男人家中妻子只能有一人,其余女人可以当妾,如果男子多娶嫡妻,那么法律是要追究他的重婚罪责的,古代也是有重婚罪的哦。

  但是随着后来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于是纳妾之风流行起来,既然古之礼法不允许男人多娶妻子,可是又没限制纳妾人数,所以纳妾之风在古代随之盛行,当然,也只限于有钱人和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一夫一妻。

  可是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掌权者希望改变它,春秋时期齐国某位国君就戏言想立三位王后,惹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后来这个计划还没实行,这位齐国国君就英年早逝了,后世也由此认为极贵之人可以立三妻,即正宫、东宫、西宫,民间也称为一正妻,二平妻,也由此出现了平妻的概念。

  但是在明清时期之前,虽有平妻的概念,可法律却不支持,只有极少数特殊情况的人才允许其娶平妻。

  像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曾经先娶了名门望族李氏家族的李婉为妻,但是后来因李家出了大事,整个家族都受牵连,李婉也被判流放之刑,因此司法部门允许贾充与原配妻子李婉离异。

  贾充与李婉离异后,又继娶了郭槐为嫡妻,后来李婉被晋武帝司马炎特赦,司马炎考虑到贾充已经继娶了郭槐为妻,于是特意下旨允许贾充再迎回李婉,两人并为嫡妻,也就是并嫡之风。

  但是贾充的继妻郭槐认为自己帮助了贾充成就事业,而李婉现在却要回来和自己均分贾充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她坚决反对贾充迎回原配妻子李婉,而贾充惧内,于是他婉拒了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自己两位嫡妻并立的旨意,他说的很冠冕堂皇,以不可违背礼法为理由,拒绝了重新娶李婉为妻。

  不过贾充对李婉也还算比较不错了,贾充后来给李婉买了一套房子,安置在外面,并按月给她钱花,养下人服侍她,还允许自己与李婉的儿女经常去探望,只是贾充自己却因惧怕郭槐从不登门。

  晋武帝司马炎特许贾充并娶两位嫡妻这是很少见的事,也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两位嫡妻并立的情况,这也叫作并嫡之风。

  但是并嫡之风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毕竟统治者是不提倡的,直到后来男女观念极为开放的唐朝时期并嫡之风才开始兴起。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保护一夫一妻制,禁止男人在现有妻子的情况下再娶妻子,但是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人民生活水平还算不错,尤其是有钱人比较多,在民间一些土豪暴发户就流行起了并嫡之风,而且在并嫡之风的影响下,也让后世明朝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平妻,其意就是和正妻名义相等。

  因此在唐朝多妻并立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虽然唐朝法律始终是坚持一夫一妻,也就是说多妻并立的风气并不合法,但是这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事,官府也是默许了这种风气,但是嫡妻的合法性在唐朝还是不容置疑,嫡妻和平妻如果产生家庭经济纠纷闹到官府,那么官府还是偏袒于嫡妻。

  到了宋朝还是承袭了唐朝的法律,而且宋朝有鉴于唐朝并嫡之风的流行,因此还特意出台律法严禁民间私下多妻并立,在宋朝如果多妻并立,被官府查出来是很严重的罪名,男子会被判流放,而作为平妻的女子则会被强制离婚,宋朝对古代礼法十分看重,因此一夫一妻执行的也很严格。

  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但“妻”的地位却不容有失,因为妻子是要给男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另一半。

  当然,纳妾还是很随意的,但是宋朝律法明确规定妾的地位不得高于妻,如果有妻子告到官府,丈夫偏向小妾,刻薄妻子,那后果也很严重,小妾会被强制离婚,丈夫也会被罚。

  宋元时期基本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明律》中也规定已有妻子的男人,在外面再娶妻子,就会被判杖刑九十,后娶之妻强制离异,这也算是中国古代对重婚罪最严厉的刑罚了,要知道杖刑九十很可能都会把人打残,可见大明律法中对男人重婚罪惩罚有多么严厉。

  但是平妻的称呼还就起源于最严厉的大明王朝!

  这主要由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业经济越来越发达,商人越来越多,有不少商人经常要在外地经商,老家有正妻照顾家庭,那么在外面经商也得需要女人啊,于是就会糊弄一些女人称其为外室平妻,这意思就是说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正妻对等,只是不进祖宅属于外室而已。

  因此外室平妻这个称呼逐渐出现,这也就是传承于唐朝时期的并嫡之风,同样在明朝也是由于民间这种平妻风气逐渐盛行,官府也是默认,只要民不举官就不究,尤其是那些两江盐商富可敌国,他们可不止娶一个平妻,几乎是每到一处就养一房外室平妻,谁让他们有钱呢。

  清朝基本承袭了明朝制度和律法,而明朝民间这个包养外室平妻的社会风气也被清朝所继承,尤其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商业经济比明朝有过之无不及,虽然清朝律法对于多妻并立惩处也是很严格,但还是民不举官不究,那些有钱人也就肆无忌惮的继续包养外室平妻。

  乾隆后期,乾隆皇帝鉴于民风如此,他也就放松了关于一夫一妻的律法,乾隆后期在《大清律》附例中规定在嫡妻不能孕育的情况下,允许男人可以在拥有一名平妻,但是平妻所生的孩子将来要兼祧两房,就是既是平妻的孩子,也是嫡妻的孩子,要给嫡妻养老送终。

  因此乾隆后期这条附例推出,虽然不是基本律法所规定,只是以附例形式出台,但也等于间接在法律上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而在民间也让正妻与平妻之间以妯娌关系相论,可以说乾隆后期推出的这条大清律法的附例非常奇葩。

  由于这条附例的奇葩,也让很多司法官员在执法时产生分歧,清朝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就承认平妻的地位,但是刑部却坚持按照《大清律》中一夫一妻的基本大法执行,不承认平妻的地位,刑部始终认为平妻的身份就是妾,不是妻,只是男人用于糊弄女人的借口而已。

  因此在这一时期虽然《大清律》附例中承认了平妻地位,但是民间还是不敢明目张胆地娶平妻,直到道光中后期,清朝陷入列强侵略之际,国家制度也逐渐混乱起来,对于正妻与平妻的法律约束才越发宽松。

  到了晚清时期,民间的有钱人已经完全可以明目张胆,按照娶正妻的规格迎娶平妻了,所以平妻一词也在晚清开始越来越响亮,民间也称之为对房。

  以至于一些在晚清时期被割地赔款出去的地方,民间的流行一直都是按照《大清律》来的,例如某位上了年纪的富商,他就曾经娶了一位妻子,又因为利益纠葛,娶了两位平妻回来,生了十几个孩子,都拥有继承权!

  后来闹的都上了新闻啦!

  但是清朝在基本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这里就要说一说为什么非要得到法律的承认。

  因为在古代正妻是受到法律保护,在分家产的时候是有话语权的,只有正妻所生之子才能继承遗产,而且正妻不是随便就能休弃的,必须要满足七出之条才能休妻,并且在法律上满足七出之后还有三种情况下还不能休妻,一是主持了公婆丧礼的媳妇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被休弃;二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也就是女人与男人共患难,男人发达后即便女人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能将其休弃;三是娘家已经家破人亡,离婚之后没有依靠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满足七出之条也不许休弃。

  所以可以看出正妻在律法上受到很大的保护和利益,而妾则不同,妾可以随便就被男人休弃,即便不满足七出之条也可以被休弃,甚至正妻都有权利将妾赶出家门。而且妾的身份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只有高级妾在官府与男人登记注册了,才能受到保护,主要也就是她的子女可以分取一部分遗产,但也只是在不触及正妻利益情况下,如果妻妾产生矛盾冲突告到官府,那官府基本都是保护正妻利益的。

  因此从古代的律法中就能看出,平妻如果能受到法律认可,那会获得很大的地位提升和利益。

  不过任何朝代的基本律法都没有承认过平妻的合法地位,即便盛行平妻的明清时期也没有过,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平妻就是高级妾侍,就像是清朝刑部说的那样就是男人用来骗女人的花言巧语,她们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这种平妻的风气在明清时期虽然很流行,但只局限于一些没有文化底蕴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家族,那些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顾及礼法,还是依然遵循一夫一妻的礼法制度,不会出现多妻并立的事情。

  其实在古代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妾是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在古代礼法中妾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贵妾和良妾以及贱妾。

  贵妾分为媵室、侧室、副室。

  媵室是古代最初的高级妾侍制度,在先秦时期有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后,娘家都会再陪嫁一名女性,或是她亲妹妹或是堂妹、表妹,必须是得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就相当于姐妹同嫁一夫,姐姐为正妻,妹妹为媵室。

  因此媵室在家族中地位很高,是仅次于正妻的地位,不过后来随着历史变迁,已经很少姐妹同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陪嫁丫环,虽然陪嫁丫环后来也能成为男主人的妾侍,但是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先秦时期的媵室可要差很多了。

  侧室和副室主要都是指家族地位出身显赫,但是是庶出之女,嫁进来就只能成为侧室或副室。

  不过媵室也好,还是侧室或副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都非常高,仅次于正妻,在正妻不在时,她们可以替正妻管理家事,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的,她们可以陪同正妻一同出席宴会等社交场合,她们死后名字可以被写进祖谱也能葬进祖坟,可以入享家族祠堂,受家族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她们的子女是有财产继承权的,在正妻去世后,她们是优先要被扶正的,而且她们还受到法律保护,所以称为贵妾。

  第二级别是良妾,在古代良妾也称为偏房,相对于侧室和副室都是家族出身显赫,但却是庶女身份,偏房则是家族出身一般,大多是平民百姓人家出身的平民女子,由于家族出身地位不高,虽然嫁进了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但是却没有资格成为正妻或者贵妾,就成为比贵妾身份低一级的良妾。

  按照礼法良妾也就是偏房的名字是可以写进祖谱的,死后可以葬入祖坟,但是她们与男主人结婚时是不需要到官府登记备案,而且她们还不能出席酒席宴会这种公开的社交场合,不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偏房仅次于侧室和副室。

  上面说过平妻在古代大多是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才流行的称呼,真正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是从来没有平妻的说法,所以平妻属于民间称呼,只有像身份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才会给妾定出这么多等级,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讲究,穷苦人家连媳妇儿都娶不到,哪还可能纳妾,而一般的商人或者土豪暴发户也不懂那么多礼法,只知道糊弄女人就编出一个平妻的称呼来。

  因此在王公贵族和豪门世家中媵室、侧室、副室就相当于民间的平妻,但媵室随着历史变迁被淘汰之后,侧室和副室就成了最高级别的妾侍,加上地位仅次于侧室和副室的偏房,所以民间的三妻也就是指侧室、副室还有偏方这三个高级别的妾侍。

  而四妾其实指的就是最低级的四类贱妾,分别是陪房、侍妾、婢妾、通房。

  陪房就是指的嫡妻出嫁的时候陪嫁丫环,如果男主人喜欢,可以纳之为妾,陪房也就是在历史演变中替代了媵室,只不过先秦时期的媵室都是嫡妻的妹妹,而陪房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丫环,因此地位也就比媵室低了很多。

  但是陪嫁丫环毕竟与嫡妻关系亲密,虽然是属于贱妾,可是在家族中有嫡妻撑腰的话,甚至都会比侧室、副室、偏房还硬气,而且陪房在生育儿子之后,其名字可以写进祖谱,死后可以葬入祖坟,并进入家族祠堂的。

  侍妾大多是男主人看中了自己家中的丫环,纳之为妾就是侍妾,但是侍妾在家族中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从侍妾这一级别之下即便生育子女,其子女在家族中地位也不会太高,并且侍妾这一级往下,就算生育了儿子在她们死后名字也不能写入祖谱,不能葬入祖坟,也不能进入家族祠堂接受香火供奉。

  婢妾一般都是贱籍出身的女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把人群分为三六九等,贱籍就是指的乐籍、奴籍、妓籍女子,就比如男主人包养女戏子,或者从青楼赎出了一位小姐姐,再或者买回的奴籍女子,这些女人被男主人带回家中,就算是婢妾了。

  但是由于婢妾本身社会地位低贱,因此到了家中地位也很低下,侍妾虽然地位低下,但好歹只要生育了子女也能被当作家人看待,可婢妾却不一样,在宋代之前,婢妾就如同男主人的万物一般,即便生育了子女,男主人玩腻了,想把她送人也能像送出一件礼物一样将她送给别人。

  通房丫环是妾中的最低级的妾,属于类似于没有名分的侍妾,本身就是家中丫环,白天要在家中干活,但是偶尔还要晚上陪男主人过夜,在身份上属于丫环,但实际却和男主人发生了关系,只是没有名分而已,算是候补侍妾。

  所以在古代礼法中,一直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只是不限制纳妾,而所谓的三妻四妾其实都指的是妾,只不过妾也是有身份等级地位区分的,三妻就是指的家庭地位比较高的贵妾和良妾这两类高级别妾,四妾就是指的贱妾那四类低级妾。

  说到底还是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森严,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而社会上的地位等级也随之套进家中,按照社会地位等级将妾也分为三六九等,而三妻四妾就是最好的写照。

  关于称呼

  陛下:

  首先说陛下,这个字念[bì],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早在《战国策·燕策》就有记载:

  “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这里说的是一段典故,荆轲刺秦王,秦舞阳站在宫殿台阶下等待献图。这里的“陛下”就是指宫殿台阶下面。

  但在《战国策·秦语》中,又有这么一段记载:

  “太子楚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

  在这里,“陛下”是太子楚对孝文王的尊称。也就是说战国时代,“陛下”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本意是臣子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被衍生成为臣子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谦称。自己站在台阶下面等待大王的召见,所以用“陛下”一词尊称帝王。

  到后来,不仅是臣子,连老百姓,甚至各国帝主互相称呼,为表示尊敬,也约定俗成使用“陛下”这一称谓。

  殿下:

  “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晚许多,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本意是指宫殿之下,后代指君王宫殿下的侍从,再以后衍生为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因为这些人有着皇族血统,身份显赫,阶级等级只比陛下低一个等级。

  如今中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但约定称呼君主制国家的王储、亲王、太后、王后、公主等都是殿下。

  阁下:

  “阁下”出现在一词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当时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各校”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唐代颜师古、韩愈诸人在书札和学术著作中都曾使用这个称呼。如“然阁下自有二骥也”。

  相对前面两个称呼,阁下的级别又低了一格,用于非皇族的达官贵人。

  如今我们现在对外国的总统、总理、主席、大臣、将军、部长等高级官员就以“阁下”称呼。

  足下: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相当于如今的“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

  在民间,流传这么一段来历传奇。

  晋文公烧山,想逼迫贤人介子推出山,可谁知介子推倔强如驴,宁可抱着大树和母亲被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十分悲痛,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穿在脚下寄托哀思,时常喊道:“悲乎,足下!”

  于是有了“足下”这么一词。

  相对前四种尊称,后面四种就低调许多,最多只能叫作敬称。

  膝下:

  和其他词不同,“膝下”这个词特指子女对父母的称呼,不能用于其他场合。取意子女未成年时,只有父母的膝盖高,以此表示幼年。

  后来借指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在下:

  古人落座,北为尊,南为下。长者坐在北边上席,地位最低的人坐在最南边的位置。所以自称在下。例如《误入桃源》就说:“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麾下:

  “麾”的本意是军队指挥的旗帜。麾下,就是说紧紧围绕在将军旗帜之下。一般用于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机构,下级对上级的敬语。以此衍生,还有“标下”、“部下”的类似称呼。

  手下:

  意思是指听从调遣,服从领导安排。用于下级对上上级领导的称呼。

  由此可见,这些带有“下”的称呼,暗地里隐藏着严密的社会等级阶层。你可以藐视,但你不能不遵从。毕竟这是人情世故,更是游戏规则。

  不尊重别人,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

Tips:看好看的小说,就来五二书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