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情表哥, 还是同情舅舅之间不知如何选择的黛玉,眼珠子一转直接将自己的同情票全都送给了她二舅母。

  同时摊上如此笨拙顽劣不堪,不知上进的儿子以及暴躁迂腐, 恨不得大义灭亲的丈夫…她不值得同情,还有谁值得同情呢。

  想到这几日常听人说先珠大哥哥如何聪慧勤勉,进了宫的元春大姐姐如何端庄贤雅,黛玉再抬头看向王夫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莫名复杂的神色。

  原来好的不是已经折了, 就是被人挑走了吗?将剩下的歪瓜劣枣留在身边…她二舅母也怪不容易哒。

  王夫人与贾政同坐在上首, 一抬眼便看到黛玉看她那诡异的眼神,眼角抽了两下后,心下就开始狐疑起来。

  小姑子的闺女这么看自己是个什么意思?难道是小姑子生前说过她什么?

  天下姑嫂极少有关系和睦的。在荣国府这个贾母的一言堂里, 两个儿子尚且要玩点朝堂上的平衡之术, 更何况贼好用的神枪手了。

  何为神枪手?

  自然是既可以拿来装腔放炮,又可以在婆媳有矛盾时冲在最前线,被同时唤做贴心小棉袄和小姑子的生物了。

  话说到此,就不得不提几十年前,那会儿贾敏还是荣国府的娇客,贾赦和贾政的媳妇也前后脚的刚刚嫁进来时的往事了,贾母自持身份,又为了不让人扒下她慈爱的包装,时常拿贾敏做筏子给儿媳妇们立规矩。

  贾敏也不是傻的, 但在她看来,自己是母亲亲生的女儿, 那一片拳拳爱女之心又怎么会害她。她想到以后自己出嫁了,母亲独自面对儿媳妇时的孤立无援,当时天真又孝顺的贾敏可不就时常被她老娘提出来溜达。

  一个装腔,一个放炮, 娘俩个唱的一手好双簧,气得贾家两个新嫁进来的媳妇有苦说不出。

  贾敏是国公府嫡出的贵女,但她的两个原配嫂子哪个也不是小门小户出身寒微的。都是世家贵女,出嫁前也都是家里的娇客,父母手心里的宝贝疙瘩,一个个面上不显,骨子却都带着几分傲气。

  本来在娘家做闺女的日子和出嫁后做人媳妇的日子就有明显落差了,再加上个娇滴滴的小姑子,绵里藏针的婆婆那日子说句水深火热都是含蓄了。

  最开始是什么原因早就记不清了,但你来我往了几个回合后,姑嫂间的那点嫌隙就自然而然的生了出来。这也导致了贾敏与娘家嫂子的感情只维系了大家族的面子不破,再多便真没了。

  当然,这种结果贾母最是功不可没。

  利用女儿打压儿媳妇,立自己那蠢不可及的婆婆规矩。又利用孝道打压长房,玩一手平衡之术。想来贾母从不曾在意被她这么折腾后贾家三兄妹之间的手足之情会如何玻璃脆了。

  王夫人早些年过得艰难。

  假慈悲,总想打压她给她立规矩的婆婆,心眼贼多又娇气又矫情的小姑子,贤惠端庄,出身又好的妯娌,还有迂腐不堪,表面装得一本正经,实际上也最爱慕好颜色的丈夫以及那一府各形各色不服管教的刁奴们,若不是后来王子腾渐渐得了圣眷,王家一时风光不减更胜从前,王夫人哪怕出身王家,估计也不会艰强的熬到现在,并且熬死了那么多人。

  就那么熬着,熬着,烈脾气熬成了活菩萨,也终于熬得儿女长大。

  可以说百忍可成钢,在王夫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林家人口简单,上无公婆,下无妯娌小姑,所以贾敏对王夫人的处境从来不曾体会过。而王夫人不管是之前的旧怨还是对贾敏婚后生活的羡慕嫉妒,都一直对贾敏没啥好印象。

  虽说人死万事消,但王夫人对长相结合了林如海和贾敏优点长,乍然看去,性子又与在闺阁时的贾敏有几分相似的黛玉,做不到迁怒翻旧帐,但也没办法真心疼爱。

  总之就是一句话,当年的事我不跟你计较了,谁叫你短命没福气呢。但你闺女想要让我真心疼爱或是上心教养,那抱歉了,这个还真做不到。

  顶多就跟对待府里其他姑娘一样态度。

  你问啥态度?

  呵,如今荣国府里的三个姑娘,可没一个是她亲生的。什么态度,自己体会吧。

  ……

  贾政并非高才之辈,于人情世故上也缺少慧根。能转眼给贾雨村谋个金陵父母官,可见荣国府人脉之强。如此人脉还几十年如一日的呆在工部做员外郎,便可知其‘淡泊名利’之性情心智了。

  此时用自己那套赶驴拉磨的方法对宝玉来了个惊吓教育后,贾政便就离开了荣禧堂去前院书房听养的那些清客门人吹捧去了。见贾政走了,宝玉瞬间像被人抽掉骨头的烂泥一般窝进王夫人怀里求安慰了。

  王夫人温柔慈爱的摸着宝玉被吓出一头冷汗的额头,又是心疼他,又是气他不争气。

  “原是会背的,老爷一瞪眼,我就全忘了。”撒娇的抱着王夫人的胳膊,小声的为自己辩驳。

  “那将来金殿论政时,二哥哥见了天颜,岂不更要害怕?”笑着站起身,用一种肯定宝玉将来一定能风光无限的大好前途笑着打趣宝玉。

  能上金殿论政的,少了三品都张不开口。这马屁算是拍到了王夫人的心坎上了。笑着看了一眼探春,一边给宝玉擦汗一边对宝玉笑道,“妹妹都笑话你了。”

  相较于看见母子情深画面各自羡慕的黛玉和迎惜二人,探春到是对这一幕无感。毕竟姑娘里也就她父母都渐在,上有嫡兄,下有胞弟,不曾寄人离下了。

  最会在关键时刻表现情商智商,刷好感的探春微微在王夫人这里刷了一波好感度,便没再去抢宝玉的风头。

  坐回椅子里,小声的跟黛玉说她嫡母这里的哪道点心最好吃。

  少时,老太太那里传话过来,说是老太太下晌多吃了块糕,这会儿没有胃口,晚膳就不用了,叫哥儿姐儿自便。王夫人一听这话便留几人在荣禧堂用晚膳。

  王夫人信佛,自打贾珠没了,更是虔诚。隔三差五便吃一回全素膳食。今儿厨房给她备的就是全素膳。因留宝玉几个用晚膳,王夫人便吩咐厨房再做几道宝玉爱吃的家常菜。

  “大姑娘平素里都爱吃什么,也列个单子给厨房才是。既来了家里,总不要太客气,想吃什么只管打发人。”

  黛玉闻言再次起身谢过后才重新坐回椅子里。

  最应该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其他的,她也懒得挑了。

  那么个小里间,干啥都不方便,说话总要压低了声音,黛玉是真真住得够够的了。

  想到碧纱橱的环境,黛玉眯着眼睛看了一眼还在王夫人怀里撒娇的宝玉。

  当日外祖母都说将他挪出来,让自己一个住碧纱橱的。这人偏偏赖着不走,不然哪怕碧纱橱小,但里外间都归自己,也比现在住的宽敞。

  不气不气,春纤说了,幸福要跟不如自己,过得没有自己好的人比,这样才能幸福满满。

  想想住在倒座房里的春纤,再想想憋屈的碧纱橱里间…很好,很好,环境相当不错啦~

  王夫人的素膳也是厨房用心做了的,用膳时,黛玉刚夹了一筷子眼睛就亮了。

  黛玉在扬州的时候,吃的便是清淡鲜嫩的扬州菜。来了京城后,也不知是京菜如此还是独独荣国府的饭菜过于油腻,顿顿都是肥鸡大鸭子的,就连早膳都难见清爽。

  黛玉心忖,这样的饮食饭后若不酽酽的来杯浓茶,非得腻味死人。

  国人重吃,哪怕黛玉这样的人,骨子里也对吃食有着别样的执着。入府这三两天,黛玉就没有一顿吃的顺口。

  吃不顺口,住的又差,自小养成的各种习惯都一一与这府里的规矩发生了不小的摩擦和碰撞,也就怪不得黛玉思家之心浓重了。

  不过此时,吃了王夫人这里的素膳,却叫黛玉胃口大开。

  荣国府的习惯没改,哪怕是素膳,放素油时也绝对不吝啬。但素油配上素菜,吃起来虽不比扬州家常菜,却叫败了胃口的黛玉吃得极是香甜。

  王夫人也没想到黛玉在她这里吃饭比在老太太那里用的还多,吃着还香甜,不知怎的心里竟然出生一股子别样的成就感。

  因没了老太太这个镇山太岁压着,王夫人也不需要立规矩,她坐在主位上,带着宝玉和几个姑娘用膳,周围不过几个侍候的丫头,看起来压力就小了很多。

  在荣庆堂用膳,规矩忒大。那么多双眼睛虎视眈眈的盯着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敢懈怠。黛玉又是头一回见这等阵仗,更是紧张。时刻注意仪态,还要注意同桌的姐妹是不是吃完了,是不是放下筷子了,这么吃上一顿饭,不累才怪呢。

  此时压力骤减,饭菜又可口,一个没注意竟然叫黛玉成了姐妹里最后一个放下筷子的。

  悄悄抬眼扫了一眼宝玉,见宝玉还在吃,到是放心的松了一口气。

  此时包袱还挺重的黛玉一定想不到用不了多久,她就会在春纤的言传身教下一改往日谨慎,变得判若两人。

  这会儿黛玉还是那个江南来的小淑女,一举一动都不想让人看了笑话。不过坐在那里等宝玉用膳,黛玉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春纤以及她嘴里那副矫正牙齿的牙套。

  她应该多笑笑的,不然岂不埋没了那副好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