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论道

吴王地十五年冬末,二月!

“钱通,你们大王村就派你们两个歪瓜裂枣过来啊。”

说话的是仇白,来自巴郡小王村。

和蜀郡大王村不仅仅相隔不远,还因为争夺土地和水源,时常干架。

“仇白,你这种偷嫂的懒汉都能来。我们堂堂正正的,有什么不能来!”钱通也是虎背熊腰。

“好胆,拿命来!”说急眼的仇白就准备拔刀和钱通对砍。

这时候,一队披准飞鱼黄袍披风的士兵骑马飞奔而来。

“干什么,还有半月,黄金台大会就要召开了,你们还不赶路。延误了时辰,参加不了大会,就不怕大王怪罪!”

“锦衣卫大人,是这厮故意找事!”仇白哪怕再气急败坏,也急忙认怂。

没办法人家那装备,身披软甲,这是一种关键部位用铜皮铁片保护要害,其他部分都是坚硬却相对柔韧的兽皮连接。

就这装备,没有两年收入,还是百亩土地以上,根本弄不出来。

虽然防护不如最近流行的板甲和更昂贵的锁子甲。

但他轻便啊。是轻甲步兵和轻甲骑兵最好的防护装备。

再看看他背上背着的弓箭和马鞍上面挂着的左右两个箭芦皮套。里面60只箭,乖乖躺在里面。

更不提精钢打造的腰刀。

一个锦衣卫骑兵的造价,普通人想都不敢想。

自然,为了能保住这装备,也是万里挑一的挑选四百万吴国百姓里面最强武力的士兵担任。

据说他们还不是最强的,虎卫营和龙骧营据说更强。

就这装备威慑力。

两个村代表急忙赔罪赶路。

作为最近十多年,时常担任“大王”使者的锦衣卫。

他们是真的得罪不起啊。

最要命的是,不同于专心护卫和作战的虎卫营和龙骧营。

锦衣卫还有执法权。又代表国君,先斩后奏的特权。

哪位锦衣卫士兵“调解”后。

有呼啸而过。他们往往以五人为单位,在一起行动。

他们为啥很忙。

就在于大王年初突然下诏,召集全国各村“村老”或其他代表。

来寿春新搭建的“黄金台”开会。

估计很多心思灵动的猜到了。

大王这是又要把监督百官的“元老院”搞出来啊。

你还真别说。

回到寿春的吴王地,还真的有这种心思。

感觉此时,整个吴国都已经“走上正轨”的吴王地,再次考虑起,自己的“身后事”。

他可不想成为下一个秦始皇,自己一死,努力一辈子的帝国,轰然倒塌。

在一次次摸索中

他也逐渐找到了一整套,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套路。

政务上面,原来决定举国大事的:朝会制度。

基本上被他用“御前会议”“内阁会议”“军机会议”取代。

原来那种什么官员都可以参加的朝会,其实很容易泄密国家机密。

并不太科学,而且容易陷入高层内斗扯皮的窘迫。

所以现在留下的“朝会”制度,只有登基大典,祭天祭祖等大事,才会召开。就连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大朝会,都被他取消了。

如果是军事为主的,那就召集,相当于后世“军委会”的太尉府高官,以及改成“三军都督府”的原五军都督府高官参加。

一般而言,太尉,比太尉低一级,但掌握实际兵权的三军都督,还有名义上军方第一人:大将军。

再加上相国,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几个关键职务,就可以了。

为此,他专门在“勤政殿”旁边,搭建了一个新的衙门:“军机处”。这很明显吸取了后世明清时期的特点。

军机处平时解散,只有遇到外敌或者内部需要大规模调整,才会在国君命令下召开。

也就是说只要不召开军机会议,军权还是会重新掌握在太尉府,三军都督府和大将军府手上。

自然,由于当年公孙雄监守自盗带着军队投奔吴王夫差。

此时的大将军府,更多的干着“虚位”大将军的活。

比如举行授衔仪式,这个就是大将军的活。

但实际兵权在三军都督府和太尉府手上。

坏处是实权没了,好处是,地位和太师,太保,太傅等“上三公”地位齐平。朝会也好,内阁会议也好,只要想去,都可以去。

军权,吴王地有意思的把太尉府当成“军方大总管”。但是最精锐的中央军,却掌握在三军都督府手上。

你不要以为三军都督府只有六万精锐禁军的控制权。

他还有只被兵部限制的全国各郡选调精锐的权柄。

随时可以抽调全国各郡的精锐补充到中央军里面。

确保权柄统一。防止被其他部门人为削弱。

只比太尉府低一级,和兵部尚书同级的三军都督府的存在。

让他安全系数直线上升。

再加上适当加强被严重削弱后的“大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