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383章 辣椒和威尼斯

  “那给八十两……?”

  “十两。”

  “七十两!七十两怎么样?”

  “十两。”

  “六十,六十行了吧?”

  “十两……。”

  反正温润就掐住十两银子不松口:“你知足吧,十两银子我都嫌多。”

  要他看来,十个铜板还差不多。

  不过这要是繁育出来,老百姓餐桌上多个东西吃,也不错。

  “您就不能高抬贵手吗?”嗯,这个时候,哈瑞克倒是说了个合适的词儿,再也不夸张说话了。

  “不能。”温润笑眯眯的道:“我看你这地方,卖东西也就一般般,我给你这个价儿,不错了。”

  何止是一般般啊?

  简直是门可罗雀好么。

  “是一般般,不过房租便宜,我们租了五十年呢!”哈瑞克道:“一年一百两银子,我们赚的少,您看给涨点儿呗?”

  他家是一口气租赁下来的,一次交清了租金,其实跟买下来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房契不在手里而已。

  “十两。”温润还是那个价格。

  他这讲价讲的女眷们都笑了好么。

  这里不止有狼桃,还有别的花卉,比如说风信子,装在一个水晶瓶子里养着,里外都能看的到,十分新奇。

  还有竹篾篮子里头放了枯枝败叶草木灰搅拌的黑土,栽种了不少的曼珠沙华,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

  这个花儿在这里叫石蒜。

  这个时候,一个穿着跟哈瑞克差不多衣服的外邦女人走了出来,自称是哈瑞克的妻子戴安娜,将女眷们迎了进去,男人们都在外面看花儿草儿,顺便讲价,里头的花儿草儿更多一些。

  女孩子们可能会喜欢。

  “十两银子,别墨迹了。”王珺受不了他们这样讲价:“我们再看看别的东西。”

  “那好吧!”这个时候,哈瑞克倒是退了一步,其实是他看到女眷们都去了店里头,他们这个店铺其实占地很大,只是门脸儿小一些,索性他这是最后一家商铺,他就大胆的将东西都摆了出来,老远就能看到里头一片翠绿色,有需要的人就会走进来看看。

  就是每天都需要将东西搬进来搬出去的,很麻烦。

  但是放在外面又不敢,第一是怕街坊邻居不允许,毕竟这玩意儿是卖钱的东西,放在外面容易招贼。

  第二就是怕巡城的不允许,还是因为怕招贼!

  第三这些都是温室花朵,怕晒怕涝的,怕有所损伤。

  温润满意了,朝王珺扬了扬眉毛,王珺一挥手,小豪带着人,麻利的把这个什么狼桃给搬走了,他们的马车在巷子口那里停着呢。

  找到了西红柿,温润很开心,这里一共有三盆长成了的狼桃,还有十七八个小盆子装的,眼看着就要换盆了,温润也买了下来,这个就五两一个,不二价。

  有了这些,足够温润培育出可以留籽儿的西红柿,等到遍地都是西红柿的时候,他的番茄牛腩、西红柿炒蛋之类的菜肴,还远吗?

  “除了狼桃,你这里还有什么好东西?”温润比划了一下:“有绿变红的那种?长长的,尖尖的东西,有吗?”

  “尖尖的东西……什么样儿的呀?”哈瑞克发现这些人应该是出身贵族,你看跟来的那些侍卫们都很厉害,尤其是力气很大,且配了刀剑在身上。

  在这个异国他乡混了这么久,他也能看明白一些事情,这普通人家的护院配的都是棍棒和木枪,也叫红缨枪。

  赌场妓院龟奴打手们配的是双节棍之类的东西,那样的玩意儿对敌人狠,但是练习的时候,先要对自己狠。

  而只有官宦人家、且是高官之家,才有护卫搭配刀枪剑戟这样的金属兵器。

  可是他们所有的护卫都是这种武器,那就肯定是贵人啊!

  贵族,而且是大贵族!

  温润回忆了一下辣椒秧儿的样子:“茎近无毛或微生柔毛,分枝稍之字形折曲。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矩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狭楔形;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著五个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花药灰紫色。果梗较粗壮,俯垂;果实长指状,顶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成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种子扁肾形,淡黄色。”

  “您形容的可真详细!”哈瑞克都有些直眼了。

  “你们这里可能叫番椒,火椒?”温润又想了想:“这东西大小不太一样,还有的很小,很红……。”

  尽量说得多一些。

  “好像是有这么一种植物。”哈瑞克想了想:“我去搬个几盆出来。”

  说完转身钻进了他们家小门那里的温室了。

  这是他们家自己建立的温室,一些小苗什么的就在温室那里养着。

  半天才搬出来一个中等的花盆子,里头是一株张成龙的植物,挂着七八个尖尖的绿色的小东西。

  温润看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据说早在明朝的时候,辣椒就传入中国了。

  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温润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但是他没吃到过辣椒是真。

  欧洲殖民主义到达美洲以后,辣椒率先传入欧洲,大约十四世纪末年传入日本。

  传入中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一五九一年),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

  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名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不过跟番茄一样,这番椒在国内最开始,同样是当做观赏性植物来对待的,因为红色喜庆的原因,加上新奇嘛,故而还有些市场。

  “这东西我家有十几盆。”哈瑞克擦了擦汗:“就是没人会大批量的购买,家里这样的东西也不多。”

  其实这十几盆里,有两盆是用来留籽儿的,他留下没搬出来,剩下的都倒腾到了门口,如果他们都要的话,今年赚的就够他们家吃喝的了。

  “全都要了!”温润大喜。

  辣椒啊!

  他的水煮鱼,他的口水鸡,夫妻肺片用什么香辛料啊?直接上辣椒油!

  红油耳丝啊,肚片儿啊,他的麻辣火锅。

  王珺惊讶的看着他,这会儿连价钱都没讲,不过等王珺看向哈瑞克的时候,哈瑞克倒是抹了把汗:“五两银子一盆,这十几盆都是你的了!”

  他倒是也痛快了,没喊高价。

  也有可能是被温润砍价的姿态给吓着了,没敢喊虚的。

  有了这两样收获,温润对这个威尼斯商人更感兴趣了:“还有什么?你该不会就这么几个植物吧?你可是来自威尼斯。”

  “您是知道我们那里的吗?”哈瑞克再次好奇了起来:“我们那里,这边的人很少知道。”

  “威尼斯么,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一百一十八个人工岛屿和邻近一个人工半岛,更有一百一十七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温润比划了一下:“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是一个水上城市。”

  威尼斯的起源没有历史文献记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么一座水上城市。

  不过数名历史学家引用可靠证据指,早期人口为罗马城市的难民,他们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击,便从帕多瓦、阿奎莱亚、格鲁阿罗港而来。

  “哦,是的,是的!”难得有一个当地人对他的家乡那么熟悉:“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

  “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温润也跟着赞叹了一句,他前世没有去过威尼斯,可是听说过它的大名,在前世,它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依靠的仅仅是发达的水道,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船只。

  “在水上的城?”这个王珺挺感兴趣:“难道那些房屋不会塌陷吗?”

  “不会,多少年都没有塌陷。”温润道:“威尼斯建筑的方法有些另类,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有人说,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那些番邦人的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

  只可惜,在他穿越前,听说那里也有了水淹的痕迹,可能坚持不到下一个世纪了。

  不过那里从公元五六百年开始建设,现在才有下沉的举动,已经很不错了。

  “哦,睿智的老爷,小人能知道年的姓名吗?您简直无所不知!”哈瑞克自己都听的入迷了:“我的家乡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

  “那么,你在家的时候,文艺复兴了吗?”温润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哈瑞克还没有反应过来,直觉的回答:“当然!我们就是乘着文艺复兴的这股风气,来了美丽而梦幻的东方国度。”

  温润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发生在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这两百年时间里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十四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而温润这么问,也是为了确定时间线……他现在觉得应该是十六世纪中或者是晚期。

  他这么绕来绕去,其实就是想确定一下时间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他熟悉的那个世界,可惜,十六世纪……离他太远了!

  有点蔫蔫的,不复刚才那么开心了。

  “还有什么要买的?”王珺看他有心事,又不好当众问他,只好转移话题:“那边那个独头蒜好像不错?”

  “你快闭嘴吧!”温润赶紧扯了他一把:“那叫风信子,是一种花儿,不是独头大蒜……哎呀!”

  温润看到风信子,就看到了那玻璃培养皿。

  别人都叫水晶瓶儿,他可是知道,这东西就是玻璃培养皿。

  他记得玻璃的制作一直是威尼斯商人把持着,后来到了十八世纪末才被法国窃取了机密,玻璃配方就公布了出来,最初人们认定玻璃只有绿色一种,透明度也不太好,十九世纪的时候才搞明白,配方不同,这透明度跟颜色也不同。

  “哦,是的,这是一种花卉,养在水晶瓶里,您看,多好看啊!”哈瑞克又开始推销他的玻璃培养皿以及风信子:“水晶瓶子里的风信子,多么美妙的组合,多么梦幻的组合,您看看这根茎发达的,这枝叶翠绿的,尤其是这风信子,能开好几个月,整个出手,不拆开卖,价格不贵,只需要五百两银子。”

  “这么贵?”温润几乎是惊叫出声了。

  还有一个声音响起来:“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