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朕要搞基建【完结】>第187章 再遇

  大概清一道长给的药真起了作用,第二天醒来宋玉竹觉得自己身体从没有这么轻松过!

  走路都带风!

  二人辞别了道长,背上行囊沿着小路下山,大黑狗依依不舍的跟在宋玉竹身后,一直把人送到半山腰才一步一转头的回到山上。

  来时宋玉竹走了一柱香就走不动了,回去的时候竟然一口气走到了山下。

  宋玉竹擦了把头上的汗,心想就算只剩半年时间也值了,至少不用缠绵病榻,忍受病痛的折磨。

  “接下来咱们去哪?”

  赵骁神采奕奕道:“你想去哪我便陪你去!”

  “那先在杭州游玩几日,听说杭州风景很是怡人。”

  “好!”

  二人沿着小路朝县城里走去,附近有个邻水县距离这里有十多里路,从那买辆马车再去杭州城游玩。

  眼下正值五月末,正是游览西湖的好时节,跟来时的心情不同,那会因为宋玉竹身体虚弱赵骁根本没有游玩的兴致。如今宋玉竹的身体眼见大好,压在身上的重担放下,心里自然也舒畅了许多。

  两人先来到邻水县买了马车,一辆普通带橡胶轮子的马车要二百两银子,则算成纸币就算二十万文钱,可实在不便宜,这还不算马匹。

  要是想买好一点的马,通常要花费五六百两银子,最便宜的老马也要二三百两银子,像赵骁的坐骑黑风,那是金国进贡的头马,价值千金,而且有价无市,所以普通人家能养起马车的人实在不多。

  自古马匹的价格都非常昂贵,前朝打仗缺马,蹭明令禁止民间买卖马匹。如果百姓私自杀了自己养的马还会获刑,杖五十流放五百里。

  大启虽然不禁止百姓养马,但也鲜少有人养。老话说的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若是不小心养死一匹马,几年也未必能赚回本。

  两人在城中百姓的指引中,来到了县城的牲口市场,这里大部分都是买卖猪牛羊的,也有卖小鸡小鸭和狗崽的。

  牲口没有把门的,这里味道非常重,走路不当心都能踩上一滩。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卖马的地方,这里栓了十多匹马。

  买马也是个技术活,远看一张皮,近看四肢蹄,一匹马的好坏,打眼一看就能看出来。健康的马皮毛光滑,身材匀称,个头高大。

  其次看四肢,腿是马最重要的部位之一,马腿要有力量,马蹄子没有残缺,才能算是一匹合格的马。再牵着遛一遛,骑上走一走,这匹马的好坏基本上就辨别的差不多了。

  赵骁是看马的行家,他在军营里几乎日日都与马匹打交道。

  一眼就看中了一匹枣红色的母马,这匹马通身都是枣红色,只在马鬃上有一些白色的杂毛,看起非常隽秀。

  两人上前询问,马贩子立马给赵骁竖了个大拇指。“这位爷好眼力,这匹马可不是普通马,它爹是大宛的种马,它身上可留着汗血宝马的血统嘞。”

  赵骁捋了一把马鼻子,小马亲昵的蹭了蹭他的手心,性格也十分温顺。

  “它多大年纪了?”

  “刚两岁!要不是家里牲口太多,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卖!”母马两岁半就能繁育了,通常马贩子都会繁育一次再卖,能增加不少收入。

  宋玉竹也摸了摸马背,他对马了解的不多,不过这匹马确实比旁边的看着都漂亮。

  “喜欢吗?”赵骁询问。

  “嗯,就它吧。”

  马贩子喜笑颜开,没想到刚出摊就碰上一桩大买卖。

  “二位爷,这匹马的价格贵一些,要七百两银子。”

  七百两要的不算贵,这匹马若是拉到上京,少说也能卖上千两银子。

  赵骁打开包裹取出银票递给马贩子。

  马贩子结过银票有些不放心,毕竟这两人看着面生,听口音也不是本地人,加上身上打扮也有些寒酸,不像是一下能拿出这么多银子的人。

  宋玉竹看出他的顾虑:“你若不相信,可以去附近的银行里验验真假,然后我再与你立个字据。”

  “哎呦,那真是再好不过了!”马贩子连忙招呼自家伙计过来看摊,自己则跟着宋玉竹和赵骁去了附近的银行。

  宋玉竹还是第一次来银行,从外面看跟普通的商户差不多,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刻着大启商行四个大字,下面还有编号第一百四十八分行。

  走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干净宽敞的会客厅,旁边摆着五六把椅子,方便等候的人休息。

  侧面就是银行的柜台,跟现代的银行大同小异,都是专门垒起一间屋子,外面用铁栅栏和大块的玻璃窗相隔,办理业务或者取钱都在玻璃窗外交流。这种方式有效的阻挡了匪徒抢劫银行,就算对方砸碎了玻璃,还有铁栏杆拦着,劫匪也进不去。

  马贩子把这七张银票递给立马的柜员:“劳烦帮忙看看,这银票是真是假?”

  里面的人接过银票检验了一遍递出来:“都是真的。”

  “多谢,多谢!”马贩子赶紧接过银票,走出了银行。

  接下来再签个字据,这桩交易完成了,正当他们往回走的时候,突然听见前面不远处传来一阵吵嚷声。

  “不好了,出人命了!”

  遇上这种事宋玉竹不可能坐视不理,“快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一行人连忙朝前面跑去,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堵的密不透风,赵骁凭借一身蛮力,硬是给宋玉竹挤开一条路。

  走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一个中年妇人,旁边还跪坐在一个半大的孩子不停地哭泣着。

  说来也巧了,这二人正是当日在火车上碰见的母子俩,只不过上次救的是孩子,这次换成了大人。

  宋玉竹走上前探了探妇人的鼻息,又翻了翻她的眼皮,应该是忧思过重加上没吃东西,身体虚弱晕了过去。

  小孩认出宋玉竹,拉着他的袖子祈求:“恩人哥哥,求求你救救我娘吧!”

  宋玉竹道:“别担心,你娘没有大碍,先扶她去附近的客栈休息。”

  小孩犹豫半晌摇摇头:“我…我们身上没有钱了。”

  “没事,我们先帮你们把钱垫上。”

  赵骁把妇人扶起来背到附近的客栈,喂了些水,妇人呼吸平稳了些,应当是睡着了。

  回到大堂宋玉竹又朝掌柜的要了四碗面,刚好他跟赵骁半天没吃东西了。

  那孩子跟在两人身后,看着桌上的面咕噜咕噜直咽口水:“我能吃吗?”

  “当然可以,这就是给你和你娘点的。”

  “谢谢恩人哥哥。”小孩颇有礼貌的起身给二人行了礼,然后拿起筷子秃噜秃噜的吃了起来,看出这孩子饿坏了,一大碗面转眼就吃见了底。

  宋玉竹道:“吃饱了吗?没饱把这碗也吃了。”

  小孩摇了摇头:“我不饿了,这碗面给娘留着。”

  倒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宋玉竹拍拍的肩膀:“没事,你先吃着,等你娘醒了我再让店家给她煮碗热的。”

  他这才犹豫的端起碗,不一会又吃光了,这次应当是吃饱了,捂着嘴打了个饱嗝,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谢谢两位恩人哥哥。”

  宋玉竹上下打量着这孩子,记得在火车上时,他们母子二人穿的衣服是绸缎,看起来家境不错,怎么现在换成了布衣还沾满了尘土。

  “你们可是遇上什么困难了?”

  这孩子小小年纪口齿倒是伶俐,把那日下了车后发生的事一一道来。

  “我叫邓仲,这次与娘亲来杭州是找我父亲邓方圆的,他在外经商三年未归家,虽然每年都会寄回银两,但我实在太过思念父亲,所以娘亲决定带我来找他。”

  母子来的时候身上是带足了盘缠的,下了火车乘坐马车按照父亲之前留下的地址去寻找。

  结果找到地方,发现那里并没有父亲,而是一处女娘的别院。

  妇人上前打听,那人却说不认识什么邓方圆,然后便把门插上了。

  妇人带着儿子站在门口久久缓不过神,二人第一次出远门,人生地不熟的,找不到相公心下已生退意。见天色已晚,妇人决定带儿子在这住一宿,明日便去买票回老家。

  没想到这一宿在客栈里,他们被人偷走了身上所有的盘缠!

  妇人觉得天都塌了,没了银子他们怎么回老家!

  去找客栈的掌柜的理论,掌柜的说她自己没管好银钱怪不得别人。妇人又带着儿子去报官,结果官府说他们无凭无据,不予立案。

  实在走投无路,妇人只好带着儿子去当铺,把身上的绸缎衣服当了,换成了普通的棉布衣衫。

  几百文钱也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买回去的车票,没办法只能带着儿子继续找相公。

  妇人只知道相公是做茶叶生意的,便去城中的茶楼,茶摊上打听,半个多月过去了,身上的盘缠快花完了还是没能找到父亲。

  祸不单行,二人走街串巷打听人时,他们也被别人瞄上了。

  异乡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妇人和孩子,即便把他们绑了也没人报官。

  一日夜里,他们在破庙里休息,那伙歹人准备动手。刚巧小邓仲半夜起来小解,听见声音后悄悄叫醒娘亲,两人从窗户逃了出去。

  杭州城不敢再呆,第二天天一亮,二人便出了城,沿着官道像无头苍蝇似的乱跑,结果就来到了这里。

  进了城母亲忧思过重,加上几日不曾吃东西,一头摔倒在地不省人事,邓仲吓得大哭,旁边有人帮忙喊着救命。

  要说也是有缘,两次最危难的时候都遇上了宋玉竹和赵骁。

  宋玉竹摸了摸他的头顶:“好孩子,别哭了,我会帮你找到父亲的。”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反正他们也没什么事,干脆帮他找到父亲。

  “仲儿!仲儿!”后面突然传来嘶哑的叫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