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第349章 格局小了

京营。

近日来,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情绪像坐过山车。

起初,锦衣卫押送他们来京营,他们如坐针毡,惶恐不安,以为会被长期囚禁。

然而,事情与他们所想背道而驰,锦衣卫仅是押送他们来京营,非但没有限制他们自由,还以将军待遇款待。

初始,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撰写辽东弊端和战略之余,偶尔关注京营兵勇操练。

不时和李邦华,李春烨,梅之焕详谈,讨论练兵事宜。

随着渐渐熟悉京营环境,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京营开始有深入了解,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渐渐发现神机营,五军营新军和他们以往接触的军队截然不同。

京营内,打破以往训练方式,步骑,枪炮兵,通常连续训练五日,即开始进行个人考核和各小队的考核,每半月,全军进行大比武,选拔优秀将官。

关键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惊讶发现,京营内的新军闲暇之余会读书识字。

为提高兵勇识字率,京营设置高额赏赐,将兵勇识字率当做考核对象,故而所有新军解读地图拈手即来。

大比武时,各小队常出现匪夷所思,却行之有效的战术。

相处时间越多,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对京营新军评价越高。

若经过战场洗礼,大浪淘沙留下战斗经验丰富的百战老兵,京营新军必将成为战必胜,攻必克的劲旅。

顿时,袁崇焕,祖大寿等微微汗颜。然而,当听到西北传回捷报,大明日报刊登捷报内容,他们神色越发凝重。

为此,专门收集半年来的报纸,详细阅读报纸内容,分析朝廷的政策,皇帝态度,渐渐的察觉半年来朝廷无声无息中做了不少事儿。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商业,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尤其读到近期的捷报,他们越发汗颜,越发清楚皇帝为何雷霆震怒。

各处战场陆续都有捷报,西南平叛亦加快步伐,唯独辽东战绩乏善可陈。

当读到江南官吏诉苦,得知刘鸿训率领三司官吏,在江南官场杀的人头滚滚时,他们莫名感受到脖颈冷风嗖嗖。

通过报纸内容得知皇帝志向宏大,不单单平息辽东,西南叛乱,其志向乃星辰大海。

为此,皇帝甚至许诺将来允许藩王将领在外建国,朝廷水师为其护航。

皇帝这么说,亦这么做,开始组建开荒团,积极向海外扩张,深耕台湾,海南。

当他们在京营内收集到世界地图,认识到世界之大,各国位置的存在,成功开眼看世界。

故而,明白个道理,辽东战事越无好转迹象,皇帝越厌恶辽东诸将,越会拖延皇帝海外扩疆的步伐。

顷刻,众人都觉得自己格局小了,小了。

本来,他们对写辽东弊端和战略产生几分抗拒心,获悉皇帝的构想和战略,陆续变得动力十足。

相较海外世界,他们目光局限于小小辽东,简直太短浅,太无知。

若朝廷平息奢安之乱,辽东灭掉建奴,西南,辽东恢复安静。

朝廷训练的精兵非但不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诸将更不会没有用武之地。

各路大军齐齐开始向外征讨,这才是他们真正建功立业的机会。

皇帝又不吝赏赐,总兵,侯爷,绝非他们仕途的顶端,而是仕途的开端。

一鼓作气写完辽东弊端和战略,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陈继盛匆匆进宫。

此时,朱由校情绪高涨,非常的兴奋。

无它,宋应星,方以智,徐正明,经过数月努力,成功制作出望远镜。

不单单是望远镜,他们经过反复摸索,试验,探索出一条烧制玻璃,手搓望远镜的道路。

朱由校把玩着依然略显粗糙的望远镜,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上,华夏出现望远镜,约是推迟到数十年后,孙元球经过水晶制作出来。

现今,宋应星,方以智,徐正明让望远镜提前问世,此物军事用途非常广泛。

朱由校亲自接见宋应星,方以智,徐正明,不光设宴款待,更分别奖励三人五千两纹银,将他们提拔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

为此,朱由校更决定把宋应星,方以智,徐正明树立为榜样,安排大明日报广泛宣传,改变学子眼里科举取士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争取鼓励更多人投身发明创造,在大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兴致勃勃时,刘若愚来报:“陛下,袁都督,袁巡抚,祖总兵,毛总兵,张大人,陈大人进宫求见。”

朱由校对望远镜爱不释手,唇角含笑说:“宣孙阁老,枢密院各总督,兵部尚书,总参官吏进宫。”

刘若愚领命,少顷领着袁可立,袁崇焕走进乾清宫,袁可立欲向朱由校行礼,朱由校亲自牵着对方坐在旁边,袁崇焕,祖大寿,毛文龙,张存仁,陈继盛见状,恭恭敬敬行礼:“罪臣参见陛下,罪臣等写完辽东弊端和战略,望陛下过目。”

见状,刘若愚迅速收起众人的奏折,快速转交给朱由校,朱由校详细阅读,每阅读完一份,便将奏折放在龙案。

不多时,杨肇基,孙承宗,朱童蒙,李邦华,梅之焕,杨嗣昌,陈奇瑜等进宫,朱由校将奏折交给百官让他们分析诸将奏折内容的优劣及可行性。

在他看来袁崇焕等奏折,彻底揭开了辽东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错态度良好。

不过,提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困难,真正实施时,将遇到各种利益纠缠,人情世故,除非像刘鸿训,徐大化杀伐果断,不然,还是存在弊端。

所以,依然需要集思广益,给出最优解。

少顷,杨嗣昌合上奏折,出声说:“陛下,臣认为几位大人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尚可,若能成功实施,西有大宁卫,中有辽东军,东有辽东新军,登莱东江新军,将构成三方态势,至少将建奴困在辽东。

三年五载内,新军适应建奴的作战方式,便能开始对建奴发起反攻,收复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