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为民看出了他的迟疑,他一把拽过黎景手中的木吉他,用力摔在了地上。

  这还不算完,黎为民咬牙切齿,青筋都暴起,他用尽全力,在吉他上踩了几脚,直到这把廉价的木吉他面板碎裂、琴头断开,才终于作罢。

  他大口喘着粗气,质问道:“以后还敢不敢了?”

  “从今天开始,一直到高考,你不允许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听到没有?”

  黎景茫然地看着地上碎裂的吉他。这一刻,他心里产生一个荒诞的想法:原来这不是他的刑场,而是这把吉他的刑场。

  面对父亲的质问与苛责,黎景显得顺从而疲惫。有时候,他真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若真如此,或许他和父母都不会那么痛苦。

  他点了点头,说,好的。

  因为工作繁忙,应酬颇多,黎为民不常在家,父子两个沟通甚少,鲜有的沟通交流无非是黎为民施展一番作为一家之主的威严。

  等到黎为民发泄够了,正要离开时突然想起什么,于是他回过头,厉声说:“你住的是我的家,是我买的房子,你凭什么锁门?”

  “以后在家,不允许你锁门,听到没有?”

  黎景没有说话,他仍是点点头,顺从地说,好。

  夜色渐深,窗外幽黑静谧。

  黎景越想越觉得委屈,于是一股脑地将平日爱穿的衣服塞进包里,一个人跑出家门。

  他沿着去图书馆的小路,漫无目的地闲逛着。街边的咖啡店大多歇业了,路上偶有几个行人,却都是行色匆匆地与他擦肩而过。

  寒冬腊月,夜半风吹,黎景冻得手脚蜷缩,瑟瑟发抖。

  他停住了脚步,掏出手机,将通讯录从头翻到尾,发现自己能找的,唯有姜佚明一个而已。

  他忘记了自己对姜佚明说过的话,更忘了他们现在还在“冷战”,他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问姜佚明能不能陪自己出来转转。

  姜佚明没有让黎景坠入海底,而是将他托出了水面。

  那晚,姜佚明把黎景带回了自己贫瘠落魄的家。

  没有精致的院落,没有宽敞的客厅,甚至没有厕所和厨房——

  两个男孩儿并排躺在狭小拥挤的床上,就连呼吸的空气都交织在一起,霎时变得湿热起来。

  黎景的心情渐渐由初来时的新奇激动变为埋怨嫌弃,他撇着嘴说:“你就住在这种地方?”

  就着窗外的月光,姜佚明单手托腮看着床上的黎景。

  面对喋喋不休的抱怨,姜佚明的表情始终淡淡的,既没有因为黎景的冒犯而恼怒,脸上也看不出丝毫的自卑和怯懦,他平静而坦然地说:“不好意思,条件有些差。”

  姜佚明的坦诚与温柔带走了黎景的骄纵戾气,也吹散了他的苦恼与委屈。他主动说起了家里发生的事情,末了,他对姜佚明说,所以,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么?

  说这句话时,黎景琥珀色的眼睛闪烁着一抹晶莹。姜佚明心中酸涩,他皱着眉头低声安慰着黎景道:

  “不是的。真正的爱不需要条件。无论你学习是好是坏,你都是值得被爱的。”

  姜佚明的身上干燥温暖,他不断低声安慰着黎景,抚慰着黎景脆弱的心。

  黎景的困意在这温柔的低语中酝酿,这一夜,他挤在姜佚明的身边,却睡得格外安稳。

  翌日起床后,黎景打开手机,这才发现父母给自己打了几十个电话。

  他把手机递给姜佚明,茫然地看着对方,问道:“怎么办?”

  姜佚明笑笑,好说歹说,总算把离家出走的少年劝得回心转意。他不辞辛苦,亲自将黎景送回了家。

  一整个寒假,姜佚明与黎景都没怎么联络。期间黎景找过姜佚明几次,可姜佚明总要隔上大半天才会回复。约他去图书馆,姜佚明也总是推脱拒绝。

  就好像那晚以后,姜佚明对黎景的耐心全然耗尽,一下子冷却了。

  一连大半个月,黎景都莫名其妙地被姜佚明晾在那儿,他心中隐隐发酸,暗中决定再也不要理姜佚明了。

  开学后,姜佚明仍显得漫不经心。他课间很少与黎景聊天,而是一有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晚自习结束后,他总是急匆匆地离开,再没提出要帮黎景补课的事情。

  黎景心里愈加难受,却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只得冷着张脸,再不肯跟姜佚明说话。

  直到情人节。

  晚自习结束后,黎景沉着脸气冲冲地走出教室,却被姜佚明叫住了。

  “黎景,等等我。”

  黎景冷笑一声,看都不看姜佚明一眼,脚下的步伐更快了。

  姜佚明跑了几步,跟上了黎景,与他肩并肩地走。他看着黎景,轻声说:“黎景,我有个礼物要送给你。”

  黎景一怔,他转过头,却发现姜佚明的身上背着把吉他。他认得出,这把琴不算便宜,在琴行里至少要三四千块才能买下。

  姜佚明解下身上的吉他,递给黎景,说:“那天,你说你的吉他被叔叔砸了,我就想要送你一把新吉他。”

  “这是我特地去你学琴的那家琴行,找到你曾经的老师推荐的。”

  黎景愣住了,他停下脚步,目光没在这把吉他上停留,反而停驻在了姜佚明的侧脸。

  “这把琴要几千块吧,你哪来的那么多钱。”

  姜佚明摸摸鼻子,漏出一个羞赧的表情。他不想欺瞒,只好将自己打了几十天工的事情和盘托出。

  黎景垂下头,他沉默了许久,问道:“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因为我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