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古代言情>好友【完结】>第126章 鸣鸾2

  如果……请下一场雪吧。

  崔琬和妙娘打赌,要妙娘和高平郡王独处三夜。

  妙娘和高平郡王独处了三夜。

  入夜后,高平郡王请婢女退出房间,对婢女说不必守夜。有好事的婢女和小童悄悄守在屋檐下,在屋外偷窥和偷听,郡王要怎么和一个乐伎相处——男女独处,郡王难道真能坐怀不乱吗?

  没想到第一夜郡王真的没给人留下口实。

  郡王和妙娘弹了一夜琵琶,一直弹到雄鸡初鸣、东方泛白。

  不弹琵琶时,郡王和妙娘会交谈。屋中在发生什么,众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婢女刚刚退出屋中,乐声尚未响起时,妙娘看见了高平郡王的曲项琵琶。郡王的曲项琵琶的面板以玳瑁为底,其上用螺钿拼嵌出了一位反弹琵琶的宫人。螺钿在烛火下泛出幽幽青光。

  妙娘问郡王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青象琵琶,郡王说:“是。”

  郡王问妙娘:“娘子的琵琶可有名字?”

  妙娘说:“没有。我天天弹琵琶,换过很多把琵琶。我不给琵琶起名字,起了名字,就会觉得这个琵琶不一样,我会怕弹坏了它。”她问:“我听说郡王悬赏过两把琵琶,一把叫宝象、一把叫鸣鸾?”

  在门外偷听的一个婢女记得,郡王南下后悬赏过三样东西:宝象、鸣鸾两把琵琶,和一把鎏金剑。

  郡王说:“我曾用过这两把琵琶,南下时失落了。一直没找到。”

  “没想到宝象琵琶曾经是郡王的琵琶。宝象的名字我曾听过,这是一把名琵琶。不过,我没听过鸣鸾琵琶,不知道鸣鸾因何得名,因为声音清脆如鸾鸟吗?”

  “琵琶的面板上嵌有一只对镜的鸾鸟。”

  妙娘奇道:“鸾鸟为什么要照镜子?”

  郡王说:“青鸾舞镜,对影悲鸣,这故事来自《异苑》,是一个和失伴有关的故事。”

  一个在屋外偷听的小童听过这故事,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他压低了声音对身边的人悄悄讲:“我知道这故事:书上说罽宾国王买到了一只鸾鸟。王听说鸾鸟的叫声十分清脆,希望鸾鸟能叫一声让自己听听,没想到鸾鸟三年来一次都不给他面子,不肯叫一声。夫人对王说:‘我听说鸾鸟见了同类就会鸣叫,王不如在鸾鸟面前悬一面镜子,鸾鸟看见镜里的影子,以为见到同类,就会叫了。’王听了夫人的话,命人在鸾鸟前放了镜子。孤独的鸾鸟见到镜子里的影子,以为见到了同类,开口悲鸣,影子不对它鸣叫——鸾鸟对着影子终宵奋舞,不断鸣叫,希望得到同类的回应,最终力尽气绝而死。”

  屋中的妙娘说:“既是悲鸣,想必是只悲伤的鸾鸟。郡王,这琵琶上为什么要嵌这么一只悲伤的鸟呢。”

  郡王说:“我一开始也不懂。这是一位滞留在日本国的琵琶师制作的琵琶,我最初只觉得她一定很寂寞,所以要做这样一把琵琶。后来我失去了朋友,大概懂得了那位琵琶师的心境……她做了这把琵琶,每弹一声琵琶,就像一只被困的孤鸾悲鸣了一声。她没有朋友、回不去中原,她得不到回应。”

  “郡王的朋友叫第五岐。”

  隔了片刻,郡王很轻地“嗯”了一声——一个家童将耳朵贴在门缝上,才听见了这一声“嗯”。

  妙娘说:“我为郡王弹一曲《解忧》,为郡王暂时断忧。”

  郡王说:“有劳娘子。”

  妙娘以手拨弦,琵琶声流泻,如水入长江,毫不阻滞。

  妙娘连弹《解忧》《忘忧》两曲。

  郡王抱好琵琶,右手以拨子拨弦,左手揉弦,为妙娘重弹《解忧》。《忘忧》有轮指指法,郡王放下拨子,用手弹奏《忘忧》。

  妙娘弹琵琶,弦音有流水之妙。郡王弹琵琶,弦音之中骨气奇高。

  屋中衣服摩擦,发出窸窣的轻响。郡王和妙娘各自坐在一张榻上,似乎是妙娘整了整衣袖。

  妙娘问:“郡王想听什么曲子?”

  郡王说:“我抄《隆正文英》,抄到了‘烛’卷,抄了许多和烛花有关的诗文。我与娘子不妨各弹与烛相关的曲子。”

  妙娘说:“如果我最终弹出的与烛有关的曲子没有郡王多,郡王可以问我一件事。如果郡王弹出的没我多,郡王也告诉我一件事,如何?”

  “好。”

  “郡王觉得自己会赢。”

  “不会,所以等你问我。”

  妙娘好像抱着琵琶笑了笑。从门缝看进屋里,一切都隔着纱屏,点点烛光灿烂如金,一切都影影绰绰看不清楚。

  妙娘弹奏了八首和烛有关的曲子,郡王还了八首。最终,妙娘弹奏了一曲南朝卫元帝所作的《咏烛》,琵琶轻弹,一声一声,哀婉清绝。

  卫元帝与妻子徐后是一对怨偶,二人成婚之时,天上忽降大雪——红色的车轿覆雪,变成了白色。后来卫元帝当了皇帝,要广纳后宫,发妻徐后咒骂卫元帝好色,再也不肯梳妆。徐后去世后,卫元帝去徐后的宫中悼念徐后,看到妆台上没有红粉、没有首饰,忽然泪下。

  卫元帝感受到了风,恍惚间以为徐后回到了宫中,持烛回身,希望再见徐后一面、再看过去的妻子一眼,没想到只看到了飘动的帘子。

  没有人在。

  的确没有人在。

  ——花中烛,焰焰动帘风。

  不见来人影,

  回光持向空。①

  琵琶一弦一弦诉说追悔。错觉只是错觉,回身持烛时满心欢喜,回身之后,一场空欢喜只剩下了“空”。无尽的空,如风吹起帘幕,空空荡荡。

  屋外的婢女听着琵琶声,捂住了自己的嘴,伸手抹去眼中的泪水。

  时间恰值夜半,水目山上的青山幽严寺敲响了夜钟。“当——”一声长响,钟声在山中回荡。隐房栊內白梅盛放,如同一层夜中的白云,截住了在空中激荡的钟声。

  郡王久久不语。直到钟声的余音完全消失,周围完全安静下来,郡王开口说:“娘子赢了。”

  妙娘整袖,问郡王:“郡王果真曾经入道吗?”

  婢女从门缝中看到屏风后的郡王点了一下头,“嗯。”

  “郡王为何后来不修道了?”

  郡王说:“娘子,这是第二个问题。”

  妙娘说:“我还有一支与烛有关的曲子,我为郡王弹奏。如果郡王愿意告诉我为何不再修道,请您等我弹完就告诉我,如果不愿意,这支曲子就是我的赔礼,请您原谅我的冒昧。”

  妙娘弹奏了南朝的《子夜歌》,且弹且唱: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油燃未有棋。②

  油燃未有棋,即是……悠然未有期。

  曲尽之后,郡王说:“我不想修道了,所以就不修了。纵使高升云台,我亦不能忘却人间。这国是我父祖打下的国,后来流血遍地,我看这国一眼,不敢离去,愿意与国同受灾痛。我不敢修道了。”

  郡王应当是放下了琵琶,衣袂拂过琵琶弦,琵琶发出了声音。他接着说:“我也不想再修道了,我有一位好友,不往生极乐。我怕我修道修到了极乐之地,以后见不到他。”

  “郡王有忧国忧民之心。”

  郡王说:“不,我不是一个好郡王。”

  妙娘没有说话,等着郡王继续把话说下去。

  郡王把话说了下去:“这是旧事了。乾佑九年,我失去了我的好友。最初,我没在幽州找到他,我知道他住在洛阳,我想他或许是回家了,我不想承认他出事了,所以我反复告诉自己他一定是回家了,我不顾所有人的阻拦,逆着人群跑去了洛阳。洛阳被乱军围困了一个月,城破之后,他家举家殉国。我到洛阳时,洛阳城已经被攻破,第五家满门忠烈,男男女女都被乱军斩首,他们的头颅被挂在了城墙上,我看到之后又急又气,直接晕了过去。我舅舅派李瑰将军找我,李瑰将军收了我的剑,像捆犯人一般将我捆到了建业。”

  郡王想起了往事,他说:“从那之后我就谁都不想见了,我只在鸡鸣山的清玄观住着,谁都不肯见。道门只是个借口,其实我那时就无心修道了。我在清玄观里住着,哪里想得到百姓怎么样,我只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惨烈、只觉得命数毫不公允……命数对我的好友太过苛刻了。我心中只有恨。”

  “郡王那时尚未退出道门吧?”

  “没有。”郡王说:“我在清玄观中久住,精神恍惚。又到了冬天,那是明夷二年的年初,我对观中的三清塑像祈愿说:如果我的好友尚在人间,请下一场雪吧。我在后山枯坐了一个月,等不来一场雪。那时我就不信三清了。”

  “郡王因此退出了道门。”

  郡王说:“不,明夷二年十月我才退出道门。年初我没等到雪,可是我等到了一个渤海国术士。我以前不知道权力的好处,那次我知道了——因为我是陛下的外甥、因为我是郡王,我有权力,所以我可以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个术士送我曼陀罗粉,在我服下后,为我表演幻术,我一次次在幻境里重见先帝、重见我的母亲,我的好友、师姐……我只想活在过去、活在幻境里。一旦醒来,我只觉得空荡荡,空荡到我害怕。”

  不见来人影,回光持向空。

  卫元帝因错觉之痛而写下《咏烛》。

  错觉和幻觉是相似的东西,都是虚假的东西,只给人空欢喜。

  “曼陀罗粉对身体不好,可是我是郡王,只要我想要,没人敢拒绝我。十月,长公主回京,来清玄观看我,给了我一耳光,打醒了我。我姨母问我:‘你要躲到什么时候!’我姨母说:‘这天底下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失去了朋友,一场大难把无数人拖到了水底,有多少人连喘个气都没喘就被淹死了,可你活着、还在喘气!你要不是凭借你的郡王的身份,你怎么派人找你的朋友!你养尊处优、你顿顿有饭吃,可你的子民还活在血海里。你要是负不起责任,就不要当这个郡王。’我姨母打了我,我们两个相对而泣……我躲了太久了,那时我意识到,我是躲了太久了。就在那天,我退出了道门。”

  明夷二年十月,高平郡王脱去道籍,销了度牒。高平郡王的哥哥彰之的表字是“汝明”,陛下为还俗的靖之举行加冠礼,为他取字“汝宁”,派他出任郢州刺史。后来的事人人都知道了——

  明夷三年年初,元钧之乱爆发。

  作者有话说:

  ①花中烛。焰焰动帘风。不见来人影。回光持向空。——萧绎《古意咏烛诗》

  ②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子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