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大将军的读书郎【完结】>第52章 无奈的办法

  这个时代的衙门不好进,如果要告状的话,需要经由大门二门三门的人传到大堂上,倘若不打点一二,很可能状纸都到不了主官的手上,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此乃恶胥贪吏作祟,败坏吏治,莫怪时人说“衙门大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要不然,元刀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家底,能租房子开铺子,全家人都过的小康生活。

  不过此事有好有坏,虽然有些治理糊涂,但同时也将一些无理取闹的人拦了下来。

  申明亭和旌善亭就是做这个用的,先由乡老们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要是他们处理不了,再由衙门接手。

  这能让衙门少很多事儿,也能让很多人,少走点弯路。

  温村长跟温族长之所以想在申明亭那里解决问题,是因为温族长是申明亭里九位乡老之一。

  他有一定的权利,可以将此事压下去,或者是向着自己这边一些,让温润就犯。

  可惜的是,温润是有功名在身的举人老爷,他一个乡老,还管不到他头上!

  温族长的脸色奇差无比:“你的意思,是不打算回去了?”

  “是也不是。”温润淡定的道:“明年开春之后,我打算将我父母的坟茔迁过来。”

  “什么?”温族长惊骇的立刻站了起来:“迁坟?”

  说话声音,都带着点儿鸡鸣的动静了。

  古代讲究人死为大,又有事死如事生的习惯,这迁坟,就跟搬家一样都是大事儿。

  且不论是婚丧嫁娶,都讲究个风水,这迁坟就更讲究了。

  迁坟?说句不好听的,恐怕都会破坏一族的祖坟和风水。

  “迁坟干什么?”温村长立刻就道:“你父母埋在你祖父母身边,那里可是温家祖坟所在地,迁坟出来,无人祭祀,做孤魂野鬼吗?”

  “不迁坟出来,难道就有人祭祀了?”温润冷淡一笑:“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孩儿,我不孝,无法给他们留下香火,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孤零零的在那里,连个上坟烧纸的人都没有,我既然出来了,家产也不要了,那么他们的坟茔,也就不留在那里,麻烦你们看顾了。”

  “我……。”温村长刚要开口,温润就打断了他的话:“你不用说别的,我离开这段时间,也找人打听过了,我父母的坟茔,荒草萋萋,无人扫墓,更没祭拜,享受祭品的时候,放在那里做什么呢?哦,对了,我祖父母的坟茔,也要迁出来,那里已经没有他们的子孙后代了,没人祭拜,都迁出来吧,也省得麻烦。我小叔一家已经离开了,我父母的坟茔迁出来,也跟那里没关系了。”

  “你……。”温族长喘粗气了。

  温润再次打断了他的发言:“这样的话,我们这一支就从温家彻底的消失了,我知道,温氏族谱上,已经勾勒了我的名字,消下去容易,上族谱就难了,我好歹也是个举人,不是谁家的族谱,都能上的,现在我是在王家的族谱上,官方真正的用名,叫王温润。”

  其实应该是王温氏。

  不过因为温润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也就没人这么喊,他还是个独立的个体,加上他没有跟王珺见过面,更没所谓的圆房,这桩亲事吧,说成了也成了,说不成呢,也不成,全看当事人怎么看啦。

  可温润就认了这门亲事,当事人都认了,谁还有什么话可说?

  加上温润这“迁坟”的话一出,这是要跟温家庄,彻底了断。

  “温润,你可想好了!”这要是断的一干二净,以后就再也没有理由,找温润了。

  “我想了很久。”温润正色道:“当我知道,我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已经跟县令大人以及学台大人说过我的经历。”

  “你跟他们俩……说了?”温村长跟温族长大吃一惊,俩人几乎是异口同声:“你怎么能说这个?”

  “怎么不能说?”温润还是那么淡然的笑容:“学台大人对此事,可是刨根问底,知道的特别详细,温家庄好样的啊,堂堂秀才,有功名在身,就有人敢左右他的婚姻大事,趁着他重病,不给治病却强行送出门,转头就瓜分了那个秀才的家产,你说有趣不有趣?”

  有趣个屁啊!

  温家庄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温家庄有温氏私塾,培养温家庄的孩子,哪怕不能读出个名堂,也能识文断字,出门找个什么营生,也比旁人的机会多一些。

  另外就是,温家庄只要出有功名的人,就能在县令大人面前说得上话,甚至某些时候,在某些事情上,自然是偏向温家庄的,这也是温家庄的底气所在。

  可要是在学台大人面前挂了号,哪怕这学台大人,流水一般的换,可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有了这么一个名声,那也不好啊。

  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给厌弃了呢?

  比如这次,县令大人就对他们温家庄不满了,哪怕他们处置了温小叔一家,也没给个笑脸儿。

  而且听人说,毛师爷对温润却很照顾。

  对温润很照顾,那对温家庄就不友好了。

  “你是真的要跟温家庄,断得一干二净吗?”温族长忍不住怒目而视:“你以后还想不想回到温家庄,进温家的祖坟,入温氏的祠堂了?”

  温润都被气笑了,这话他们也说得出口?

  什么脑回路啊?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王珏进来了。

  这孩子穿着棉衣棉裤都是新做的,雪白的小靴子底儿,梳着个小马尾,干干净净的进来,听到这话之后,立刻就开口接了过去:“哥夫入了王氏族谱,以后会入王家祖坟,入王氏祠堂,我王家后人祭拜的时候,少不了哥夫的一碗饭吃,一份香火,就不用你们费心了。”

  “你这孩子……是谁?”两个人不认识这个半大的孩子,但是看这个穿戴和口气,应该是王家的人。

  “我是王珺的弟弟,王珏,如今大哥不在家,我说了算。”王珏抬头挺胸:“现在这个家里,我说的话,就代表王家。”

  温润看他进来,就笑了。

  一听这话,更乐了:“对对对!我们家听他的。”

  王珏再小,那也是王家人,王家二爷的名头,不是白叫的,这小子这个时候出现,立刻表明了王家的态度,而且这话温润说的话,会显得很不顾亲亲之情。

  可是如果王珏来说,那就是王家的态度了,王珏如今是王家最大的那个男丁,他说话,才算数。

  温家庄来的两个人,面对这么一个小少年,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这孩子看着像个小狼崽子似的,眼神凶狠,这一身好衣服,给他穿,有点可惜了。

  王珏却笑了笑:“张爷爷,哥夫,我们中午的点心时间到了,我让人做了羊肉小馄饨,哦,还有猪肉脯,对了,还有红枣糕,我们那边已经在分了,我让人送了一些过来。”

  这个时候,陈强家的进来了,端着好大一个托盘,里头四碗羊肉馅儿的馄饨,就放在了西屋的外间,那里有火炕,总不能让人在客厅里吃东西。

  温润很讲究的请他们去用了一顿小食,羊肉的小馄饨,大骨头汤,撒的海米和紫菜,鲜得不得了。

  农家哪有这样讲究的小馄饨啊?

  温润吃的出来,这馄饨皮儿,是用的蛋皮,也就是用鸭蛋青,和的面,才能擀出薄如纸的皮儿,包着羊肉大葱的馅儿,用骨头汤冲了海虾米和烤好的紫菜,能有这一份心思的,只有陈强家的啦。

  光是这么一个馄饨,就做出了花样儿来,以往的饭菜该是什么样子的啊?

  温家庄来的两位,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东西不多,吃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但是看看人家温润的日子,他们是真的体会到了不同。

  俩人臊眉耷拉眼儿的吃过了东西,准备告辞。

  温润跟张大爷亲自送他们出门,结果这个时候,赶巧了,学堂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端着碗出来,要将用餐的用具,送回厨房那里。

  正一个个排着队过去呢。

  一看这么多孩子,还一个个干干净净,斯斯文文,有的小孩儿走路还背课本呢。

  摇头晃脑的背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一群孩子,从小到大,排队走路,一看就特别有教养。

  虽然衣物普通,也有补丁,可他们的气色好,加上这好学的劲头,手里的小碗儿,明显也是刚吃完东西。

  这么多孩子,吃的东西肯定不少,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

  而温润宁愿给莲花坳培养下一代,也不回去他们温家庄。

  让人情何以堪?

  俩人来的时候,还想着如何在温润的身上,得到更大的好处,等他回了温家庄,要如何让温润为温氏一族出头,出力,甚至是培养人才。

  他能考中举人,那么秀才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啊!

  想象的很美好,现实却打了他们一耳光。

  温润不愿意回去那个伤心地,甚至连祖父母和父母的坟茔都要迁走,宁愿培养莲花坳这个穷乡僻壤之地的孩子们,也不乐意回去带一带族人们的孩子。

  想到自己做的事情,温族长心里发寒,要是有人这么对他,他也肯定不回去。

  失魂落魄的离开了莲花坳。

  温润在他们离开之后,立刻不端着架子了,拉着张大爷回了屋里头,也没在客厅那里坐着了,直接带去了西外间。

  在热乎的火炕上坐着,这次上来的茶水,就不再是什么讲究的三才盖碗了,就是大茶碗儿,一大壶的茶水,瓜子花生都是炒熟的,还有点心和冻柿子呢。

  “他们来,我都没舍得让人把这些好东西拿出来。”温润笑呵呵的将一个缓好了的冻柿子,递给张大爷:“您尝尝,这个味道不错,甜滋滋。”

  “你今天这样,他们会记恨你的。”张大爷犯愁了:“温家庄可是个好地方,人多力量大。”

  “怕什么?他们人再多,也是平民老百姓,我可是举人老爷。”温润还真不怕他们:“敢动我?县令大人都不敢,何况是他们。”

  温润有这个底气,看看温家庄,现在不就拿他没辙儿么。

  他呢,其实也不能拿温家庄如何,毕竟那里是原主的家族所在地,又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他可以不回去,却不能对他们如何,现在外人都知道他是受害者,要是对付温家庄,严重与否,别人都会觉得他过分的,因为一个功名仕途,就将自己的族人打压,重视前途比过血缘亲情。

  这是这个时代不被允许的,甚至是影响声誉的,所以温润也只能冷处理。

  所以,这也是温润无奈的之下,想出来的办法。

  至于温家庄的麻烦,他们自己解决去吧!

  好歹给原主出了口气。

  张大爷想了半天,也没有好主意,只好默认了温润的这个法子:“那你以后注意点吧,我回去了,这大雪天的出来,真是冷啊!”

  “这大雪天的您跑出来真是麻烦了。”温润赶紧下了火炕:“孩子们暂时在我这里住着,正好冬天也没什么事情,门口我让人拿了一条羊腿,一会儿您带回去,还有两棵生姜,您也去去寒气,这天气,怎么一直在刮风下雪啊!”

  温润前世东北人,对于风雪冰霜的倒是无所谓,但是这边的风雪,总是那么的刺骨,不是冷,是刺骨!

  要不是他盖好了宅子,就原来的小土胚房子,肯定不行,他这一天天烧的煤炭木柴的可不少,这么冷的时候,可不能出门去,他这具身体也非常的虚弱呢,这么补都没补好,他决定冬天宅在家里,以寓教于乐为主,养生为辅。

  好好养一下自己的这个破身体。

  张大爷闻言乐了:“我还少你那只羊腿儿啊?”

  尽管张大爷是村长,但是他们家也没多富裕,更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就吃羊肉驱寒。

  温润可是知道,大家这个时候,能有个莲藕排骨汤喝,都是家里来了贵客了。

  一大锅莲藕可能就放上那么三五块排骨,还得炖了又炖,也就家里老人孩子能吃到排骨吧。

  非常的穷,可是他们却觉得今年的日子好过了,因为家家户户起码有了过冬的粮食。

  作者闲话:

  有的时候,亲戚才最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