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182章 主动一点

  经过温润默默地观察,其他人都很聪明,就像是瓜二子那样的,你都不用操心,他自己就把事儿给办妥了。

  追求个老侠女,他们一点不费事儿。

  当然,可能有点累。

  但是要想找个好媳妇儿,这点累可不能不受着。

  四老实就不行了。

  温润都看出来了,这二姨姨对他有意思,都把人给扒了个清洁溜溜了,还给他抹药油全身推拿啥的,换个人早就表明心意了。

  可是看四老实那样子,还挺抹不开面子的嘿!

  温润看了都替他着急啊!

  不得已,温润就只能当个小媒人:“四叔呢,也是苦孩子出身,特别渴望有个家。”

  “他?”二姨姨瘪嘴:“都那样了,也不说个话。”

  “他那个脾气,三棍子打不出来个屁!”温润陪笑道:“您就得主动一点。”

  “我还不主动啊?”二姨姨说漏嘴了:“都扒了他衣服了,他还一动不动呢!”

  温润这个汗呐!

  可能是也觉得自己说漏了嘴,二姨姨不吭声了。

  温润赶紧道:“他那是太老实了,这要是换了别人,早成了!”

  “可我就是喜欢他的老实。”二姨姨还挺为四老实说话的:“老实巴交的死心眼儿,以后跟了他,不怕被他出卖。”

  “这话说得,我四叔还能出卖您啊?”温润乐了:“他这人老实归老实,可是动起手来不含糊。”

  含糊的话,是不会活下来的。

  二姨姨抿嘴乐了一下,正好,四老实出来了。

  他穿着一身宽松的棉布单衣,系着裤腰带:“你咋来了?”

  “就是过来看看。”大概是好几天没见到了,这会儿再看四老实,发现他的确比以往的气色还要好一些,可见这推拿还是有用的。

  温润坐不住了,赶紧起来告辞。

  又去了其他人那里大概看了看。

  发现人家都是成双成对的……老光棍们对付老侠女们还真是有一手。

  大概是大家都想要有一个“家”吧,加上年纪都这么大了,也不那么讲究了,反倒是有点谈恋爱是甜蜜。

  被迫喂了一嘴狗粮的温润,最后找到了几个人。

  也就五六个吧,他们的身体状态很好,可以出门一趟。

  这几个人也是这些老卒里头最年轻的,都不到五十岁。

  温润请他们将东西送去江南大营:“我不方便去,你们却是千户的亲兵,知道大营的位置,将东西送去给千户再回来就行了。”

  山不来就我,我可以就山。

  温润去不了那军事重地,这不是还有一群老卒在么。

  好歹也是王珺的亲兵,养老的亲兵,那也是亲兵啊。

  “可以。”他们几个都是身体暗伤轻一些的,可以临时出门办点事,不耽误治疗的那种。

  温润都打听过了,赶紧安排他们去送一趟货。

  东西可不少,整整五大车,王珺三车,张三儿一车,梁二一车。

  早早地准备好,让他们带去了。

  人送走了,温润开始期盼他们回来,王珺就算人不回来,写一封信回来也行啊。

  那个家伙,吃干抹净就跑掉了,怂货!

  可是又忍不住去想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心态。

  想不明白温润从来不去钻牛角尖儿,就不想了呗。

  正美滋滋的算计时间呢,老许家来人了:“我们爷让来告诉一声,我们夫人生了,生了个大胖小子!”

  许攸喜得贵子,温润当然要去看看:“大人孩子平安吧?许伯父伯母恐怕都高兴坏了吧?”

  “高兴,高兴!”来人满脸的喜气洋洋:“我们爷都高兴的傻掉了!”

  “行了,行了,你先回去,我过后就去看望一下。”温润也高兴:“孩子洗三的时候,肯定到。”

  “哎!”来人高兴地走了,离开的时候,陈强家的特意给了他一个大红包:“有贵子降生,是好事儿,你不白跑一趟。”

  哄得那个人更开心了。

  温润将人打发走了,看到陈强家的回来,就问了一句:“给了?”

  “给了。”陈强家的叹了口气:“您何必跟许举人老爷斗气呢?”

  “我不是跟他斗气,而是许家有点飘了。”温润道:“自从娶了这么一个媳妇儿进门之后,许老爷就开始膨胀了,我听衙门里的人说,许老爷又置办了二百亩地,他们家本来的徒弟就够多的了,这下子,又有了许攸做举人,甚至是很有可能考中进士,出来做官的,他的前途比我可要光明多了,可许老爷这么膨胀下去,可不太好,谁都知道,猪要养肥了才能宰杀,他这么膨胀,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有钱啊?而且我听说,他还给自己的儿媳妇,置办了两个铺子,说是给儿媳妇怀孕期间的辛苦费,你听听,这叫什么话?”

  “或许是老人家,喜得贵孙,高兴疯了吧?”陈强家的哭笑不得的道:“老许家人丁不旺,跟以前的李县丞家里没法儿比,置办家业大一些,也是情有可原的,何况许家跟您关系不一般,不用为了那点小事儿,心生隔阂。”

  温润勉为其难的点点头:“行了,我知道了,准备点礼物,我明儿就去县城。”

  “是。”陈强家的退了下去。

  开了库房打点礼物,安排好车夫。

  第二天,温润就坐车去了县城的许家。

  今天是许家大公子,洗三的日子。

  许家喜得贵子,今日洗三,宾客盈门。

  温润来了许家,直接去了自己的院子。

  许家对他依然如故,许攸忙不过来,就拉着温润给他打下手。

  索性大家都知道他们家跟温润关系好,两位举人老爷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故而也没什么人会不开眼,说三到四。

  只是后宅么,一般人是不让进的,温润也没去,就在前头支应客人。

  晚上的时候,聚到一起吃饭,许老爷就跟温润说了:“知道你委屈了,你伯母也很犯难,别介意,咱们都是一家人,那俩丫头,不代表咱们家的意思。”

  他都这么说了,温润能说什么?只表示他没有多想。

  不过晚饭之后,许攸请温润在书房品茶,才跟他说了实话:“事情是我岳父那边惹起来的。”

  “这跟你岳父有什么关系?”温润都惊讶了:“这八竿子打不着的?”

  “死要面子活受罪呗!”许攸苦笑了一下:“你知道的,我那岳父的同知官职,是经过关系,捐来的。”

  “啊?”温润果然皱眉了。

  捐官的制度古已有之,在本朝更是很普遍的一个升官制度,为的就是补充国库里不足的银钱。

  不过,只有虚职,也就是名头好听一些,给人一个好出身而已。

  捐官时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

  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

  但是只能是虚职,不参与政务,且出身一定要“清白”。

  至少表面上不能说是流氓,无赖,盗匪什么的,只能说是“能人异士”。

  且在本地有起码三十年的居住时间,有官员举荐,有乡绅联名作保,证明此人不是什么冒名顶替、穷凶极恶之辈,就可以了。

  最好是有点功名,秀才最低,举人最好。

  这一点,温润十分符合要求,但是他没那个当官的心思,但是许攸的那位岳父大人可有呢,故而许攸的岳父大人捐了个同知的官儿。

  按照捐纳制度,士民不仅可以捐官,而且可以捐封典、捐虚衔及穿官服的待遇。

  自然没有了限制便意味着买官的人就多了起来,可是这官职是有一定的数量的,毕竟有官职就代表着需要支出俸禄,若是同等级的官职设置的多了,每年需要支出的银子便多了。

  那就达不到赚钱的目的,反而是赔钱了。

  可即使如此,卖官对于朝廷的国库来说也是笔只赚不赔的买卖。

  比如买一个相当于知县正七品等级的小官需要五千两银子,但其等级的薪俸每年只有六十两银子。

  就算你从十五岁开始当官,当到一百岁,也才堪堪回本,能领回五千一百两银子的俸禄。

  关键是,你能活到一百岁吗?

  就算活到一百岁,也才回本。

  虽然贵到离谱,又是个注定的赔钱货,可这世界上永远都不会缺少有钱人,而有钱人的数量,绝对会比这空缺的职位数量要多的多。

  因此买了官,还不一定能立刻就当上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亦或者很长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这批人便如同官员候补一样,无期限的等待当官的机会。

  所幸在这个时期,这样事情并不少,很多人买了官职候补,其实只是个噱头,主要是有了这么一层保护,不会被某一些人欺负的毫无还手之力。

  也是朝廷的一种手段,给你机会,但是能不能轮到你,就看天意了。

  所以有很多人花了上千两买官,跟几十万人一起候缺,在家里一口气等待几十年都没结果,很可能这辈子都补不上去。

  嗯,死的时候,倒是可以按照购买的相应官员品级来下葬,那已经是最后的荣光啦。

  有世袭罔替的爵位,有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没有继承官职的,所以他们只能荣耀一代人。

  “他们家倒是三代良民,且家资不菲,有个官身罩着,少一些麻烦。”许攸道:“这次我能考中举人更好,我那老岳父也才是个举人,只不过他也有个好岳父。”

  温润听的呲了呲牙:“你以前说过的,那老大人,不管什么事儿,就养老呢。”

  原来是这么个官儿,可不是不管事儿,只管养老么。

  “他家的产业有限,如今垂垂老矣,可我有六个舅兄,这份产业分了六份的话,除了大舅兄之外,其他的舅兄得到的不多。”许攸道:“人老了,关系也都不怎么在了,要不然我也娶不到你嫂子。”

  实在是高攀的亲事,没有合适的!

  挑来挑去,也就许攸合适了。

  许攸的父亲给儿媳妇置办田地铺子,其实是叫儿媳妇将田地和铺子送回了娘家,只当是做女儿的回馈父母了。

  要不然,许攸的媳妇儿,能那么顺从么?实在是对婆家有亏啊!

  她的嫁妆是不少,可价值却不多,送回去田契和房契,足够顶替她的嫁妆了。

  可能是因为这样吧,让这位黄小姐对婆家没有底气,更怕婆母因此而刁难她,看到婆母派人去给相公送大丫鬟,她就忍不住了,也给自己的人派送了过去,谁知道两边儿都想“拔得头筹”,然后就闹起来了。

  “是我对不住你,这点事情,还连累你了。”许攸再次给温润道歉:“我母亲也是不好意思见你。”

  这种内宅事情,还闹到了外人家里,真的是主持中馈的女眷之耻。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唉,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温润能说什么呢?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还是很常见的,许攸能不纳妾,一心读书,在这个县城读书人的圈子里,已经是很不错啦。

  温润第二天告辞的时候,特意去拜别了许老夫人,老夫人果然开心,因为这代表着温润不计前嫌了。

  老太太一高兴,特意给温润带了二两燕窝,这东西不管古今,都很贵呢。

  温润回到莲花坳的时候,那些老卒们还没回来。

  一直到七天之后,正好是十五,休假的日子,老卒们回来了,回来的不止是老卒们,还有梁二这个家伙。

  他好歹也是百户了,身边跟了十个亲兵。

  “这是我们中秋节的赏赐,千户有事情回不来,只好让我代跑一次。”梁二带回来不少的东西。

  光是米面就有一百多斤,还有各色绸缎布匹。

  这里不止是有王珺的,还有他跟张三儿的东西,也一股脑的弄了回来。

  反正他们吃的喝的都在军中,可他们俩视老王家为“家”,东西也都往这里倒腾。

  温润给他们俩另立了一本账册,以后老了,回家来,这都是他们的家底。

  他们并不是在老王家白吃白喝。

  “他有什么事情呀?”温润没好气的追问:“过节都不回来?”

  梁二却一脸紧张的将他拉到一边:“可别打听了,告诉你,我们营地里现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

  “呦?”温润都乐了:“你还学会用成语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