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496章 乌龙弹劾事件(上)

  “好东西啊,就是种的慢了点儿……。”皇上是恨不得马上就全天下推广。

  “不慢了父皇,这才头一年。”太子殿下笑着道:“起码三五年,咱们才能准备好啊!”

  尤其是这个东西,还只有那么点儿,育种这样的差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事情。

  “好吧。”皇上惬意的享受着儿子的孝心:“记得你那里还有老黄瓜来着?”

  “有,是留的黄瓜种,取了籽儿之后,老黄瓜可以打汤。”太子殿下道:“这还是儿臣在农家喝过的一道汤。”

  一开始,太子殿下以为取了籽儿的老黄瓜没用了呢,结果人家直接打了汤喝,味道还不错。

  尤其是秋天,秋老虎厉害着呢。

  父子俩愉快的用了一顿御膳,然后享用了一番,新进贡上来的贡菊花茶,甚至皇帝喝了觉得好,让人给大将军府送去二斤:“就说给温雅士的,别给王大将军,他也喝不出来好赖。”

  来人赶紧憋笑下去预备东西,派人送去大将军府。

  倒是太子殿下,一听就乐了:“王大将军的确是如此,他喝茶就是茶水,具体是什么茶,估计他就能分得清红茶还是绿茶了,至于什么普洱乌龙的,都喝不出来。”

  父子俩把王大将军好一顿调侃,索性王大将军不在跟前儿,他在家里,跟温润一起主持秋收呢。

  好吧,是因为他们俩想歇一歇,秋收的事儿,有张三儿在忙。

  家里储存的秋菜,也预定好了,更有一些庄子上来的庄头,首先就是山东那边,鸡鸭鹅养殖成功了!

  “不知道为什么,咱们家养的那些鸡,就没几个生病的,都活蹦乱跳的长大了。”山东的庄头,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只是少了一只胳膊,他原本是戍边的边军悍卒,后来因为负伤退了下来,王珺用人,都用的这样的退下来的伤卒,一个是给他们一条活路,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忠诚度最高,最要紧的是,这都算半个自家人。

  首先就是用的放心啊!

  温润也不亏待他们,田地里的出息,虽然不用缴纳赋税,但是温润也只收二成,其他的都归这些佃户,而且如果他们卖粮食的话,哪怕远了点儿,京畿大营也在他们那里采购粮食,大不了,运回来呗!

  反正运费也没多少,温润完全负担得起,他主要是养殖那些家禽。

  把蛋类放进粮食里,还能减震,送来之后,直接入了京畿大营,给他们吃。

  吃不了就腌制起来,皮蛋啊,咸鸭蛋什么的都可以。

  夫夫俩正在盘算,自家的这一秋的收成,缴纳上来的粮食,也就是租子,足够全家人吃一年半的了。

  如今家里的粮食也还有半年的呢。

  索性温润将家里的陈粮拿出去,捐给了养济院,新来的粮食里,挑了一些捐给了育婴堂等福利机构。

  俩人正在家盘算收拢的银子,自家这也算是一个进项了,当然,跟温润的那个糖果的分红没得比,但是也算是自家的一些收入。

  就听说许黄氏来了。

  “她一个人来的?”温润愣了一下:“许攸没来啊?”

  “没有啊,许夫人带了一些东西,说是送给两位小小姐的。”张三儿呲牙:“我看她是想让两位小小姐的其中一个,给她当儿媳妇!”

  老许家如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已经启蒙了,小儿子也开始学三字经了,小女儿跟家里的两个养女一般大小,那个许二小子,倒是跟两个女娃娃差不多大。

  许黄氏的确是喜欢两个小女娃娃。

  不过也没喜欢到,这不念不节的就上门来送东西的地步,而且突然来,没递送帖子,还有点失礼呢。

  索性他们跟许攸关系不一般,才不会计较那么多。

  “请进来吧,让月姑领着去后头,她们娘们儿的事情,我们不管。”王珺正在跟温润探讨,家里的腊肠要灌多少?还要留出来,给宫里的一些。

  自打皇上吃过了他们家的腊肉腊肠之后,每年他们都会往宫里送一批,皇上想吃了就有,因为一家一户的腊肉腊肠味道都不一样,皇上在江南大营的时候,就吃惯了老王家的东西,才不会吃别人家的呢。

  搞得御膳房也没办法,以前隔得远,一年都要送一些过去,现在离得近了,更是年年都送一批,不够了还得来大将军府要。

  为此,每一年他们做腊肉挂腊肠的时候,都会多做出来很多留着备用,万一宫里的抱够了,他们家的库存就得供应上。

  温润指着一组数字道:“要不再加五百斤的腊肉吧?反正挂着它也坏不了。”

  家里这么多人,多做出来五百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几顿饭就能吃光啦。

  “腊肠也再多灌一千斤!”王珺更狠:“肯定能吃的了,我记得去年多做出来五百斤,结果宫里就要去了三百斤,皇上一个人能吃多少啊?”

  “其实还真是单独给皇上做的,他吃菜你又不是不知道,三口最多了,再多就不行了。”温润叹了口气:“可是他又贪图这股子味道,于是这腊肠就做的菜肴多了点儿,什么干蒸腊肠,腊肠炒香干,好几个腊肠的菜上去,他就挑着吃。”

  “他一个人能吃了那么多?”王珺还是不信:“也不腻味。”

  “我猜他吃的不是腊肠,是一种回忆。”温润一副知心朋友的架势:“记得他吃咱们家腊货的年月,正好是皇后娘娘带着孩子们,陪着他在军中的时候。”

  皇上这两年不总说想皇后了,可是他一不立后,二不选秀,心里还是放不下的,虽然他尽量走出悲伤,可心里依然是思念皇后的。

  比如说,爱吃老王家的腊货,喜欢去御花园遛弯儿。

  据说以前,皇上吃多了,皇后就会拉着他,去御花园遛弯消食。

  还有就是穿着的常服,一般都是浅颜色的,因为皇后娘娘喜欢。

  不过冬天要换成深颜色的,因为一般的厚重料子,都是颜色深一些。

  “算了,一样多加一千斤,再多没有了!”温润不高兴的道:“他那么大一个皇帝,吃东西还要去臣子家拿,说不过去呢,怎么不见他给咱们一些猪肉做腊肉啊?”

  “行了,多做点吧,唉,他也挺可怜的……。”王珺其实还是想着皇上这位大帅的,毕竟在一起同甘共苦好几年。

  打仗的时候,甚至是背靠背过。

  皇上对王珺那么看重,是因为王珺在战场上救过他不止一次,只是王珺没跟人说而已,加上王珺对名利并不看重,他登基之后,王珺只想回到老家,守着自己的读书郎,两个弟弟过日子。

  正说着呢,月姑带着许黄氏就过来了。

  幸好他们俩没在书房说这件事情,而是在自家的客厅里,摊开了一张单子,正在盘算呢,俩人就来了。

  “怎么把嫂子带来了这里?”温润赶紧站了起来。

  王珺也是如此,许黄氏他见过,也认识,但不太熟悉,都没说过几次话。

  不过自家的事情,很多都是许黄氏帮忙,所以不算是外人。

  “时间紧,我就不客气了。”许黄氏赶紧道:“其实,这次来是我家老爷让我来的,您知道的,他是在通政司那里,他让我告诉你们,有人弹劾你们!还牵连了太子殿下。”

  “啊?”

  “嗯?”

  很好,夫夫俩都有些傻眼,但是没有真的呆住。

  “谁呀?”温润不高兴了:“无聊不无聊啊?我们家招谁惹谁了?”

  “说一说。”王珺就比温润沉稳多了。

  “具体的不知道,老爷说,大概是跟红油,以及秋波菜有关系,老爷没来得及看呢,就让人打扰了,这样的折子,老爷也不敢扣下,是有七八个御史一起联名上奏。”许黄氏有些紧张的道:“最主要的是,他们说温雅士给太子殿下出的主意,让太子殿下下田种秋波菜,送给京畿大营的人吃,这是明目张胆的收拢军心,一个储君,邀买军心是要干什么?”

  就算许黄氏这个妇道人家,都知道这事儿,好说不好听。

  一个弄不好,东宫就容易遭到皇帝的忌惮,失了圣心。

  “哦,这个事儿啊,那没事儿了。”温润顿时就放心了,他还坐了回去:“月姑嫂子,麻烦给我许家嫂子拿两匹宫里新赏下来的月金缎子,那个做了衣裙,可漂亮了!”

  这可是两位嬷嬷说的,宫里一共才赏给了十匹。

  他送了两个弟妹两匹,妹妹两匹,剩下六匹,他打算让人给两个女儿做小衣裙的,据说这个缎子,一共才进贡了一百匹,他们家就得了十分之一,很不容易啦!

  “缎子的事情不急,这个事儿,你们有什么应对没有啊?要不要带话回去?”看的出来,许黄氏很紧张。

  大概是妇道人家头一次参与这种朝廷大事情,激动地都要打摆子了。

  温润笑着跟她道:“嫂子不用紧张,您回去就跟悠然兄说,我知道了,就行了。”

  “就这么一句话?”我知道了?知道了,倒是有个应对的办法啊?这就完事了?

  “对,就这一句话,他就明白了。”温润知道,以许攸的聪明,和对自己的了解,他听了这话,肯定会明白。

  “那好吧。”许黄氏也是着急要回去,拿了东西就走,跟平时她来的时间都差不多。

  许黄氏回到家里,许攸已经急的团团转了,看到媳妇儿回来,赶紧问:“怎么样?他们说了什么没有?”

  “温雅士说,他知道了!”许黄氏没好气的道:“这俩人还真是坐得住,也不着急,也不忙活,就说知道了,还说我一说,你就能明白,你明白了吗?”

  许攸摸了摸新蓄出来的胡须:“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了啊?”许黄氏神奇的看着他,温雅士说她这么一说,自家老爷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呀?

  打哑谜似的呢?

  “他们肯定有我不知道的内幕,那些人弹劾他们,八成会踢到铁板。”许攸乐了:“温润那人别看文质彬彬的样子,实际上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家伙,那些人也是小题大做,太子殿下种个秋波菜,除了大将军府吃到了,就宫里头吃到了,剩下的不吃就要烂在地里了,送去京畿大营,给将士们添一道菜,怎么就牵扯上了收买军心呢?大军那么不值钱,一顿菠菜就给收买了啊?”

  “你这么说也是哈!”许黄氏想了想:“我一个妇道人家,都觉得这事儿是扯淡,一顿秋波菜就把大军收买了,那还不得天下大乱了啊?”

  “主要是种菠菜的人。”许攸道:“要是个普通人就算了,大臣都无所谓,可太子殿下就有些让人有那个小题大做的资本。”

  “要我说,这没娘的孩子就是可怜,谁看到都要说道几句,什么人啊?”许黄氏觉得大臣们的脑袋,尤其是御史的,还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一点子吃食,都要闹到御前去说一说,跟长舌妇似的。

  这两口子在家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都不提起那个十万火急的弹劾之事,晚上许黄氏甚至亲自下厨,做了一桌江南菜,全家人吃的开心快乐。

  温润跟王珺也没说这个事儿,而是依然按部就班的看清单。

  家里有两对新人要成亲了,也要搬出去住了,他们两家打算合伙做个酒楼,因为跟着后厨的学了手艺,想去外城谋生,温润正好有个铺子,前店后宅,可以做个小一点的食肆,地方不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外摆区,可以开个早点,加上中午晚上的人流量,应该能很赚钱,就是辛苦一些,不过他们四个都是年轻人,有干劲儿。

  “咱们家入一股,正常交税,咱们只管分红,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来找大将军府说话。”温润这是给他们提供了保障,毕竟在京城,官差遍地走,贵人多如狗。

  “行,要店小二不?打手呢?我那里还有几个老卒。”王珺就想给自己人找个好去处。

  “店小二估计他们自己就行了,你那里有火头军退下来的不?给他们当个二厨吧。”温润道:“那里还能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