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301章 弯弯绕

  “你怎么知道的啊?”温润可是知道王珺这个人的,平时他连永清县的县令都不太打交道的,怎么这会儿,永丰县县令的事情,他怎么知道的那么清楚?

  “能怎么知道的?欧震知府都要跳脚了。”王珺摆了摆手:“要不是看在交情不错的份上,我也不会让军士去帮忙,可怜灾民们……。”

  王珺说不下去了。

  “先不说这些了,去泡澡吧!”温润将他推进了浴室:“热水都放好了,去洗个澡,一会儿出来,换了干净衣服。”

  王珺去洗澡,温润才出去,见了已经洗过了战斗澡的小文:“这是怎么了?一晚上都不回来,一回来一个个都成落汤鸡了。”

  “将军带着我们,帮助灾民转移来着,不然那些灾民就要在外面淋雨了。”小文道:“而且偕老带少的,安置起来也不容易,还有的人家因为溃堤的太突然,就一身衣服,连口粮食都没抢出来。”

  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情况有多混乱。

  十几万灾民,就他们这三千多号人,维持起来太难了。

  忙活了两天一夜,大家连口饭都没吃上,幸好大营里头早有准备,他们回到府里,府里也早有热水,冲洗过了之后,就去吃了一口饭。

  “先去吃东西吧。”温润让小文去吃东西休息,这一个个熬红了眼睛。

  他们这边刚洗漱完端上了饭碗,外面的雨终于停了,可惜,已经是晚上了。

  “停了雨就好。”温润端着自己的青花瓷碗小饭盏,看着外面朦朦胧胧的夜景:“希望别再下了。”

  “下雨是下雨,这水涨的快,希望堤坝都能坚固一些。”王珺心情不好,低头吃饭就跟饿死鬼似的,一口一块红烧肉。

  温润给他夹了一块姜爆鸭:“吃点这个,驱驱湿气吧。”

  “不爱吃这个。”王珺嘴上说不爱吃,可还是夹了起来,一口就吃掉了。

  他不爱吃姜,这姜爆鸭,偏偏使用的很多姜,要不是温润给他夹的,他肯定不吃一口。

  “去湿气的东西。”温润又给他盛了半碗赤小豆粥:“灾民那里安排的都妥当了?我看欧震大人好几天没出现了。”

  以往总能隔几日见个面,吃吃喝喝,吟诗作对什么的,活动总是频繁地,尤其是春夏之际,这江南风景美丽,大家赏景的机会也多。

  而且今年是小比之年,可是如今提都没提。

  实在是提不起来啊,大家没时间,也没那个精力主持考试了。

  所以这一年,没有考试,各个书院也都通知到了,温润还感叹呢:“幸好弟弟们已经是举人了。”

  这要是个童生,这一年可就耽误了。

  “他们在书院如何了?”王珺好些日子没见过两个弟弟了,他忙,两个弟弟读书更忙。

  “还行,只是这水灾加上连绵不断的大雨,读书也不安心。”温润叹了口气:“心静不下来,看书都看不进去。”

  俩人吃过了晚饭,很快就去遛弯,然后就休息了。

  王珺太累了,一躺下去就睡着了,呼噜声很大,温润这次没觉得被吵,反倒是心疼他半天,这得多累啊?

  第二天吃过了早饭,天气难得晴朗了起来,王珺带人走了,温润也出了门,却发现府城里有一些灾民。

  “这些人,进城了?”温润皱眉:“以往都是在城外安置。”

  “安置不过来。”张三儿道:“昨晚上我就打听过了,能进城的灾民,基本上都是有点家底的,你看那边那个老爷?那是永丰县最大的地主,他在永丰县有大片的良田,不过前年他儿子成亲,给儿媳妇的聘礼,就有一百亩上等水田,不过他也是个聪明的人,家里的田地一半在永丰县,一半在府城这边,祖宅在永丰县城里,可他也在府城买了宅院,置办了产业,七八个铺子吃租金。”然后又非常猥琐的跟温润八卦:“听说还在这里置办了个外宅,养了个外室。”

  所谓的“外宅”,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

  一般的“妾”都是纳,而外宅是男人私下里置办的产业,养的女人就是在这个宅子里生活。

  因为这种关系是没有“三媒六聘”的,更没有婚书在衙门登记,故而只能是“妾”,正所谓“聘者为妻,私奔者妾”,这女人没名没分的跟着一个男人,不是妾室也是妾室了。

  必须说明的是,古代允许一夫多妾,男人在外边找女人过日子,不是违法事情,又因为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封建,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男人婚外家里的女人被冠以“外室”的称呼,其实也是对男人的做法变相合法化默许了认可了。

  不过,作为在外宅里当“外室”的女人,其地位是很低的,尤其在大家族里上不得台面。

  一般都是什么戏耍女、青楼花魁之类的女人,不容于大户人家,只能当个没名没姓的“外室”,住在“外宅”里。

  而能让一个大地主,将一个女人养在外宅里做外室,那么那个女人身份,恐怕就真的是“上不得台面”了。

  一个地主家的门槛有多高啊?乡下地方也不那么讲究。

  温润晃了晃脑袋,将跑远的思绪拉回来:“他有钱,进来府城生活,倒是说得通,其他人呢?”

  “其他人也都差不多,多少有点家底,或者是来投奔亲朋好友的,城外灾民十几万,那日子怎么过?不来城里在外面,也很容易让一些穷凶极恶的人盯上。”张三儿道:“来了城里还能安全一些,何况……万一事不可为,府城总有城墙围着,城门守着……。”

  温润脸色十分不好看。

  他明白,如果真的再有地方决堤,到时候,府城大门一关,有高高的城墙护着,这府城里的人,起码是安全的,至于外面是否饿殍遍地,那就管不着了。

  可能到时候,也管不起。

  不过一路上走过去,这些来避难的灾民,其实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起码他们有钱,有家产,有底气在逛街的时候,还能给自己的女眷买个珠花什么的,估计家里也是不愁吃穿的那种。

  说是灾民,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户籍在永丰县而已。

  可是第二天,温润就发现,粮店的价格,又涨了,如今已经是平常粮价的五倍还多一些。

  温润去了书院,发现吕山长正在犯愁。

  “你愁什么?”温润郁闷的坐在他对面:“你家也没遭灾。”

  “外面灾民那么多,我家田地也在外面,又不是在城里头。”吕山长没好气的道:“孩子们也无心读书,好几个热血的都说要去城外赈济灾民。”

  “那是好事儿啊!”温润也有些郁闷:“我看这几日,城里也乱糟糟的,真让人郁闷。”

  “唉!”俩人对着叹气。

  中午温润吃饭都没吃下去多少,看过了两个弟弟,又去了知府衙门

  “你怎么来了?”欧震大人赶巧了,正好歇口气的功夫,温润就来了。

  “我来看看,办点事儿。”温润看了看欧震大人:“你这是怎么了?整个人好像那灶台上的炉灶,都要冒火星子了。”

  “还不是那个草包县令!”欧震大人气的眼睛都瞪圆了:“还有那个新来的河道总督,都是个什么东西?竟然把江堤工程,随便糊弄,用的都是什么东西?麻包里头装的都是稻草跟土,混合在一起,能挡住什么啊?”

  “这……?”温润一听就皱眉了。

  按照规定,这麻包里头应该装的是沙子,或者干脆就是石头块子,用麻包筑堤之后,水流冲刷之下,会逐渐稳固,行成越来越牢靠的堤坝。

  可是那俩干得什么事儿啊?

  这种东西垒起来的堤坝,看着结实,可大水一来,不堪一击。

  溃堤,是必然。

  “那就拿掉县令,上告那个河道总督呗?”温润能想到的就是这个了。

  古代官场什么样,他是真的不知道。

  加上这事儿可不小,欧震这一个知府,可扛不住;加上巡抚辛明大人,也不行。

  二三十万的居民流离失所,沦为灾民。

  半个永清府都成了泽国,欧震能不来气么。

  “大人,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温润皱眉:“城里头的灾民太多了,这府城也不大,而且灾民里良莠不齐,这才几日?就有不少闹事的,在下看永清县的县令都犯愁的掉头发了。”

  “他犯愁,我还头大呢。”欧震大人气的在地上团团转:“这么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怎么就被派来了这里?一个纨绔子弟,如何能在永丰县当县令?真是气死我了!”

  温润这才知道,河道总督是个关系户。

  而永丰县令更是个纨绔子弟,这俩人来这边,温润觉得不是来当官的,是来捞资历的,因为前一任河道总督,高大人将这边的河道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们来只需要翻新重修两条堤坝就行了,而且还是在永丰县这么一个富裕的县,这简直是躺着捞政绩好么。

  还有永丰县,上一任县令可是留了县丞与县尉的,更有这新任县令七八个师爷辅佐,就算是个草包也能当好这么一个县令,毕竟永丰县盛产粮食,在这个时代看来,就是一个风水宝地。

  民众也好管理,粮食也不愁卖。

  说白了这就是个肥差,闲差!

  不用干活就能有政绩,一直到三年之后,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还不顺顺利利的升迁?

  只要不是傻子,按部就班就能干好。

  而且高大人还给他们留了个可以做政绩的工程,只要按照以往的规矩来翻新巩固堤坝,就可以了,设计图都给他们留下了。

  江南的河道是个很容易出事、也很容易出政绩的地方。

  这都能让他们干成溃堤、水灾、甚至是十几万的灾民。

  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欧震大人可是永丰县的顶头上司,又比河道总督品级低,被夹在了中间,成了夹心饼干里的那块夹心,你说他能不闹心吗?

  于公于私,他都闹心的不得了。

  “别生气了,生气也于事无补。”温润道:“目前赈灾是第一位,朝廷有什么办法没有?”

  “朝廷倒是来了消息,下了命令,开仓赈灾,另外,还有一位钦差大臣前来监督,那个人可不简单呢,听说是皇亲国戚,是一位国舅爷!”欧震大人提起此事,倒是有些兴奋:“身份越高,越说明皇上对此的重视,而且还带来了朝廷赈灾的银两,以工代赈的方式,等水退了,将堤坝重新翻新修整,唉,若是堤坝能百八十年的重修一次,就好了,这每隔三五年就得重修,真是累人。”

  “做成石头的不就好了?”温润提议道:“您看我们将军府那里的水渠,用石头砌成的,结实又耐用,只要不人工动手破坏,移动那些石砖,水流再大,也不会冲垮堤坝,最多像江阴县那样,漫过去而已。”

  “你呀,你呀!”欧震大人却摇头:“你是在野的文人雅士,不知道这里的弯弯绕,堤坝漫水的那个县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先帝的首辅大臣何奎,何应龙大人的家乡,他作为首辅大臣,在朝中鞠躬尽瘁十八年,乞骸骨退休之后,先帝甚至派了半副銮驾送他归乡,在县城里,就有他家的祖宅,幸好何家人少,一共不到二十个,伺候的人五十几个,家宅也不大,可关键是,那老头儿能通天啊!他九十八岁高龄的时候,还跟先帝通信来着,还说君臣相约过百岁!先帝薨逝,他也跟着去了,新帝登基,特意下了圣旨,晓喻礼部,来给老人家治丧,甚至还让礼部预备了半份,跟先帝一模一样的祭品送来,他在那里,那里的堤坝敢修的不结实?何家在那里有十顷稻田,堤坝不修结实,一旦发了水灾,第一个冲击的就是何家的田地,当年和老打人真的是见微知著哦,他特意要了挨着堤坝的田地,说那里水源充足,其实就是变相的给河道总督衙门添麻烦,高大人一来,就先修了那边的堤坝,甚至是修的非常结实!用的是石砖打底,结实的水都漫延过堤坝了,那堤坝也没溃。”

  听了他这么说,温润总算是知道,这堤坝修建的坚固与否,全看那堤坝附近是谁家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