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592章 回京之路:晋阳

  而且这么多人站岗放哨的,安全无遗。

  “太原城,难道就没有好的空宅子了吗?”王珺有了点疑问。

  “没有,谁家的宅院,能有晋商们的宅子好?”温润嗤笑一声:“他们就等着太子殿下去选择住的地方呢。天下商人那么多,十大商帮,行商天下,唯有晋商、徽商和豫商,历史最为悠久,豫商甚至有四千年的历史!这三个商帮生意也做的最大,就说这晋商吧,甚至还跟外邦做买卖,替朝廷偷偷换购战马,这个举动,就是晋商给朝廷表的忠心,但是晋商没有什么靠山,他们急切的想要一个依靠,皇上选秀都没收几个秀女,他们也没办法靠上去,谁让皇上不缺钱呢,所以他们相中了太子爷,等太子殿下来了这里,他们还不得下死力气巴结啊?怎么巴结?太子殿下年少有为,还没太子妃,找几个嫡出的女儿……你懂的吧?要是能入了太子殿下的眼,那可更好了。”

  “前头那个老晋商,都把自己家的庶女当丫鬟送了,嫡女估计也差不多。”温润道:“这种事情多了,太子殿下也烦了,干脆住皇庙去得了。”

  “行吧!”王珺想了想:“皇庙里,能跟你一起睡么?”

  “能!”温润甜滋滋的瞟了王珺一眼:“嘿嘿嘿……。”

  王珺出去了,他叫人快点走,这大冷天的,快点钻被窝吧。

  队伍没停顿,直接进了太原城,直奔太原晋王府皇庙而去。

  到了地方,王珺才知道,太子殿下的决定有多正确,温润教导的又有多精心。

  原来这座皇家庙宇,有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可惜的是,这座明代的皇家庙宇,史籍上并无记载,所以一些地方,也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但按明代礼制,后宫应为寝宫。

  皇庙的祭典,在洪武元年已有定例,凡每年的“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朔门进行祭祀皇家先祉。

  以后又改为春以清明,夏以端午,秋以中元,冬以冬至作为祭祖的日子。

  祭时除三牲、黍、稷外,还供奉时鲜的果品、蔬菜,平日里也有宦官照料。

  此外,凡京城有关登极、巡幸、上谥、葬陵、册立、冠婚等大事及晋王府的喜庆事宜,也都要在这里奉告祖先。

  所以皇庙占地庞大不说,规格上来讲,也是最高的,全天下就剩下这么一个前朝时期的皇庙了。

  宫殿啊,房屋啊,都足够多。

  太子殿下选择这个地方落脚,是不想他们再折腾,何况找遍太原城,也没有一个适合太子殿下身份的地方。

  这个前朝的皇庙,本地官员也是多多照看的,古代就是这点好,改朝换代的时候,前朝帝王陵寝啊,宗祠之类的,是不会被惊扰的,毕竟人死为大嘛。

  有的皇帝甚至会吩咐人,给历朝历代的皇陵多加修缮,并且给守陵的人,免除钱粮赋税,让他们能安心守卫陵寝。

  他们到了之后,郭大将军已经派人将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

  王珺的人开进去之后,将里头的一些人,统统的撵了出来。

  甭管是官员还是商贾乡绅,是皇庙里上香烧纸的,还是来念经祈福的大家闺秀,亦或是纯粹来游玩的小家碧玉。

  反正里头一个人不留。

  等他们都被撵了出来,温润才穿戴整齐,下了马车。

  此时天色已经晦暗不明,但皇庙的整体建筑,还是能看个清楚的,恢弘的大门,宽阔的广场,很多房间足够安置他们了。

  “进!”温润一挥手,太子殿下的龙驾就进了大门,随后是温润的仪仗等等。

  等到入了大门之后,当着所有人的面,大门“咣当”……关上了,大门关上了,两边的侧门没有,但是守着侧门的人几十个,各个全副武装,顶盔掼甲……别说跟着进去了,就是硬闯,都闯不进去。

  而且很快,墙头上就出现了拿着弓箭的家伙。

  好么,防范更严密了。

  温润他们进来之后,太子殿下就下了龙驾,看到了这个皇庙:“果然跟府城志上说的一样,地方足够大,咱们分派一下房间。”

  “您住在后头的正殿,我住在偏殿。”温润想了想:“请郭大将军住在另外的偏殿里即可,这后殿本来就是给女眷们住的,所以房间很多,足够住得下。”

  也因为是给女眷住的地方,因为女眷事儿多,伺候的人也多,所以这后头的房间多,挤一挤,大家都能住得下。

  “听先生的。”太子殿下对此,毫无意见。

  到了后殿温润才发现,这还真是按照皇宫的规矩盖的地方,虽然是偏殿,但是该有的都有。

  等到他们进来的时候,小豪已经连铺盖都放好了,正在派人去端热水过来,给他们洗漱。

  而且这里算是北方地区了,各个房间都有火炕,已经开始烧火了。

  他们是临时决定来这边的皇庙,对方打扫了一下,但因为时间匆忙的关系,灶坑里正烧着火,火炕也是刚清理出来,这会儿热度刚上来,只是有点温热,没有多暖和,屋里也还在收拾。

  “这里的确不错。”王珺看了半天:“还真是皇宫的样式。”

  “咱们在这里住几天。”温润看了看外面的情况,这地方没有用上九宫格的玻璃小窗,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但是这里的确是他们从京城出来之后,入住的最高级的地方。

  不一会儿,小猴子公公就来了:“殿下说,既然来了这里,不得不祭拜一番前朝皇族,明天他斋戒三天,我们也要休整三日,不见任何人。”

  其实就是找借口,先休息一下,免得被人堵上门来。

  温润听了这话都乐了:“太子殿下有心了。”

  等小猴子公公几乎是欢乐的走了,王珺才不满地道:“一个前朝的皇族,还用得着尊重?”

  “太子殿下是为了避免麻烦。”温润道:“再说了,驱除鞑虏的朱元璋,还是值得尊重的,这里供奉的是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以及晋王一系的灵位。当年他们也算是抗击外敌有功,祭祀就祭祀吧。”

  当年晋王一系,传袭的也不是那么顺利,多次都断了根儿,是兄终弟及,或者是侄子过继承嗣。

  本朝承袭前朝的很多东西,同样的,善待前朝宗室,所以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大家都是汉人嘛。

  不过前朝宗室要想再一如既往的生活是不可能了,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传承至今,他们也只是普通的黎民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给晋王朱棡后裔规定起名字的二十个字辈:“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从明代传至今朝,晋王府宗室的朱姓后人仍为汾阳、平遥的著姓,分布很广。

  “还有前朝的皇家血脉?”温润的话,让王珺很咋舌。

  他以为前朝宗室就算不夹着尾巴做人,也得隐姓埋名的过日子,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当然有了,本朝初立的时候,也是说过的,优待前朝宗室,当然,他们可能不再有什么惹不起的身份,但活下来了啊,而且不止活下来了,他们的后代,还有不少人科举,入本朝为官,这个地方,他们也有派人来看守和打扫,还能拿朝廷的补贴呢。甚至朝廷修缮这里的时候,都是他们给指点的,不过他们也不是嫡支嫡系,后头根本生不出来孩子,何况没了王爷的名头,谁家会过继孩子给他们啊?还得被朝廷顾忌,所以这嫡支嫡系早就断了,就剩下旁支远亲,虽然都姓朱,都是一个祖宗,可血脉远了。”

  其实朝廷的处置很简单,就是用时间,慢慢的稀释这老朱家的存在。

  他们当年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在那一代老朱家的人死了之后,就没再给他们优待,比如说王位传承什么的,清一色变成了平头老百姓。

  三代之后,就泯然众人矣了。

  现在么,要么老实的科举取士,要么就在边关参军立功擢升。

  还有就是老实的过日子,在家守着祖坟,毕竟老朱家的祖坟,朝廷都是给补贴的,何况他们也成不了气候了。

  “原来如此。”王珺想了想:“那斋戒,咱们也跟着吗?”

  “不用了,我们休息三天。”温润脱了鞋子上了火炕:“还是这里舒服。”

  睡在车上,跟睡在火炕上,感觉就是不一样。

  “嗯。”王珺倒是没脱鞋,小豪带了热水回来,王珺给温润擦了把脸,自己也洗漱了一番,俩人休息了一会儿,就有人来请他们,去后面的百味殿,那里是吃饭的地方。

  他们俩去了之后,发现饭菜都端上来了,热乎乎的……锅子!

  “这个时候,我只想吃涮锅子。”太子殿下撸胳膊挽袖子:“正好这边有牛羊肉,有各色涮肉需要的东西,我就让人拿了先生的那些锅底料来。”

  是的,他们吃的火锅,是放了辣椒的红油火锅,这么冷的时候吃一顿麻辣火锅,那得多香啊。

  “太好了!”温润大喜。

  王珺不太高兴,他本打算今天晚上那啥的……结果呢?

  吃了辣椒的温润,他可不敢碰,不然遭罪的就是温润。

  不过能吃到不一样的口味,的确是高兴。

  “不是要斋戒吗?”王珺看了看这一盘盘的牛羊肉,冻豆腐的,还真是佩服,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竟然有了这么丰盛的一桌,可真是跟做梦似的。

  “斋戒是明天开始,今天吃肉!”太子殿下调皮的道:“这样的话,本殿下斋戒过后,再上香祭奠,能拖个五六天。”

  温润一下子就笑出了声:“看来你早就算计好了。”

  “这不是走了好几天,一路风餐露宿,不好好休息,干什么去啊?”太子殿下往锅里投丢后厨新切的牛肉:“找一些理由,让大家都歇一歇,五天之后再出门,想去哪儿去哪儿,我也想一想,这里的老爷子,我是登门拜访,还是邀请老爷子们来这里?”

  “还是登门拜访的好。”王珺道:“天气寒冷不说,这冰天雪地的,路也滑啊。”

  “也是,我看了名单,如今存活的皇祖父的那些亲卫,就剩下了五位,其他的都没了。”太子殿下道:“五位老爷子都在太原城里,等本殿下挨个拜访吧。”

  “行吧,你去拜访老爷子们,我们俩去拜访陈家村。”温润吃掉王珺给他夹来的牛肉:“我们可以在这里停留十天到半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是冬月,再有二十天就腊月了。我们要赶回去。”

  他们回京也得花费二十天的时间。

  本来用不上的,但是他们绕路了且不说,今年冬天的风雪有点大,他们走的路况也不太好,以至于要比预估的腊八归京的时间,要延续到腊月十五之后。

  “我们一起去陈家村。”太子殿下道:“我要去。”

  “为什么?”温润突然正色的问他:“为什么要去?”

  “因为番薯很重要。”太子殿下也收起了嘻皮笑脸:“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饿肚子,我必须去。”

  “不错,很好!”温润乐了:“你若是为了看老卒们,而放弃去陈家村,我就会打你一顿手板。”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太子殿下吃了一口牛肉:“以前我不懂,现在么,懂了一些。”

  “那就好。”温润看他明白了的样子,很满意:“如果你能做到,不再朝种地的农人们要粮食和钱财,而是给他们发银子,哪怕是一亩地,给发一个铜板,你家的江山社稷,就如泰山一般了。”

  “给有田地的平民百姓们发钱?这历朝历代,也没人敢这么想啊?”太子殿下笑的筷子都要拿不住了:“汉朝文景之治,也只是官仓里的钱粮堆满了而已,民间还是一样不富裕,藏富于民的宋朝倒是富裕,还不是被外族欺负的抬不起头来?本朝火器犀利,已经很不错了,真的要是有钱到,能给百姓们发铜板的程度,那本朝得富得流油吧?”

  温润有些怀念的道:“未必富得流油,只要心里有百姓,办法总比困难多。”

  真的有人给百姓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