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魂穿三国之何进大将军>第214章 大换血

何苗提出的封赏条件实际上正是整个何派官员们达成一致的诉求,否则就何进这么个后世来人,哪里知道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时至今日,这些官员、将领们的利益早已与何进深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只有何进走得更高更稳,他们所有人才能跟着一起获益。

虽说何进依旧掌握着整个何氏集团的绝对权力,但一定程度上看,很多的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完全按照他最初的预期了。

封公之事一旦落实,那魏公国的建立也将水到渠成,历史上曹操就是以邺城为都地,并了冀州、青州等近十个郡为公国范围。显然何进的公国至少也将会有数郡之广。

有了公国土地,就等于朝廷认可了何进对公国范围内的人事、税收甚至军事的支配权,何进便能在公国内设置百官,及必要的防御兵力。

可官从何来?兵从何来?显然只能从朝廷现有的官员、兵源中挑选,形同挖刘辩的墙角一般。

彼时这些官员将不再是大汉的官,也是魏公国的官,那他们到底该听谁的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于加九锡就更是不得了,虽说其本身只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器物,可玄学中九为数之极,象征着崇高、尊贵与吉祥。

以至于这项“殊荣”在历史上逐渐演变成了权臣建国、篡位的标配。

王莽授九锡而建新朝,曹操授九锡其子曹丕建魏国称帝,曹丕授孙权九锡而后者建吴国,司马昭授九锡其子建晋朝。

两晋往后王朝更替更加频繁,亦有数位权臣授此“殊荣”,其中较为出名的便是杨坚授九锡而建隋,李渊同样先授九锡而后建唐。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殊荣”却仍然有人避之不及,便正是诸葛丞相,其表态曹魏不灭他便不授九锡,但或许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忠义臣节。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没有发生,能供给刘辩参考的也仅只有王莽一人。

所以何苗提出为何进加九锡更像是投石问路,试一试天子与朝臣们的态度,看看谁赞成谁反对。

因为一旦授了九锡就等同于向世人展示了何进的进取之心,若有反对者自然会如袁术般跳出来,若是没有,那接下来要不了多久或许就是更进一步改称魏王了。

当然,虽是“殊荣”,实惠也是不少的,九种器物就是九种象征,除去出门的车马、礼乐等规格有所提升外,其中的斧钺与弓矢还分别象征着能诛有罪之人、能征不义之徒。

也就是说何进日后用兵的合法性与主动性皆会提升许多,而不仅是依赖朝廷的大义了。

封公与加九锡作为何派成员一致认可想要为何进加上的“荣誉光环”,无疑会为何进带来无尽的实惠与便利,但其对何进有多重要,就令此刻的刘辩有多难受。

委屈啊!自古哪有天子受臣子胁迫并索要官爵的?!

此刻的他无比希望有朝臣能站出来反对此事,可放眼望去,大殿内除了何派的官员们一个个喜上眉梢外,其余少数中立派的朝臣也都闭口不言。

竟无一人敢提出异议吗?!刘辩心如死灰。

他不知道的事,朝臣中并非没有忠君之人,而是这招投石问路妙就妙在虽有弄权的嫌疑,却又没有彻底捅破窗户纸,如温水煮蛙般,胜在步步为营。

毕竟说到底,何进也是平定了董卓、刘备、袁术三人大规模叛乱的功臣,结合其官职的确已不能再加封的实际情况,即便有少数非何派的官员有心反对,也没有足以服众的理由来支撑。

于是乎,即使刘辩心中再是不愿意,可面对朝堂上这一面倒的局面,也只能说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封丞相何进为魏国公、加授九锡,以魏郡、广平、阳平、赵国、巨鹿、常山六郡之地几乎半个冀州为魏公国,许魏国公、丞相何进自设公国官员,许公国内可拥有一万守备兵力。

至此,何进几乎完全实现了朝会前与心腹们商议出的对于自己的封赏方案,于是顺手便将早已准备好的公国官员任命呈上。

其中居首的便是拜黄忠为公国国尉,掌全国之兵,以曹操为公国国相,处理国中政事。

原本何进也考虑过以荀彧为国相,可想到历史上其摇摆不定的立场,便觉得还是用曹操更好,起码这个时空下的曹操对于自己的忠诚度还是不错的。

但其实这般任命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介于大汉目前较为稳定的情况,何进根本犯不上专门组建一支万人精兵放在公国之内,也不可能将心腹大将黄忠放在冀州守着那六郡。

甚至他也没有精力去真正经营自己的公国,或者说他有更加高远的目标,不愿被局限于束缚在公国之内。

所以曹操的公国相同样是摆设,且其即将为冀州牧,治理冀州之时不也是顺便治理了何进的公国?

所以这般任命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转公为私,为这批朝廷的官员赋予多一层身份,这样或许在将来社稷颠覆之际,对于这些人的名声也是一种保护,毕竟他们本来就是魏国公何进的官。

正因如此,何进几乎是将自己的丞相府亲信都任命了个遍,朝中何派的核心成员也皆在其中。

有趣的是,这些受到公国任命的官员无不喜笑颜开,因为这样的任命等于是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皆是魏国公的心腹嫡系。

而由于公国名额有限,没被任命到的何派官员则多少有些失落,同时心中更是期待何进能更进一步,这样便可以有更多的官职腾出,做到雨露均沾了。

见朝中多数臣子皆是以成为魏公国的官员而喜悦与自豪,刘辩心里别提有多悲愤,甚至还有些畏惧,他已能明显感觉到朝臣们心不在汉而向魏,若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那这大汉江山…

这独属于何派官员的“狂欢”让刘辩觉得自己坐在这龙案之后是无比的讽刺,仿佛是公开处刑般让他尴尬的无地自容。

可即便如此,他却还无法离开,因为除去公国的官员任命需要他过目“认可”外,还有无数有功将士等待着他这天子封赏。

刘辩翻开勋簿,胸中无比气闷,他从没想过有一天封赏大汉的将士会令自己这般痛苦。

万般无奈之下,朱笔一挥,算是认可了勋簿之上何进对于有功将士封赏及官员调动的建议,再交由殿内宦官大声宣读:

拜何苗为大司马,名义上依旧是掌管天下兵马,却又比大将军更显尊贵,位同上三公。

拜蔡邕为司徒,掌管民政与教化,以陈群为长史掌顾问,辛毗为掾属统吏员。

拜杨彪为司空,协助何进管理政事、工程,并负责监察百官,以程昱为长史,荀攸为掾属。

原司空刘弘则改任太常,虽不是三公却仍为九卿之首,但却只掌管宗庙、礼仪。

又以荀彧为大司农,掌管钱谷收支。

以赵融接替杨彪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升任九卿,无疑是对他当初率部投靠何进的最大回报。

而西园军本就是灵帝为了制约何进所设,如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便一并并入北军编制。

另外,何进的长子何咸则由原九卿之一太仆的属官直接提为九卿中的光禄勋,负责宫殿警卫。

借着这次大胜之势,何进对三公九卿及以上的官员作出了这般调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让陈群、荀攸等“轻壮”派官员得以崭露头角,虽暂时只是三公属官,但从配置上看,他们才是何进的心腹嫡系,且才是真正负责落实与执行三公权力之人。

还有就是通过这次的调整,负责宫门守卫的卫尉与宫殿守卫的光禄勋全都被换成了何进的人,再结合其对南、北两军的实际掌控,天子刘辩如今已是彻底沦为笼中之鸟。

而这才仅仅只是若干官员封赏的头一部分,接下来,才是何进爱将们的职位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