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70章 年会见闻

  “你生气又有什么用?”温源也是一脸的羡慕嫉妒恨:“温小叔那个软蛋货,这么好的布局,都让温润翻盘了,真是没用!”

  “可是源哥,温润好像不知道,这个主意,是你跟他小叔家出的?”温浪也是个有口无心的家伙,他明明知道这事儿不能拿出来讨论,还是没忍住,说了出来。

  结果一下子就点燃了温源的怒火:“你闭嘴!这件事情,给我烂在肚子里,再提起来,你还想不想科举了?温润可是举人。”

  尤其是这个举人,跟山长他们的关系很好。

  而他们俩呢,在温家庄是高高在上了,可是在这里,也就是一般人,还是没啥门路的一般人。

  这会儿连没有功名的读书人,都不爱搭理他们了。

  要是知道,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他,还不得唾弃他致死啊?

  “好,我不说了还不行吗?”温浪也是个识时务的,赶紧换了一个话题:“可是我们进不去,怎么办?”

  他们来年会举办地,也是有目的的好么。

  眼看就要考试了,先不说什么去府城考乡试。

  就说他们要考秀才,那也得是过三关才行,更何况,在过三关之前,还要办理好手续。

  光是这廪生担保,五人联保等等手续,就得求助书院。

  毕竟这县里的读书人,全都出自书院,这也是朝廷的一种手段。

  在“秀才”这一关,就保证了人员的出身,而他们要想考试,就得先把手续办好,结果他们在书院里,根本找不到人联保。

  更别提廪生担保的事情了。

  以前还有那么几个关系好的,温润的事情爆出来之后,那些人立刻就跟他们断绝了干系。

  虽然他们还在书院里读书,但是很明显受到了排挤。

  以至于都没人乐意跟他们联保,说的话也很难听,说是怕被他们“卖了”去。

  这话说得兄弟俩面红耳赤,却什么反驳都说不出口。

  他们这样,还有几个少年也在书院里读书,回去就跟家里人哭诉说,这书读着没希望了。

  可不是么,他们读书就是奔着考取功名去的,结果他们连考试的手续都无法办全,如何踏入考场的大门?

  “我怎么知道怎么办?”想起此事,温源也很暴躁:“现在我们连山长的面都见不到。”

  “先生的面也见不到。”温浪颓废的一拍桌子:“这可怎么办啊?过了二月二,可就要上报了。”

  “过了二月二,新的县令大人就要到了,要是这边走不通,就要想办法,跟县令大人搭上话,到时候,书院不同意,也得给办!”温源的野心很大,他也算是见识过世面的人,温家庄太小了,容不下他,要是他也跟温润一样成为举人,肯定不会在县城这里,一定要去府城,那样才有机会。

  这里也太小了。

  温源的想法,很自大。

  他连秀才都不是,就已经开始嫌弃温家庄小,更觉得县城的格局也不大。

  “可是新来的县令大人,我们还不知道是谁呢!”而且脾气秉性什么的,一概不知道,怎么搭话啊?

  温浪觉得温源想的都太好高骛远,没有一点实际的效果。

  温源却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对:“你别忘了,你爹跟我爹都是干什么的,我祖父又是干什么的,乡老们之间也都是认识的,大家你好我好,要是不好了,一个乡老搅合一下,那帮子老东西,就别想顺利。县令来了也得依靠手下的人才能坐稳,乡老们要是不作为,县令大人也白搭。”

  作为一族之长的嫡长孙,温源的确是从小就见很多事情,想法也跟温浪这样的不同,他是知道乡老们的作用有多大。

  就算是县令,也得对乡老们多有优容。

  不然光是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能让县令大人忙的脚不沾地。

  哪儿还有时间去风花雪月,去处理政务呢?

  更没时间想要出什么好的政绩,让上官看重了。

  且按照官场的规则,都是异地为官的好么。

  不依靠当地的乡老们,和衙门里那些书办皂吏,县令也是无法政令通行的!

  他所依仗的也是这一点,到时候,跟新来的县令大人打好关系,就不信了,书院ЬΕībeí还敢不听话?

  温润没将门口那俩羡慕嫉妒恨的家伙放在心上,他们的父亲祖父都拿自己没办法,何况是他们俩了。

  进了酒楼之后,就直奔后院而去。

  到了后院的门口,就乐了:“这么隆重啊?”

  只见这后院的门口还有人在门口迎接,是两个穿着青衣小帽的长随,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那种长随,彬彬有礼的同时,眼神也很犀利,防止有人闯进来。

  而院落门里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彩棚,又有好几个黑色棉衣的小厮在,带着小帽子,温润是大伙计亲自送来的,那俩长随好像认识温润一样,只弯腰叫了一声“温老爷”,就没拦着。

  温润见了只点点头,进了门,就有一个小厮上前来,恭敬地道:“您这边请。”

  说着在前引路,温润是知道这里有个院落不假,可是他没来过,说实话,他还真有点找不到路呢。

  结果现在有个领路的,那敢情好啊!

  跟着小厮过了彩棚,才发现,这彩棚就在这院落的一进那里,一进两边的厢房,临时改成了厨房和茶房,正有不少人在忙活呢。

  他只好跟着人到了二进门那里,小厮就打开门,放了他进去,自己却没有进去,而是关了门,转身回去了。

  温润进了门,就看到这后院的真面目。

  果然有几株盛开的梅花树,还有其他十几棵树木,但没开花。

  梅花树下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放着的围棋盘,象棋盘,有人在两两对弈。

  还有人在走廊那里,欣赏挂在上面的鸟笼子……哦,不是,是鸟笼子里的金丝雀,画眉等等,正在清脆的叫着,鸟笼子也挺大的,足够这些娇小的精灵们,在里头蹦蹦跳跳,还有人折了一支梅花,逗弄鸟笼里的鸟儿。

  这都是比较小的那一伙少年们。

  成熟的人,是不会这么无聊的玩鸟的啦。

  屋里的正堂之上,摆了三个桌案,上面文房四宝俱全。

  吴山长正在西屋那里,看一位仁兄在作画。

  两位先生在东屋的炕上,正在看一个点心拼盘,是太湖船点。

  这种点心是著名的米制点心,因作为太湖游船上的点心而得名,后经历代名师不断研究改进,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终于形成了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可口尝的特色点心。

  制作者必须要手巧,且心细如发,才能做出合格又漂亮的船点。

  一般这样的点心师傅,非常不好找,都是大户人家养在伙房里的家生子,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用这么多东西练手的,手艺很重要啊。

  还有一些人在吟诗作对,畅谈书本经意等等,学术氛围非常浓郁。

  且每一个人都是文质彬彬的样子,穿着也都是广袖长袍,青衣直缀。

  温润进了房间之后,跟几个人打了招呼,又去西边看了吴山长,就去了东边的雅间里,两位先生正在看着船点拼盘乐呵。

  他就上前见了礼:“两位先生,这是在看船点?”

  “难得见到这样好的手艺。”

  “这茶也不错,是云雾毛尖!”

  两位先生品茶,也对点心很关注:“你办的不错。”

  好歹是温润推荐的地方,夸奖了一下温润。

  “都是这里的店家尽心。”温润没有独揽这个功劳:“我来讨一杯热茶。”

  “喝吧!”孙先生笑着递给了温润一杯新倒的茶水。

  温润接了过来,顺便坐在了两位先生的下首:“今日来的人不多啊?”

  书院里的人数肯定不止这些,而且有几个陌生的面孔,看样子也不年轻了。

  “有两位是私塾先生,也是秀才的功名,来这里聚会一下,还有些人是他们的学生,想要考试的,过来也是联络一下人脉。”孙先生道:“也有一些人,想混进来,可惜,门口把的严,不让进来。”

  温润乐了:“可要放他们进来?”

  “不了。”赵先生摇头:“这次年会,我们是要商议府城文会的事情,跟其他人没多大关系。”

  赵先生是个正人君子,又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不喜欢太乱的场景。

  自己人这边好说,来一些乱七八糟的人,他就觉得不舒服了。

  尤其是某些有钱的老爷少爷的,来这里无非是为了蹭个名声,什么参加了文人的年会啊,跟谁谁谁说上话了,有了谁谁谁的墨宝。

  其实真没有多大用处。

  无非是显摆他们的人脉关系而已。

  可对他们这群读书人来说,却有点吃亏,毕竟一个有前途的读书人,跟一个商贾走得近,也不太好。

  而他们读书人要有风骨,就不能太降低身份。

  这事儿啊,还真是个结。

  “是。”不用操心也挺好的,温润低头喝茶。

  其实年会也就是大家聚到一起,说说笑笑,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

  顺便拉一拉关系,毕竟要考试,就需要联保,还需要结队。

  温润来的算是早的了,陆陆续续的又有人来,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原主以前的确是有点书呆子,跟这些人的交集不多。

  现在么,温润是在场唯四的举人之一,所以要端着架子,不是谁来都要他笑脸相迎的,倒是别人会主动跟他搭讪。

  比如眼前这位,是李县丞的小儿子。

  “温举人。”李县丞的小儿子,其实身上没有功名,正要去考呢。

  这会儿看到温润,就笑眯眯的凑了过来。

  “李……青山兄!”温润坐着没动,但是抬手让了一下:“坐。”

  这小子大名李卡,据说他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头卡在那里就是不出来!

  后来李母生了这个小儿子之后就无法生育了,幸好他们家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三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不能生也没有关系,毕竟李母那个时候已经上了年纪。

  他是最小的那个。

  故而家里极其娇惯,不过他也是个聪明的,性格虽然有些熊孩子,但读书上有点天赋,李县丞很想让他也考个功名回来。

  表字“青山”,是因为父母希望他能如青山一般,健康壮实。

  这小子的体格子,跟温润现在的这个差不多,都是有些瘦弱。

  “嗯。”李卡坐在了温润身边:“你来的时候,看到外头那俩了没?”

  “看到了。”这是快半天的时间了,才有人提到门外那俩人。

  “那俩家伙在找人联保结对。”李卡小声的道:“可是没人搭理他们,都说怕被卖了。”

  温润一扬眉:“哦。”

  李卡一看温润这样子,就识趣的没有继续下去,反而换了个话题:“听说新上任的县令,叫辛明。”

  “哦?”温润来了兴趣:“你这都知道了?”

  “我父亲看了卷宗,上头有派遣官员的名字。”李卡道:“过了二月二就会到任,属时将举办个接风宴,到时候,还请温举人莅临啊!”

  温润听着这话,有点怪的看了看李卡:“青山兄,你这说的,没头没尾,是代表李县丞,还是代表衙门呢?”

  李县丞到底是县丞,不是县令。

  而且只管文案,不管武功等事情。

  说白了,他还是个不入流的官儿。

  为什么管他叫“李县丞”而不是县丞“大人”呢?

  因为只有实权且是一把手的才能叫“大人”,或者是上了七品以及七品之上的才能叫“大人”。

  不够七品的只能称呼官职,前头缀上姓氏。

  李县丞对前任县令和离开了的那一任县令都是听调不听宣的架势。

  这次怎么这么积极打听新县令的事情?

  而且摆出来一副本地主人的架势,竟然还要摆什么接风宴,谁给他的胆子?

  不怕新来的县令大人多想吗?还是说不怕被收拾,有靠山了?

  李卡的神色有些不自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

  他觉得温润应该知情识趣,趁机跟他套近乎,毕竟他父亲是李县丞,这年前的县令大人走的急,很多事情,都是他父亲办的,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