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三路>第95章 南方起义 相争(10)

4月23日,奥斯曼帝国与埃及当局最后还是签订了和平协议。

虽然埃及进展顺利,但是他们没能攻进奥斯曼帝国的要地,而且耗资过重,最后不得不求和,选择割让巴勒斯坦等地。

张徐民的回合。

作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张徐民来这里不是要做慈善的。

由于战事吃紧,奥斯曼帝国大多数部队早已经离开了巴尔干半岛,除了重点城市,比如首都伊斯坦布尔(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原本所在地)等,大多数地区基本没人。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民族都有蠢蠢欲动的心,所以当张徐民把部队拉到这里时,就像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张徐民的部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正所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张徐民的部队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了根据地,这个地方比多布罗加地区根据地远远大的多。

历史就是这个残忍的样子,在啰萨帝国的侵略,周边地区的冲突以及内部民族的反对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奥斯曼帝国对于张徐民领兵南下这件事感到极其震怒。

“我们给你物资,给你枪械,给你弹药粮食,结果你来反我?”

“我给你们饭吃,你们还来反我?”

“干!”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苏丹(苏丹是称号而非人名,来源于阿拉伯语,最开始有“权威”“力量”的意思。后来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和穆斯林国家的建立,“苏丹”成为了国家首领的称号。与之相同的是阿拉伯国家的哈里发。阿拉伯语含义为“继承者”,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或“安拉使者的继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简化为“哈里发”。)极其愤怒,要求驻防部队立刻剿灭张徐民的部队。

“埃及人都扛不住我们的怒火,难道你这个小小的奴仆还能够翻了天?”

张徐民作为保加利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统治者眼中就是一个奴隶人罢了。

奥斯曼帝国的部队开始集结,在亚洲地区的部队被抽调了一些到欧洲地区。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也不算弱,他们的海军力量也算是位于世界前列了。

张徐民被三面包围。

南边是奥斯曼帝国首都防备军,这支部队是最强悍的。这支部队近来的战绩最好的就是在九次俄土战争中击退了一万啰萨士兵。

东边是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张徐民的海军不能说没有吧,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可以这么说,张徐民的海军唯一能够和奥斯曼相提并论的可能就是重视度吧。海军太烧钱了,以张徐民的资源明显不可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西边则是奥斯曼帝国各个地区的驻防军集结而成,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填线师。

“还真是重视我呀。”张徐民听着汇报对着自己的一副官笑道。

一副官作为参谋说道:“将军,如今三面合围,当保退路。敌人的钳形攻势我认为主要就会袭击我们的补给线,毕竟五千人马不算少,他们如果真打歼灭战也难熬。”

奥斯曼帝国已经经历了两场大型战争,如果这次和张徐民的战争打的太久,那是完全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所以奥斯曼帝国对于这次战争的态度只能是速战速决。

拖的越久,局势对于张徐民越有利。作为得民心者,张徐民的兵只会越打越多。如果奥斯曼帝国不能迅速消灭他,那他们部队就会像是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

“重点防御补给线么?”张徐民看着这里笑道:“也罢,退路还是要保的。”

张徐民把三千兵士防御补给线,而另外两千士兵则是坚守阵地,以御外敌。

……

老副官带着部队现在已经远离了战场。

老副官流着泪,喃喃自语道:“说到保加利亚,说到西蒙,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着名的西蒙一世大帝(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君王。在他统治时期的保加利亚国势鼎盛,四次攻抵君士坦丁堡。他将保加利亚的版图扩展到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等地。在西蒙一世死后,第一保加利亚帝国逐渐衰落。)。未来谁又会想起在海边奋战的他呢?”

西蒙的老副官为他叹息良久。

老副官,名为伊凡。

海船已经慢慢的走了,沙滩上也出现了一些隆隆的炮声,入海口的水渐渐的红了。

新副官在他的旁边。

海鸥飞着,鱼儿游着,山巅立着,礁石盘着,世界宁静着。

“如果不是西蒙将军的帮助,我早已成为这土地上千万饿殍的一员了。唉……”

老副官伊凡依旧在这里唉声叹气,就像是一个死掉了父亲的孩子,对未来的路途感到无助的迷茫和可怜。

有一个具体的人做榜样的好处是能够时时刻刻看到听到模仿到,也就能够寻着这条路前进。

但是如果这个活生生的人死了,或者塌房了,那么对于追随者的打击也会很大。悲痛,气愤,也有遗憾,惋惜等等。

这些极其刺激的感情会冲击着脑海里的理智和宁静,其痛苦,不亚于死亡。

伊凡就是这样痛苦着。

他心中的神已经死了。

“我们,又将何去何从?”伊凡看着远方的海,海上是薄薄的雾。

伊凡听着西蒙的话,或许西蒙曾经所说的民族独立只是玩笑,只是一杆大旗,是为了笼络人心而树立的,但是伊凡他信了。

虽然他提出了抢劫这个观点,但是他心底还是希望真正民族独立的。

作为感性的人,他不应该让人抢劫。

但作为理性的人,他知道,不补给,军队根本无法坚持。

终究是现实打败了理想。他只得写下永远不会履行的借条了。

伊凡本来是这么的相信。

直到西蒙沉溺于女色,直到西蒙死在了海边。

他曾用着西蒙给的坚定信念,走过了无数荆棘。可是,这个信念却自己崩塌了。

就像是拿破仑所说的“平等”,却在征服地区违背了初心一样,被征服者也接过了拿破仑给的思想奋起反对这位曾经的老师。

“我们在湮灭中重铸,涅盘的火焰是重生的开始。”伊凡决定继续沿着曾经的青年西蒙所描绘的蓝图那条路走。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而不是滚滚雷鸣,暴风雨带来的雷电并不能恐吓住向往光明的花朵,而所倾灌的水分将会是成长路上的基石。”伊凡看着远方的薄雾,笑着说道:“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太阳,照散了这些薄雾。

新副官看着伊凡说道:“西蒙将军已经牺牲了,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迎接黎明。”伊凡看着远方的海,继续说道:“迎接属于我们的黎明。”

伊凡转过身,对着身后或是疲惫,或是无聊,或是悲伤的士兵们说道:“我们终将胜利!因为,黑夜终将迎来光明。”

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但是伊凡没有责备,而是把小队长们找了过来,继续说:“既然如此,我们投票吧?”

“决定与阿里军休战的举手。”

小队长们蛮多举了手,目测超过了一半的人。

“那乞求和平呢?”

也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人举手了。

“弃权的呢?”

有些人也举手了。

“好吧,那就照办吧。”

小队长们几乎又都低下了头,似乎是有些高兴。

伊凡看着面前的九个人,笑着说道:“我的照办意思是,照我说的办。开战吧!”

说罢,伊凡就退了出去。

新副官见到之后就问了句:“那还为什么要投票啊?”

伊凡笑道:“我是将军,我有一票否决权。再说了,我只是问他们的意见,没叫他们决定。”

“还有,和他们说一下,以后我们互称同志吧。取自志同道合之意。”

伊凡的兵,于是登陆了。

多瑙河三角洲,阿里军大副官旗下。

说起多瑙河,有些情景不得不说一声。

如果你有幸到过这里,你就能看到多瑙河奔流直下,汇入黑海,形成了欧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洲。

而且多瑙河三角洲是欧洲现存的最大的天然湿地,进而形成了欧、亚、非三洲候鸟的集散地,也成为了欧洲飞禽和水鸟最多的地方。

正是多瑙河三角洲是这里风光绚丽,资源丰富,因此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

虽说多瑙河也经历过很多次生态灾难,比如世纪之交时,约10万公升含有氰化物和重金属的污水自罗马尼亚开始泄入索梅什河,随后流入匈牙利的蒂萨河,并在之后汇入多瑙河。给多瑙河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灾难和影响深远的后遗症。那些天河面上漂浮着大片大片的死鱼,岸边到处是死了的水鸟,因为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源导致的病患也算不少。这次事故是整个欧洲的灾难,也被称为是欧洲近25年来最严重的环境污染。

实际上,那时环境保护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2000年时多瑙河的灾难也算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过如果你现在到了多瑙河看看,其实你会发现,鸟还是那么多,水还是那么清,树还是那么绿。在多瑙河的观感,不像是长江那样一眼望不到边的浩浩荡荡,而是一种广的很喜人的绿。

如果说我们祖国的长江三角洲是城市的神话,那么多瑙河的三角洲则是自然的史诗了。

当然,路一样难走。有时候人要听劝,不要老是想着冒险。在湿地行走实在是恶心人,看电视上在湿地求生感觉有一种贴近自然的状态。就像是看人家钻木取火感觉自己也行,结果一上手就是磨出水泡来也没见到一点儿火星。实际上湿地是真贴近自然,水泡了一会儿你的脚就会发白,全身上下基本没有干的地方,好好的陆地不走偏偏去湿地讨苦吃。为了看多点东西搞得精神真折磨。如果你不是摄影师,不是动物的狂热爱好者,那我还是觉得咱还是到陆地看看就好了。

如果普通人真去的话,我觉得还是在岸边看看就好了。

……

但是今天的主角非鱼,非鸟,非自然。

因为今天的主角是铁,是血,是人类。

多瑙河的水静静的,就像是风一样,没有说什么话,慢慢的别了岁月。

伊凡从多瑙河北岸起手,开始进军。

北岸伊凡只用了一些人去当做诱饵。

“北边是阿里大副官统领的,其退路被断,必然反扑。如果他们放弃多瑙河,那么北边的补给将会告急,大副官他离死就不远了。”

果不其然,大副官听说自己被两面夹击之后,立刻催人调转矛头。

“西蒙不是死了吗?怎么南边又有人?”大副官看着地图说道。

“报告统领,西蒙虽死,残部犹在。指挥的人是西蒙原本的老副官,伊凡。”

“可恶!”

大副官这时还在和啰萨帝国对峙,亚历山大带着一万精兵外加火炮无数,骑兵众多来夺取这里的控制权。一旦他们失了多瑙河地区,那就是万劫不复。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大副官决定先放弃这里。

相对于多瑙河平均六千多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德涅斯特河仅仅只有三百多立方米每秒的流量。换句话说,多瑙河的战略价值比这条河高的多。所以大副官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条小河,转而进攻多瑙河,保持多瑙河的控制权。

“啰萨准备好之后就会来进攻的,我们已经与他们对轰了多日,如果不能重新拿回多瑙河的控制权,那么我们北边将会陷入无险可守的境地。啰萨的哥萨克骑兵不是什么玩笑,一马平川的地形最实用的便是高机动性骑兵了。”大副官指出,与啰萨帝国相比,阿里军唯一有加成的优势就是守险。如果没有河流,没有城市,那么他们就是一个两个的靶子。

大副官率领三千将士离开了阿克曼,只设置一百敢死队断后。

“阻击啰萨,需敢死队。百人只消阻敌三日。敢死队者,每人三百金,妻子父母与我同,我皆养之。”大副官言如此,底层士兵踊跃报名,争相参加。毕竟来这里本就是捞钱,等大副官走了三日,就可以逃跑或投降了。

三日绝不好受,但过了三日便是新生。

伊凡知道,自己的部队士兵补给基本为零,只有少量的存储。而多布罗加北边是啰萨帝国的兵锋所指的重点,攻击这里其实就是饮鸩止渴。

打下来了要面对啰萨,没打下来会被夹击。

但是他没有办法,必须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大不了补给完之后放弃这里,让给阿里或者啰萨帝国。

几千张嘴要吃饭,几千把枪要子弹。如果没有任何根据地,不用想,伊凡迟早要凉了。

所以伊凡必须拿下多瑙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