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别闹我只想发财>第311章 番薯成熟

两仪殿内。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的主要大臣,全都集中在一起。

李世民召集群臣,便是商议王剪关于东突厥那块地盘的安置问题。

王德举着王剪写的奏疏,和参会的大臣念了一遍。

接下来就是大臣们一条条讨论定夺。

因为牵涉太大,需要商定的东西太多,这场会议一直讨论了三天,才最终完成。

“哎,真累。”

“拿着这丁点俸禄,干着一大群人的活,这逼官当的真没意思。”

“看来还要继续搞些能干的人进朝廷帮忙,这么忙下去,迟早短命。”

离开两仪殿的时候,王剪在心底骂骂咧咧。

这次商议,说是群策群力,可很多有争议的地方,还是要他想出折中的办法。

特别是激励大唐百姓迁移过去的政策,明明是户部的问题,最后变成了他的活。

回到县侯府,王天五跟他说了一个好消息。

“侯爷,第一季番薯已经成熟了!”

“我随机挖了几颗番薯,亩产估算有三千多斤!”

栽种了将近四个月,第一季番薯终于可以收获,王剪郁闷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明日上朝,我就向陛下说这个事,等下朝后百官一起去挖番薯。”

“你带屯田司的弟兄提前做好准备,挖番薯的工具、秤都要准备好,而且数量要多准备一些。”

“还有,备齐笔墨纸砚和桌椅,到时候陛下可能会题字。”

王剪生怕王天五准备的不够充分,于是小声叮嘱他。

番薯在大唐虽然不是第一次收成,但在李世民和百官眼中,却是第一次。

这可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马虎不得。

“侯爷放心,我现在把要准备的东西先整理出来,明日赶早就去安排。”王天五脸色严肃地点了点头,随后转身往偏院走去。

王天五真的很适合混迹朝堂,脑子灵活懂得变通,而且和上下属的关系处的很好。

王剪打算把他扶持起来,以后执掌屯田司。

晚宴过后,王剪和薛仁贵几人,聚在花园的亭子下煮茶聊天。

“兵部找你们连开几天会议,都在聊啥?”王剪好奇问道。

这几天,除了李世民召集重臣商议,六部的人自己也召开会议。

薛仁贵朝王剪解释说道。

“二哥,这次兵部召开会议,主要商议战后调防问题。”

“吐蕃、回纥、靺鞨诸部、契丹和高句丽等国家,虽然派遣使者向大唐臣服,可据兵部探子传回的消息,他们都在边境屯了重兵。”

“因此兵部决定在河北道、江南道和陇右道增兵,监视这几个国家的动态。”

这些对手,要么骁勇善战全民皆兵,要么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和大唐过两招。

“你们几人怎么安排?也随军过去驻守么?”王剪有些担心道。

二蛋和薛仁贵,现在都是中郎将,正四品的军中实权人物。

许虎是正五品左郎将,席君买是果毅都尉,也有统兵之权。

就连马大勇和马成才两个校尉,都是基层军官的扛把子。

“我们不用去守边关,不过要去各州道上任。”薛仁贵摇着头说道。

接下来,王剪把他们几人的去处,都了解了一遍。

二蛋被调去泸州,协助师傅程咬金掌军。

许虎被调去襄阳,在师傅尉迟恭手下做事。

席君买调去并州,协老师李绩掌管府兵。

马大勇运气好一些,竟然回绛州老家任职,而马成才则主动请缨,去玉门关驻守。

“成才,你怎么想去玉门关那等不毛之地驻守?”王剪疑惑问道。

东突厥被灭,玉门关也捞不到战功,而且又荒芜,去那里岂不是找罪受。

“嘿嘿,我知道怎么回事。”马大勇瞄了马成才一眼,大声说道“马成才一直在写他的传记,这次去玉门关,是想感受那种杀伐寂寥的气息,增加他的创作灵感。”

好家伙,所有人都吃惊地看着马成才,没想到这厮不声不响,竟然在憋大招。

“成才,拿给我看看,我给你点评点评。”二蛋朝马成才挤眉弄眼说道。

“对,拿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给点意见。”

薛仁贵和马大勇几人连忙起哄。

王剪看了马成才一眼,发现他脸色羞红,头也埋的比较低,于是阻止他们开玩笑。

“行了,都别闹,等成才出书的时候,大家不就知道了。”

有了王剪的出声制止,大家这才没有继续往下闹。

“你们什么时候出发?”王剪脸上带着几分不舍问道。

“5天后。”

他们异口同声回道。

想到这帮朝夕相处的小子,都准备奔赴天南地北去赴任,王剪感慨说道。

“这几天大家没啥事早点回来,多聚一会。”

“下一次见面,恐怕就是年终述职的时候了。”

哎,一个个都长大了,总要出去闯荡一番。

一直把他们留在身边,反而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闹了一阵,王剪脸色认真地说道。

“你们现在也是一方将军,写一封家书回马家庄吧,把这个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们说一下。”

“好。”

薛仁贵和马大勇等人点了点头。

如今功名在身,也该把这个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说一下。

...

翌日朝会。

一众大佬正常汇报完工作后,王剪出班启奏道。

“陛下,第一季番薯已成熟,还请陛下和百官移步北苑,见证神物的出土!”

“太好了!等了这么久,番薯这等神物,终于成熟了!”李世民开心地站了起来。

从朝堂准备对东突厥动兵,到战斗结束,李世民和几个一众大臣都处于紧绷的状态。

他们甚至都快忘记高产番薯这件事。

“诸位爱卿,随朕前去北苑,我们一起见证高产番薯收成!”

李世民说完后,迈着大步率先走出太极殿。

一众大臣也按照品阶的高低,默契地排成长长的队形。

北苑番薯种植地,屯田司的所有成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王少詹事,番薯一共种植了多少亩?”魏征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番薯地,惊讶地说道。

听到魏征提的这个问题,李世民和一众大臣都好奇地看向王剪。

“当前种植了15亩,等把这15亩地的番薯苗割下来后,又可以种数百亩番薯地。”王剪大声回答,确保周边的百官都能听清。

从马家庄带来的番薯种植2亩地,培育出苗芽后移植到番薯地,一共栽种15亩地。

“太好了~”

“按照如此速度,要不了多久全大唐的百姓都能种上番薯了!”

一众大臣议论纷纷,不管真心还是假意,他们的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爱卿,我们开始收成吧。”李世民挽起手袖,迫不及待地往地下走去。

在王剪的指点下,李世民很快挖出第一株番薯。

“天呐,这一株番薯竟然结了9条番薯!”

“而且每个番薯的个头还不小,这一株估摸有10斤重!”

“陛下威武!”

围观的文武大臣疯了一样,疯狂称赞李世民,直把他夸成仙人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