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 《我种田的那些日子》开售了,顾青辰率先买了两本回来,一本给顾父, 一本自己留。

  乡野趣闻果然有些冷门, 也就刚出书的几日, 有人到书坊买书时, 一见是新书,便顺手买了本回去,销量极低。

  接着因为这书名与众不同,又陆陆续续吸引了一部分人, 种田的日子发生了什么?在好奇心趋势下,大家拿起书翻开一看, 呀,好可爱的插图。

  听种田二字,本以为就是枯燥无味的乡野纪事, 没想到内容这么有趣。

  突然间,在少年群体中, 这本书热了起来。

  缘书阁一连数日,迎来不少小顾客,上来便要种田日子的“画”本,果然是被那些可爱且量大的插画吸引来的。

  比起乱七八糟的情爱话本,长辈们也喜欢孩子多读这些“正经”书籍,顺便扩展一下见闻。

  少年们互相传阅着,虽是因为插画才买的书,但图文是相配的, 买了自然要看。

  一看,好看!

  不少孩子抱着书聚在一起, 想摸鱼,想野炊,想爬山,想学武,想在稻田间奔走,想在雪夜吃火锅,想登高望远,看日出日落...

  还想着要按书中的方法自己尝试用硝石制冰,甚至有少年想在家里挖个化粪池,可惜只挖了两铲子,就被不明所以大人痛斥了。

  少年们这波动静有些大,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在孩子们极力推荐之下,也好奇地看了两眼书。

  这小人画真可爱,与之前大火的绪娘图媲美也未尝不可,细看之下,画法是比较相似的,只是简单了些。

  内容也挺有意思,呀!原来硝石制冰和蜂窝煤是这样来的?不可置信,有人开始好奇“豆苗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

  只是看到最后的算术篇,众人皱起了眉头。

  果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风头就开始变了,慢慢有书生看到这本书,对后面的内容抱有不满。

  最开始,是一名书生无意间看到此书,前头还津津有味,后面一头雾水。

  那句“九章算术小儿科,会试算考没难度”确实会得罪人。

  不知那书生做九章算术是有多痛苦,看到这句话顿时恼了,后面的内容估计也没细看,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批判了此书。

  斥责豆苗居士胡言乱语,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愚昧之徒,后面的一堆奇怪符号更是乌七八糟。

  受他影响,这才有同行的书生开始看这本书,或许是人以群分吧,大家的口径几乎一致,将此书贬到了尘埃里。

  这书都没卖出几本呢,就背上了一堆骂名,缘书阁的小厮有些苦恼,还剩这么多,掌柜怎么让刻印坊加印呢?没搞错吧?

  书生们嗤之以鼻的算术篇,倒是少年们抱着好奇心看了下去,按照书中教的,认识数字,跟着步骤一步步学。

  没有大人教,少年们学着有些困难,但总有少年天才,一看就会,大的教小的,他们自己就学透彻了,个个变成了口算小天才。

  就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在哥哥们的带领下,能随地一划,做出百以内的加减法。

  “私塾的老夫子讲的我头疼,总是学不会,这样太简单了!”

  然而此时,城中因为这本书闹开了。

  一年一度乞巧节,游园会上鼓乐喧天,才子佳人,共聚一堂。

  其中不乏有八.九十来岁的少年们穿梭其中,凑个热闹,一起嬉戏玩耍。

  又有人闲聊时提到了《我种田的那些日子》,也不知这人是不是之前那位书生,总要贬低些什么来拔高自己的才情。

  可惜没得到姑娘们的青睐,却迎来了少年们的怒气。

  少年们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一本合心意的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图画都极适合他们,看着喜欢、大人们也不会反对。

  这书几乎在他们群体中封神了,自然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这段日子一直有人说书不好,少年们已经憋屈好久了,但平日总找不到发泄的地方。

  于是便当众,与那书生争论了起来。

  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少年带头,指责书生根本没有仔细看后面的内容,明明是很好的计算方法,而他只会闭着眼睛装瞎,浅见薄识,故步自封!

  这番一闹,大众皆知。

  第二日,顾客纷至沓来,缘书阁掌柜乐坏了。

  《我种田的那些日子》自开售这么久以来,终于迎来了高潮,销量暴涨,小厮一头雾水,不知发生了什么。

  没过多久,事态越演越烈,争论从少年中上升到了书生间。

  有人觉得颇为玄奥,的确简单易懂,方便计算。

  虽然书中写的是百以内加减法,但大家都有算学基础,不太笨的一看就懂,列竖式,往前进位,自动就会了百位、千位、万位甚至更多的加减计算。

  而有人却视为糟粕,甚至上升到误人子弟,会毁掉孩子们的程度。

  还扬言里面的硝石制冰和蜂窝煤都是假的,一个读了点书的泥腿子怎么可能想出这些?估计是笃定没几个人知道这东西的出处,就编来揽功吸引眼球。

  书院里也会有人讨论,但上舍的学子们相对比较理智,绝大数是中立派,等看后续,所以并没有很激烈。

  讨论了许多时日,最后这事儿淡下去了,原因是无果。

  虽然有部分人比较看好它,然而书到此为止,仅仅一个加减法并没有什么用,这只是基础,后面要怎么做书里没有写,或许编这东西的人根本就没想出来呢。

  他们却不知,顾父已经惦记着来一本惊世骇俗的“九章算术西数改写本”了。

  但这个靠他自己有些难,需要以叶如尘为主,而叶如尘一直在忙,所以此事还没提上日程呢。

  午时,徐时年在宿舍写题,桌上放的正是《我种田的那些日子》。

  他觉得内容不错,跟着书中内容一步步演算,将里面的题目做了遍,已经能熟练掌握此方法了,还能用毛笔字完美的写出十个数字。

  “可惜到此为止了,我还有疑问呢,不知著者是否还会继续写。”

  叶如尘问:“你有什么疑问?”

  徐时年遗憾地说:“书中只给到了九九乘法表的西数版,我想知道多位数乘除如何进行,莫非著者真的没有想好吗?”

  叶如尘默默走过去,拿起一支笔写给他看,“乘法可如加减一般列竖式,数少的写下面,从个位乘起,满十进一。”

  “这样,最后将所有积相加。”

  罗之清也凑过来听,讲到除法时,两人秉着呼吸,专心致志。

  “除法的竖式这样画...”

  “被除数在内,除数在外...”

  两人跟着叶如尘练习,试做了几道题,果然没错。

  叶如尘的实力一次次刷新他们的认知,罗之清已经不会受惊了,只感动到想哭,“不亏是如尘,凭书中给的这一丁点内容,就能推出后面怎么做的。”

  “特别是这个除法,太棒了!我觉得著者也没想到可以这样写!”

  徐时年也知道叶如尘厉害,但总感觉有哪里不对劲儿,这乘除法和前面的加减衔接的太完美了,就像一个人想的一样。

  罗之清又问:“乘除也会了,现在能运用到题目中了吧,著者不是说可以做九章算术吗,要怎么做?真有那么厉害吗?”

  只会整数的加减乘除当然不行,还要有小数分数未知数,平方立方多次方,方程组、勾股数、图形面积公式等等。

  叶如尘用手边九章算术题举例,挑了最简单的题写给他们看,要素过多,两个人看得直愣愣。

  等叶如尘讲完,徐时年欲言又止,纠结地看着他。

  罗之清也终于发现了不对劲儿,两个人默默地盯着叶如尘。

  叶如尘问:“怎么了?”

  徐时年忍不住问:“如尘,你怎么会这么多?这本书,是你写的吗?”

  叶如尘摇了摇头,“不是我。”

  罗之清一拍脑门,“糊涂了,这豆苗先生,分明是个老爷子,怎么会是如尘呢。”

  叶如尘点了点头:“是我岳丈,不老。”

  记得第一次见面时,顾父遭病魔侵蚀,腿脚也不便,让他误以为成老头,后来才知,不过四十多岁而已。

  如今病好了,身体奔儿棒,别的不说,下地干活很有劲。

  徐时年两个人后知后觉,他们竟然忘了,这一篇章的名字叫做“儿婿之算术篇”。

  这个算法根本不是豆苗先生想的,是他儿婿!是叶

  如尘!

  罗之清忍不住大叫,不顾一点儿形象。

  隔壁怒喊:“吵什么吵,让不让人午休了!”

  罗之清连忙闭了嘴,但还是忍不住激动,就连徐时年都绷不住了,他室友究竟是个什么人?

  对了,因为算术篇的争论,大家都忽略了前文的什么化粪池、制冰、煤球改造等,甚至还说是假的。

  但既然是叶如尘,那肯定都是真的!

  室友太强是什么感受?

  徐时年表示,不可言传~

  毕竟是才智远超同龄的叶如尘呀,两人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就像很快接受叶如尘变成他们讲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