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朕要搞基建【完结】>第157章 长治十年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沈伦和徒弟江一道再次开了挂。

  二人利用蒸汽运动的原理,制作出第一台雕版印刷机。

  不过这种印刷机也有许多缺点,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正反面不能印齐。

  书本两面印不齐最多字迹歪拗,纸币如果印不好怎么发行使用?

  科研部的人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赶在年底研制出双面印刷机,不仅上下能同时印,而且印出图案整齐不晕染。再切割成固定的大小,这纸币就算成了!

  第一批纸币样品送到宫中,宋玉竹趁着早朝时给大臣们分发下去。

  每人五张,从一文到一百文无一不精致,简直像艺术品一般。

  大臣们拿着纸币啧啧称奇,他们原以为纸币跟过去的交子似的,一张草纸上面扣上印就得了。

  谁成想是这般漂亮的钱币,大家好奇上图案是怎么印上去的,不过他们也都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再好奇也没人敢去问。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转眼又是一年秋季。

  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个老翁赶着牛车,车上满载着十多麻袋的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今年新收的苞谷,准备运到镇上卖个好价钱。

  牛车上还坐着两个小姑娘,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三四岁,两人是老翁的孙女,今天跟着爷爷一起进城卖粮。

  “爷,咱们还有多久能到镇上呀?”说话的是大孙女,只见她身上穿着樱红色的裙子,头上挽着两个发包,打扮的干干净净,看着就让人稀罕。

  “再有一个时辰就到喽。”

  小孙女奶声奶气的问:“爷,一个时辰是多久啊?”

  “爷也说不清,你看着太阳快到头顶时,咱们就到了。”老翁头上顶着草帽,手里拿着赶牛鞭,靠在麻袋上脸上尽是笑容。

  两个小丫头倒在麻袋上看着天空,看一会便睁不开眼睛打起鼾来。

  老翁怕颠着孩子,放慢了车速,嘴里哼唱起一首不知名的歌谣。

  今年是个好年头风调雨顺,家里的田地收成好,特别是新种的苞谷收了十多车。听村里人说镇上有商人收粮,一斗能卖十八文,这一车差不多能卖上两千文呢!

  老牛晃晃悠悠,赶在正午时分到达镇上。

  今个是初八,正好赶上镇上有集,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纷纷响起,把车上的两个小姐妹都喊醒了。

  大孙女揉着眼睛道:“爷,我饿了。”

  老翁从怀里掏出一张十文钱的毛票递给她道:“去领小妮买吃的,别乱走爷先把车上的苞谷卖了就来接你们。”

  “哎!”大妮接过钱带着小妹下了牛车,钻进集市里开始逛。

  老翁赶着牛车继续朝镇上的粮站那边走,今天来卖粮食的人不少,同村的人也在排队等候。

  看见老翁开口打招呼:“高大叔,你也来卖粮啦?”

  “嗨,今年苞谷收成好,家里吃不完,卖了钱给孩子们添几件衣裳。”

  “可不是,这苞谷可比粟米收成好多了,而且还不用费心照看,俺爹说明年再多种两亩。”

  高老汉点头附和:“我也打算明年再多种两亩。”

  “可惜苞谷面不好吃,不然就留下自己吃了。”老式的石磨磨出的苞谷面非常粗糙,吃起来略微有些喇嗓子,比起白面口感难吃许多。

  高老汉笑道:“你们还是年轻啊,赶上了好年头。不往远说,再退回去十年,咱们村里人还吃不上白米白面呢。有钱的人家食黄米饭,没钱的食吃豆饼子,春天为了摘点榆钱甜甜嘴,孩子们都能打起来,你看现在谁还摘榆钱吃?”

  男子爽朗的笑起来:“哈哈哈,叔你说的对,咱们是赶上好年头了!”

  两人说说笑笑就排到了头,男人车上拉着十多袋苞谷,高老汉上前帮他卸车,收粮食的商人负责过泵,旁边还有衙役专门负责看管,防止商人缺斤短两。

  过好泵一共十七石,算成斗便是一百七十斗,合计三千零六十文。

  商人将写好的条子递给他,扣上红印拿着进去换钱。

  下一个轮到高老汉,男子也帮他卸了车,二人坐在旁边等着称重。高老汉车上的苞谷少一些,也有十五石,十八文一斗得了两千七百文钱。

  二人拿着条子进屋去取钱,如今取钱也方便,都是一百文一张的纸币。柜台里的账房给二人点了钱递出来,二人清点完揣进怀里便离开了。

  “叔,你回去吗?”

  “我还得去抓两个猪崽子,再接上大妮二妮一起走。”

  “那俺先走了。”

  高老汉点点头,摇着鞭子去找孙女,大妮和小妮乖乖的坐在烧饼铺子里等着爷爷,每次进城二人都是在这里等着。

  爷爷给的十文钱二人买了碗馄饨,买了两个烧饼吃了,剩下的钱都被大妮攥在手里,留着开学买本子和铅笔呢。

  “妮儿!”门外传来高老汉的声音。

  俩个姑娘跑出来:“爷,咱们回家吗?”

  “不回家,你奶让我抓两头猪仔回去养。”

  “哎呀,咱家也要养小猪啦!”大妮抱着妹妹上了牛车,自己也利索的爬上来。车上没了包谷宽敞许多,姐妹二人横坐在车上,笑嘻嘻的询问。

  “是啊,以后放学了,你就得带小妮去打猪草了。”

  “行!俺肯定给小猪养的白白胖胖!”

  爷孙三人来到附近的牲畜市场,有不少卖小牛犊、小马驹的,再往前走看见一个卖猪仔的,木箱子面装了十多只胖嘟嘟的小猪。

  黑白花的小猪看起来憨态可掬,这是近两年新兴起来的品种,听说是从西洋那边带回来的猪配出来的小猪。

  不仅长得快肉多,而且一窝能下十多个崽子,比过去的黑猪好养活多了。

  高老汉上前抓起一只小猪瞧了瞧:“这猪仔多少钱一只啊?”

  “二百八。”卖猪的大嫂嗑着瓜子道。

  “能便宜些吗?”

  “你要是抓的多,给你便宜十文。”

  高老汉还是觉得有点贵,两只猪仔五百多文,都快赶上半只成猪的价格了。

  他放下小猪带着孙女又往前溜达了一会,询问了几家卖猪的,价格都不算便宜,最后花了五百一十文买下两只猪仔。

  姐妹俩抱着小猪回到牛车上,高兴的合不拢嘴。她们这么大的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小猪仔可可爱爱的,一下成了两人的玩伴。

  回去时路过布庄,高老汉又买了两匹布带回去,一匹颜色鲜亮可以给丫头们做裙子,另一匹是藏蓝色,可以给孙子们缝几条裤子。

  牛车赶在日落十分回到了村子里,天色渐晚,家家户户升起炊烟。

  高家门口,高老太太手里拎着煤油灯已经等候多时。

  “奶!奶!”离老远,大妮和小妮就看见老太太了。

  老太太迎上前:“怎么才回来呀?”

  高老汉下了车牵着缰绳道:“买猪仔多花了点时间。”

  “买来啦?多少钱?”

  “两头猪花了五百多文!”

  高老太咋舌:“可不便宜,快进屋吧,一会饭都凉了。”

  高老汉把牛卸下来,牵到牛棚里喂草料,高老太将新买了的小猪关进柴房,明个还得给它们起个猪圈。

  晚饭是蒸包子,韭菜鸡蛋馅的,刘老汉洗了手坐在炕桌上倒了一杯高粱酒。

  大妮小妮吃饱了,跑去爹娘屋里睡觉。

  高老汉酒还没喝完,就着花生米边吃边道:“苞谷一共买了两千七百文,卖猪花了五百一十文。”说着从裤腰里掏出剩余的钱递给老婆子。

  高老太吐了口唾沫数了数,一文不差。打开箱笼从最下面翻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一沓崭新的百文票子。

  “这钱攒着明年买种子和肥料,老三也不小了,把后院的房子翻盖了给他成亲用。”夫妻俩一共有三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成亲了,老三今年十八岁,已经定好亲事,就等着明年完婚了。

  “行。”高老汉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酒,辛辣的酒顺着喉咙烫到肺腑。

  “明年我想着再开两亩荒地种苞谷。”这几年朝廷鼓励百姓开荒,新开出的地前三年只收一半的税,三年后才正常收税。

  过去没人愿意开荒是因为荒地种不了麦子和水稻,只能种豆子。但豆子不值钱,还得交土地税,费力不讨好自然是没人开荒。

  如今不同了,苞谷不挑地,收成好价格也公道,多开几亩荒地以后交税也亏不了。

  “好,都听你的,快把那两口猫尿喝了,收拾桌子睡觉。”

  高老汉一口干了杯中酒,

  高老太将桌子上的碗筷收拾干净,拉灭了煤油灯,一弯新月映在窗户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这是长治十年十月初八,一户普通百姓的家常。

  安居乐业不再是梦想,而是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几年大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先是纸币正式发行,百姓从一开始的排斥,中间逐渐适应,到如今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铜币。

  其次是玉米的普及和增加人口的数量。

  长治初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大启有人口四千一百多万。去年年底人口普查,已有八千七百万人,翻了一倍还多!

  特别是取消丁税后,百姓生孩子不再有负担,大大加快的人口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场变大,商机也多了许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对提高。

  全国各地工厂百花齐放,从最开始的钢铁厂、煤矿厂、纺织厂到如今的服装加工、化工原料、印刷印染、家具木器、食品加工等等一系列工厂。增加百姓就业的同时,也让大启的经济直线腾飞。

  长治九年的商税是三亿一千万两白银,照比初年翻了十多倍!

  另一点从统计学来说,人口增多同时带来的优秀人才也相对增加。

  如今全国有大学四十多所,这些高校毕业的人才,一部分留在当地任职就业,另一部分继续去上京深造。

  科举已经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从去年二月份开始,六部第一次在全国大学公开招员。

  此次招员无论籍贯,无论性别,年纪只要在三十岁之下,均可报名参加!

  这无疑是给所有人打了个预防针,皇上要任用女官了!

  作者有话说

  准备立皇太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