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梦到红楼作帝王>第176章 回城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宝玉最终选择了审时度势,以保全实力为上,决定放弃此次追击。

当宝玉向投降的三万名步兵庄严承诺,只要放下武器,愿意归顺,便不杀一兵一卒,并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时,原本沉寂压抑的队伍中瞬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他们脸上原先的惶恐与不安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所取代,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在这诺言的庇护下,原本战败的士兵们仿佛重获新生,步伐虽仍旧被看押,却多了几分轻快与活力。他们彼此间交头接耳,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甚至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那笑容比任何一场胜利后的欢庆都更加灿烂。

在进城的过程中,尽管他们仍被宝玉麾下的士兵看守着,但这更像是引领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引路人。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未来的生活,憧憬着和平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宝玉宽仁政策的感激之情。看着这些“降军”脸上的笑容,甚至有人打趣道:“这哪里像是打了败仗的俘虏,倒像是刚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勇士呢!”

在夕阳的余晖中,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沿着蜿蜒的道路向城池缓缓推进,其规模之大,气势之盛,仿佛是一支即将攻城略地的雄师。然而,这支队伍却并非来犯之敌,而是北静王爷麾下的三万名步兵,他们已经缴械投降,此刻正被宝玉的军队押着,准备进城。

当这支长长的队伍接近城墙时,城头上的守军们一时间惊恐万分,只见黑压压的人潮如同海浪般涌来,顿时方寸大乱,纷纷把掷弹筒和大炮都瞄准了目标,准备迎头痛击。然而,守城士兵们只听到有人喊着叫打开城门,却没人用武器进攻。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些敌军都没拿武器。至于拿武器的自己人,他们根本没发现,因为人数太少了。

守城将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厉声喝道:“所有人都不准接近城门,否则格杀勿论。”

段石头将军听到这话,立刻急了,马上催马来到城下喊道:“你是要造反吗?我们打了胜仗,生擒三万名北静王爷的叛军,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城。”

当城墙上守军的视线落在那支浩荡进城的降军队伍上时,他们不禁瞪大了眼睛,满心困惑。原本应当低沉沮丧、神情惶恐的战败士兵,此刻却个个面带笑容,兴高采烈地被宝玉的军队押解着前行。这种与常规迥异的场景让他们一时之间难以置信。

“诈降?”一名年轻的小兵惊疑不定地低声自语,紧张地握紧了手中的弓箭,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怎么可能?战败的人哪有这般高兴的模样?”

周围的其他士兵们也纷纷议论起来,他们的目光在降军和宝玉部下的士兵间来回扫视,内心的疑惑与警惕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城墙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负责守城的将军亦是满脸狐疑,他深吸一口气,命令道:“严阵以待,不得轻举妄动!派人去探明情况,确定是否确为真降!”于是,城门依旧紧闭,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确认。尽管降军们的欢愉之情显得如此真实,但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丝可能的风险都必须谨慎对待。

在城楼上,守城将领面色凝重地望着那支看似欢天喜地的降军队伍,心中的疑虑犹如巨石般压在心头。他深知此刻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城安危不保,于是决定寻求智囊卫子兰的决断。

“卫统领,这阵势我等实难判断,降军为何如此兴高采烈?恐其中有诈。”守城将领边说边向身边的卫子兰躬身请教,言语中满是恳切与焦急。

卫子兰略一沉吟,心中已有计较。他挥了挥手,示意将领稍安勿躁,而后果断道:“你让太子宝玉与将军马飞,让他们亲自前来城楼答话。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必须亲耳听到他们的话,才敢下结论。”

守城将领闻听此言,立即依令而行,立刻让太子宝玉或者马飞将军前来答话。不多时,太子宝玉与将军马飞便策马来到城下,昂首挺胸地面对卫子兰及众将,他们坦然自信,此刻,全城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对话上,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

卫子兰举手示意安静,高声向城下喊道:“马飞将军,请问他们此举是真心归降吗?为何士兵们竟如此兴高采烈,这与常理不合,我等不得不谨慎对待。”

城下的马飞将军闻听此言,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朗声道:“卫大人请放心,他们确实真心投降。之所以士兵们面带笑容,乃是因为太子殿下亲口承诺,只要放下武器,便不杀一兵一卒。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宽恕,让我们的士兵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因此才有了这样的表现。”

卫子兰听罢,略作思索,随后回道:“马将军所言,我已明了。但为保全城中百姓与将士之安危,还需宝玉公子亲自确认此事。一旦得到证实,我等一定开城门迎接众位。”

马飞将军点头应允,太子宝玉面向城头大声重申了对降军的承诺,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犹如一道破云而出的阳光,照亮了这场战争最后的阴霾。随着宝玉的誓言回荡在战场之上,守城将领与卫子兰终于决定开启城门,接纳这支特殊的“胜仗队伍”。

随着降军的大批涌入,城池内的人力、物力资源一时之间显得捉襟见肘。马飞将军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安置这三万多投降的士兵?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寻常的营房和居所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一日,马飞将军召集降兵们集合,他面色坚毅而略带笑意地向他们宣布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各位兄弟,我知你们归顺后无处安身,但为了确保秩序与安全,我们需要临时建造一所战俘营。不过,请放心,这不是对你们的惩罚,而是为了让你们在这过渡时期有一个安稳的栖身之地。”

听到这个消息,降兵们面面相觑,而后竟爆发出一阵阵笑声。他们欣然接受了这个看似奇特的任务,因为相比于流离失所或者生死未卜,能亲手为自己创造一个暂时的“家”,至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于是,在那名降将的指挥下,这些原本是敌人的降兵们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劳作。他们搬运木材、砌砖垒石,甚至有人拿起了画笔,打算将新建的“家园”装点得温馨舒适。那场面既让人感到惊讶,又充满和谐与活力,仿佛一场奇妙的军民共建活动,让所有人都体验到了久违的团结与安宁。

在工地上,一名守军小兵看着降兵们干得热火朝天,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同情。他走到一个正在挥汗如雨的降兵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问道:“兄弟,你们知道自己这么卖力建的是什么吗?这战俘营建好之后,可是用来关押你们的地方。”

那名降兵停下手中的活计,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听到这话后反而笑出了声,周围其他的降兵也跟着哄笑起来。降兵们回应道:“小哥,你可真是个实在人!不过,这次你猜错了。将军说了,这些地方是临时给我们这批降兵住的,既是安身之处,也是我们赎罪与自我改造的新起点。所以啊,别担心,我们这帮兄弟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这是为了大家好。”

周围的降兵们纷纷点头附和,气氛轻松而和谐,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着这个特殊的“新家”建设任务,仿佛这不仅仅是在搭建物理空间,更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未来的希望。

在马飞将军的精心安排下,降兵们迅速且有序地完成了监狱和牢房的建设。当崭新的设施矗立在阳光之下时,降兵们非但没有怨言,反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适应了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每天到了饭点,这些曾经的敌军、如今的降兵们会整齐划一地走出“家门”,他们步履坚定而有纪律性,仿佛是进行日常操练一般。尽管没有人来给他们送饭,但他们却自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指定的食堂领取食物。

食堂内,大家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领取到饭菜后,彼此之间还会互相礼让,偶尔还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与交谈声。用餐完毕后,他们又自动返回自己亲手建造的“牢房”中,没有任何人监督或催促,这份自律与配合让原本冷硬的牢房也似乎多了一份温馨与和谐。

每当旁观者看到这一幕,都会由衷感慨:这些降兵不仅把困境变成了机遇,更在逆境中展现出了军人应有的纪律性和自我约束力,令人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