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三路>第82章 战后暴动

1845年3月,多布罗加。

饥荒在南方的影响并不如东边那般大,相反,这里的农业依旧是呈现一幅富饶的图景,人口也在稳步增长。

但是这里却暗藏杀机。

巴尔干地区民族众多,各个族群宗教信仰各异,容易发生摩擦和冲突。

多布罗加地区这里人口复杂,有保加利亚人,罗马人(罗马尼亚人)和土耳其人。这些人占比达到80%以上,其余的最多便是乌克兰人。这里几乎没有俄罗斯人,也就意味着这里的统治不牢固。

很多人,或者说土耳其人,都希望回到自己祖国奥斯曼帝国的怀抱。但是由于战败,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放弃这里。而另外一些人,比如保加利亚人,则是对两个帝国都不待见。他们以民族主义为大旗,寻求民族独立。

多布罗加24万人,外加北边的bessarabia(比萨拉比亚,大多数是罗马尼亚人,使用罗马尼亚语。在我们世界现在是摩尔多瓦共和国,其于1994年3月,公民投票以压倒性的票数支持维持独立国家的地位,反对与罗马尼亚再统一。)一共有126万人,而这里却只有少许军队,警察的数量也少的可怜。城市里官员也很少,大多数都是依靠地方贵族自治。

不到1万人的军队,薄弱的监守警察和少的可怜的官员。外加人口里几乎没有认同感 ,本国人也没几个人。

唯一的优势就是这里东正教气息浓厚,约100万人都信奉东正教,而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较为薄弱。伊斯兰教有9万人,犹太教则有8万人。

可以这么说,这里的统治都是依靠宗教和贵族而治。

但是饥荒发生之后,东正教教会宣布了救济方案,大量的教士开始往东走,去散播“福音”。这给以其他宗教以机会,伊斯兰教趁机扩张,发生了一些宗教流血事件。

更可恶的是贵族。

这里的贵族大多数是奥斯曼帝国的人,但是他们学会了莫斯科公国的办法。(我们的世界里,莫斯科公国骗取当时统治者的信任支持并依仗基督教会的势力,逐一兼并其他公国。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和从蒙古帝国中分裂出来的金帐汗国的衰弱,莫斯科公国随后独立,吞并了其他小国,并在大北方战争胜利后改名为俄罗斯帝国,是俄罗斯帝国的主体。这个世界俄罗斯帝国也就是啰萨帝国。)

他们对上欺瞒,教唆犯罪。说下民如何如何不对,要求派人镇压。对下欺骗,怂恿造反。说上边收税如何如何,把罪过归功于帝国,让人们气愤。

本来沙皇为了庆祝战争结束,调低税收了,在他们嘴里则变成了提高税收。同时还借口说这是上边的意思,要么被上边的军队砍死,要么缴税。

原本就没有的认同感,附加宗教矛盾和生活质量,让下层群众极其不满。

根本矛盾就是人口结构,直接原因则是宗教矛盾和生活质量问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这不就来了?

苏壴水的改革便是导火索。

苏壴水的改革前期大力发展军工产业,但是由于质量不达标,很多军火就流入了民间。其实这些军工已经很先进了,在19世纪中期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武器。

这也就导致底层群众有了廉价的武器。

同时,军改也的的确确触及了奥斯曼贵族们的利益,也让奥斯曼贵族们有了借口发动起义。

1845年3月8日,这时距离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

一堆村民在村口围着聊天,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战争遗留下的痕迹。

“你听说了吗?好像咱南边有人在准备搞'烧火棍'了。”一个村民说。

“嗨呀,这都不是什么新闻了,东边的constanta(康斯坦察,在我们世界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的县。其位于多布罗加中部,东临黑海。面积7071.3平方公里。此城古希腊人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其经济多元化,包括农业、旅游、港口。在当时,与海上运输、木材加工、造纸等产业齐全。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并产大麦、小麦。绵羊和猪的饲养较发达。港口附近有渔业基地,同时有造船、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和纺织等产业。)知道吧?有些武器都列装到每个人手上了。我看呀,多半是要变天了。”另一位村民更是起劲,滔滔不绝的说。

“那里好像发生了什么流血事件。没记错的话是一个还是几个土耳其人在东正教教堂里被打死了。原因就是这些个蠢蛋跑到东正教教堂里传伊斯兰教。真tm蠢。”

“流血事件好像是被枪杀的吧?嗨呀,这枪真tm多呀!”

“是呀。这枪跟tm不要钱一样,真特么便宜。说出来你别不信,咱这的大烟价格都比枪贵的多。”

“谁说不是嘞?好像是什么人在政府里说要扩大军备的吧。现在枪和子弹的数量生产严重超标,大量的投资者都tm在亏钱,只能卖血续一次命了。”

“我觉着差不多一个月之后,战斗可能就要开始了,你信不信?”

“起义军能赢么?”

“赢不赢关我们什么事?管他是啰萨还是奥斯曼,都tm不是什么好人。谁来了也不影响咱吃不饱饭啊。”

“是呀,真tm黑呀。不久前政府又tm加税了,贵族一收就是好多。真tm恶心。”

“打,打,打,两个不是东西的东西都打死了最好!”

“都打死了,咱咋办呀?”

“嘿,你是不是贱骨头?跪久了真tm忘记自己是谁了吧?咱就不能独立吗?保加利亚人就不能有保加利亚人自己的国家吗?”

“是呀,活这么久,咱还没有尝过自由的味道哈。”

“哈哈哈。”

每个村民都发泄 说这个世道不是人活的。

……

1845年4月5日,暴动正式开始。

奥斯曼贵族喊出口号,召集人群,杀死当地的啰萨官员之后就宣布起义。

暴动是从南边一个叫Silistra(锡利斯特拉。在我们世界是保加利亚东北部城市,锡利斯特拉州首府,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历史名城。作为交通枢纽连接南北。其中有食品加工、纺织、家具、建筑材料等产业。)开始的。这里极其靠近奥斯曼帝国,南北交通方便,这也给奥斯曼贵族联系国内外反对啰萨帝国的势力以联系。

这里作为交通枢纽,进可北上攻击啰萨帝国,退可南下守备奥斯曼帝国。坚持时也可以得到外部支援,是暴动的极佳地点。同时,这里远离啰萨统治中心,几乎没有啰萨帝国的统治力量。对于啰萨帝国,大多数人都是反对,或者是不在乎的态度。这些因素叠加下,暴动从这里最先开始。

在多布罗加,暴动蔓延的速度很快。不到一个星期,多布罗加的很多地方就望风而降,中心城市康斯坦察坚持不到一天就被内外的起义军攻破。在里应外合的攻势下,城市不到万人的部队立刻就被超30万的起义军攻破,守备这里的军官在城破之时选择自杀身亡。

30万人不是小数字。虽说这是总共的起义人数,很多人其实是后勤保障的,真真正正有战斗力的其实只有3万人左右。

但是这3万人和当初中亚起义的1万多人可不一样。

这里的装备不再是土造火枪,而是啰萨帝国自己生产的后膛枪。同时,这个得到了当地贵族的支持,指挥的人是有学识和能力的。更主要的是,中亚起义是独苗苗,几乎没有外国势力干涉。而这次起义得到了以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反俄势力暗中极大支持,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持久战。

锡利斯特拉事件后,起义军在反俄势力的暗中扶持下成立了一个准军事组织。这个组织在啰萨被称为“cmrтehne(意思是动乱)”。他们大多是由趁乱打劫的投机分子、暴徒以及叛变的帝国军构成(没办法,打不过就加入嘛)。动乱军一边痛斥着啰萨帝国堕落残暴的统治,一边以劫掠烧杀的手段贯彻着他们口中的“正义与自由”。

动乱军的局势大好,在国外有反俄势力的支持,多布罗加地区的军队少得可怜,教会势力在这时也空前虚弱……

但是动乱份子也有自己的缺漏。

动乱军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的两个部分中,一部分是以保加利亚人为代表,他们既反对啰萨帝国,也对奥斯曼帝国等其他帝国。他们爆发起义更多是寻求自治和独立,至少要把生活质量提高。第二个部分则是土耳其人,他们中的贵族享受了奥斯曼帝国的红利,自然不想要被啰萨帝国统治。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土耳其贵族是这个起义的直接挑起者。

在对抗啰萨帝国这方面,双方人马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多布罗加地区的未来,他们则是有极大的分歧。

原本在奥斯曼帝国,就有很多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你要知道,奥斯曼帝国治下人口大锐减,很多人都暴动了起来。希腊更是直接选择独立。

双方对于未来的选择导致他们只能是不牢靠的关系。

貌合神离的合作不会长久。

……

1845年4月5日,卡尔斯城。

刚刚攻下的城市并没有因为啰萨帝国的军队进驻而表示忠心,相反,22万的人口中有10万多人反对啰萨帝国的统治。

这里驻扎了正规军两千人,非正规军一千人。人们有反抗的心,但是还没有反抗的力量。

直到多布罗加的动乱。

多布罗加的动乱极大的鼓舞了当地居民反抗的心思,随着内心的欢愉,居民也开始想要暴动。

……

第聂伯军区,办公室里。

Aleksandr * chernyshyov(亚历山大*车尔尼雪夫)在自己办公室里批改着无聊的批文。

59岁的已经成为了元帅,率领着90个营队共计9万正规军。

他是着名的林地作战专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他对于物资的调配极其熟练,这也是多年批示公文积累下来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他很无聊。他十分勇敢,也就十分莽撞,他的身体由于勇敢的关系留下了不少的伤疤。他还十分浪漫,作为军队的代言人只有他会关心底层士兵的生活质量。

当然,过高的生活质量也会导致士兵有些骄奢。但是士气却是十分高涨的。

没有敲门声。

“元帅,急报!急报!”

门毫无疑问被打开了,来人只是一个小兵。

“怎么了?这么慌?慢点儿。”亚历山大倒也不生气,停下来手中工作就看着这个小兵。

“在4月5日,多瑙河军区发生暴动了!锡利斯特拉最先动乱,一个星期之内,几乎整个多布罗加失守!”

“什么?”亚历山大不可置信的问:“消息可靠吗?”

“可靠,康斯坦察在4月12日一天之内就被攻破,动乱分子正在北上。斥候来报,说他们应该要抢夺多瑙河的港口tulcea(图尔恰,在我们世界是罗马尼亚东部多布罗加的一个港口城市,图尔恰县首府。在多瑙河三角洲顶端附近。)!”

“什么!看来他们不再是乌合之众了!”亚历山大严肃认真的起来,康斯坦察作为重要城市,驻军虽说不到一万,但是一天不到就陷落肯定是有问题的。

多布罗加平原广阔,地势低平,适合骑兵开阔作战。这里河流也多,水系丰富,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多瑙河了。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约81.6万平方千米。流经的区域以平原为主,视野开阔,适合防守。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水战和陆战相比都是陆战占优势。古人很忌惮“背水一战”“战前渡河”等等,前者没有退路,如果不能做到令行禁止,那很有可能会发生大溃败。甚至发生争相渡河事件。(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楚晋相争。当时晋军大败,退到黄河边,士兵争船渡河,很多船因为超载而翻。为了活命,船中有很多被砍掉的手指。)而战前渡河则是容易被攻击,阵地不稳嘛。(比如诺曼底登陆)

所以才会有山河天险一说。后来人更是发出:一个良好的地理条件胜过十万雄兵一说。

当时康斯坦察城已经沦陷,动乱军正要北上。如果顺利拿下图尔恰,那么啰萨帝国的军队很有可能会被多瑙河阻隔在北岸。

这时多瑙河三角洲就是双方争夺的重点了。世界上为了争夺一两个地方而投入大量兵力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小小的三角洲面积小的可怜,却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

啰萨帝国得到三角洲可以趁机南下,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而动乱军守备这里则能够阻挡啰萨帝国的军队,从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

“传令,带2万士兵,2个营队的骑兵,让这些部队前往多布罗加地区!”亚历山大直接决定派军队镇压。

“元帅,沙皇还没有命令!”

“哈?这……”亚历山大迟疑不决了。

“那叫部队准备好,等到命令之后直接开拔前往多布罗加!”

亚历山大直接写信,急报送去首都。

“对了,唤扎沃克来。叫他做好舰队作战准备,之后我们要用到海军作战。”

“是。”

……

赫拉波在高加索军区喝茶。茶水这个东西很不错,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的?“呵笔难临帖,敲床且煮茶。”

工作之余来上一杯振奋精神的茶是最合适不过了。

他躺在自己的办公椅上,把腿翘着二郎腿,左手拖着一个小碟子,右手拿着个小杯子。杯子里是泡了香极了的茶。

小嘬一口,那哪真是一个爽字了得?

当当当。

急促的敲门声。

“进。”赫拉波悠闲的把杯子放到桌面上之后,整理好行装,换上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后,说了这个字。

“将军,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急什么?慢慢说。”赫拉波看着这个传令兵急匆匆的样子,真是不让人省心。

“将军!又动乱啦!”

“动乱?中亚还是波兰(在我们世界,1830年11月29日,波兰爆发反抗俄国统治的十一月革命。但是波兰势单力薄,参与瓜分波兰的普鲁士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俄国赢得战争。虽然英法同情此次波兰起义,但是由于利益关系,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支持。不久之后,俄国重新控制了波兰,起义失败,宣告结束。)呀?”赫拉波倒是没什么关心的,这两个地方多半是不会用他的。毕竟上次中亚也没有用他,而波兰这么远,和他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是呀!将军,是多布罗加。”

“多布罗加?这是什么地方?”赫拉波一开始懵了一会儿,然后突然说道:“我靠,多布罗加?巴尔干半岛那个多布罗加?”

“是呀!将军!探子来报,说由于这里动乱的关系,好像我们的军区里的卡尔斯城也有动乱的迹象!”

“快,给我详细的地图!”赫拉波把桌子上的茶杯迅速收拾了,接过传令兵给过来的地图,展开,详细的端详起来。

之前说过了,卡尔斯城西北就是阿尔达汉,西南有路与奥斯曼帝国接壤。东边是亚美尼亚,是啰萨帝国的重要根据地。

卡尔斯地区人口结构更为复杂,每个人种都不占优势,这里有一些啰萨人,但是不多。人口结构中没有主要人口的问题还是巨大的隐患。

卡尔斯城则是卡尔斯地区的重要据点。这里交通相对更为好,能够南联奥斯曼,北达阿尔达汉进而联通黑海。同时山地众多,易守难攻,如果发展游击战争很难清理,统治成本会立刻拔高,让啰萨头疼。

但是这块地又有重要作战意义。

这里与奥斯曼帝国和伊朗都有接壤,是往印度洋扩张的桥头堡。啰萨之前花费巨大代价夺取卡尔斯城可不是为了好玩。

赫拉波显然看到了这里的重要意义。

“宣布部队开拔,前往卡尔斯城。你快去报信,给沙皇知道一下。”

“将军,没有调令不得出击。”

赫拉波说道:“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上边的命令再行动,那什么花儿都谢了!”

赫拉波在准备动身的同时,当地的居民也在准备暴动。

让时间开始赛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