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总裁豪门>年代鉴宝左读心右鉴宝掌天下珍玩>第356章 成吉思汗宝藏

成吉思汗不仅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同时还是一位骑射精通,马上斩将无数的猛将。

他专用武器射雕神弓,是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的弓箭之一。

弓箭属于远程兵器,不像赤霄、鱼肠、湛卢、莫邪这些十大名剑,被很多人认可。

关于顶尖弓箭的评选有很多,如:华夏五大神弓、八大神弓、十大神弓等等。

无论是哪个级别的评选,成吉思汗射雕神弓均排在其中,且位列前三。

射雕神弓,采用蒙古游牧民族传统制作工艺制作而成,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首先,选取野生岩羊角,牛背筋、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桦 木等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

这种朦古游牧民族猎弓的制作方法,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民间技艺。

成吉思汗作为朦古帝国时期的超级领袖,他的战弓杀敌无数,死后依旧陪在成吉思汗身旁,为其镇守陵墓。

【成吉思汗·黄金腰刀】,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武器,外形与蒙古弯刀相同。

这柄成吉思汗黄金弯刀,与普通朦古弯刀不同的地方,是其制作工艺更为复杂。

它采用百锻法锻造而成,百锻法是指将刀胚不断折叠锻造,【百】是一个形容词,是指将刀胚反复折叠煅烧,超过一百次,而不是刚好锻造100次。

经过反复锻造的弯刀,韧性更高,更加锋利,且不容易折断,这在冷兵器时代,是一项巨大的优势。

武器经过反复折叠锻造后,刀身上出现许多弯弯曲曲,如同波浪一样的锻造纹理,给没有太多修饰的弯刀增添一分自然美感。

这柄黄金弯刀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刀刃处,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缺口,与博物馆中常见的古代神兵完全不同。

正因为刀身上大小不一的缺口,赋予这柄弯刀一股强大的威慑力。

伴随着刀身上波浪一般的锻造纹理,通体散发出一股摄人心魄的寒光,仿佛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随时择人而噬。

好在,它有一个金灿灿的黄金刀鞘。

刀鞘采用柔润的小羊皮制作而成,外部用黄金丝线编织出颇具朦古风格的图腾纹饰,并镶嵌拇指大小的红宝石、绿松石、南红等宝石。

刀鞘流光溢彩,珠光宝气,遮挡住这柄弯刀的滔天杀气。

【成吉思汗·锁链钉锤】,这同样是朦古游牧民族的一种制式武器,它的外形有些像流星锤。

朦古骑兵最大的优势是冲阵和远程骑射,当和敌军近身作战时,采用朦古弯刀对敌。

这种作战方式,对内效果显着,但是对将全身用金属铠甲包裹起来,还佩戴盾牌的欧洲军团就有些吃亏了。

对付这些铁疙瘩,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重器隔着铠甲砸破他们的头颅,击碎他们的盾牌,属于暴力美学。

这件钉锤采用合金材质打造而成,因为合金中含有微量红铜,钉锤带有一丝赤红色,仿佛被鲜血染红的模样,杀气更胜。

这柄锁链钉锤,是一件实打实的硬武器,非常考验使用者的基本功和力气。

它在成吉思汗征战外族时,立下赫赫战功,锁链钉锤手柄、锤头等位置,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剑痕,有些位置分布数条狭长的缺口。

从这些伤口处,可以看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合金材质的兵器都被砍出痕迹,若是砍到人身上,大概率要凉凉。

在一次激战中,成吉思汗的锁链钉锤被对方将领使用重武器打击得严重变形,成为一件收藏品。

成吉思汗死后,这柄受损的武器被工匠修复,并在伤口处镶嵌黄金、宝石,作为陪葬品继续守护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代天骄,哪怕死后也和其他帝王不一样。”

“他最看重的并不是那些极品古玩,而是陪他征战一生的武器,敌将首级,帝国版图,才是这位天骄最重视的东西。”

“67岁高龄,还惦记着征讨西夏,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

看着眼前3件布满历史痕迹的武器,顾辞远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历史上,对于成吉思汗的争论很多,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成吉思汗虽然被尊为元代太祖,但其在位期间属于朦古帝国。

而华夏当时属于北宋政权,与蒙古帝国不相干。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灭亡北宋,开创元朝,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早已去世多年,他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元代帝王。

顾辞远并不是研究文史的专家,作为一位华夏人,肯定不会将一位天骄帝王往外推。

不论这些无聊的史学家怎么讲,成吉思汗是朦古帝国帝王也好,元太祖也好,他的功绩无法磨灭。

这样一位威名赫赫的帝王,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

“先委屈你一下,等我的阿房宫二期工程建好,专门给你留一个最大的展厅,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故事。”

顾辞远深吸一口气,快速行动起来,将3件成吉思汗专属武器,以及兵器室内的其他武器分别收好,存入到空间中。

随后,离开兵器室,来到三岔口另一侧的战马墓。

游牧民族,战马就像自己的手足一样重要,有一匹得心应手的战马,可以更大限度发挥主人的战斗力。

成吉思汗一生征战,许多战马都在征战中死亡,他的战马墓,埋葬的并不是战马,而是一具具马鞍。

这些马鞍各不相同,有最普通的皮革马鞍,有带金属护甲的冲阵马具套装。

众多马鞍中央位置,有一具通体黄金打造,上面雕刻各种精美花纹,并镶嵌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绿松石等各种宝石的黄金马鞍。

它并非作战时使用的马鞍,而是凯旋回归,帝王出巡,以及各种特殊活动时候才使用的马鞍。

它的主要作用,是展示成吉思汗的尊贵身份,可以达到一般马具无法达到的效果。

成吉思汗战马虽多,但他对战马要求很苛刻,一生只骑一种马——朦古铁蹄马。

朦古铁提马,起源于朦古克什克腾旗百岔川,是当地的特产骏马。

铁蹄马与汗血宝马这样的高头大马不一样,它矮小粗壮,却耐力十足,以超长耐力闻名,最适合朦古铁骑这种在草原上东征西站的游牧民族。

朦古有名民谚称: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川的铁蹄马。

铁提马蹄子大,漆黑如墨,整个蹄形如同扣碗,内扣紧实。

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在乱石遍布的崎岖山路上也如履平地,即便跑得再快,铁提马都不会磨损它的脚掌。

这间战马墓,和它的名字一模一样,是战马的【衣冠冢】。

除了各种马具,没有任何不相干的物品。

若是一般人,看到一个单独的墓室中没有值钱的陪葬品会很失望。

顾辞远不会,以他现在的财富,几辈子都花不完,已经不需要去收集更多财富。

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拥有特别历史意义的珍贵文物,更符合顾辞远的心里预期。

他并未嫌弃这些马具不值钱,就对其另眼相看,小心翼翼的将其全部收起,等待将来统一放入成吉思汗展馆中。

将所有马具收拾好后,顾辞远退出战马墓,顺着主墓道,一路向前。

前方10米,就是这处陵墓的主墓室。

成吉思汗主墓室很有意思,它并非那种常见的封闭墓室,是一个类似中央大厅的开放式结构。

整个主墓室,是一个圆形结构,外形是一座朦古白色宫帐。

宫帐主体颜色为白色,顶部是蓝白相间的半圆形宫顶。

白色宫帐四周,围绕8根铜鎏金打造而成的盘龙柱,经历上千年时光,这些金灿灿的盘龙柱上落满黑灰,已经失去往日的风采。

白色宫帐最中央,就是成吉思汗的棺椁。

这件棺椁十分特别,它并非市面上常见的石棺、木棺。

将一截直径2米粗的香楠木从中间一分为二,中间位置掏空,用来存放尸体。

将尸身放入中间的空缺处后,使用黄金,将香楠木中间切割位置进行封边处理。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节树干中间掏空,把人放进去,再把树干切口用黄金封边。

它依旧保留着香楠木完整的圆柱形结构,并未切割成常见的棺材形状。

猛的看过去,感觉有些突兀,多看一会就习惯了,甚至还觉得很有设计感。

这件香楠木棺古中,只有3件陪葬品。

【成吉思汗·黄金鞭】

【成吉思汗·黄金腰带】

【金蝉玉叶】

前面两件很好理解,一条马鞭,还有一件象征朦古帝国可汗地位的黄金腰带。

第三件陪葬品,就有些意思了。

这是一只由黄金打造而成的黄金蝉,它与正常蝉大小相仿,外形也采用写实手法。

两只圆滚滚的眼睛,后背收拢的黄金双翼,蚕蛹一样一节一节的尾部。

黄金蝉爬伏在一片极品和田玉打造而成的玉叶之上,玉叶通体洁白,晶莹剔透。

玉叶模仿树叶纹理,雕刻成一片树叶的模样,整体形状,树叶纹理,边缘齿痕,均与日常生活中的树叶一模一样。

金蝉趴伏在和田玉树叶之上,右前肢抬起,身体微微前倾,做攀爬状,仿佛正在向上攀爬。

蝉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它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

母蝉通常会将蝉卵产在树干缝隙,数根部等位置,蝉卵破开外壳,钻入地下的泥土中,开始漫长的成长发育阶段。

这个阶段,属于【若虫期】,不同品种的蝉会在地下生长发育10多年,最长的一种,要在地下生长发育17年之久。

在这个期间,需要经历4到5次蜕壳。

直到蝉生长发育成熟,进行最后一次蜕壳,生长出翅膀,成为成虫,也就是夏天吵吵个不停的蝉。

蝉的最后一次蜕壳,被命名为——金蝉蜕壳。

自汉代以来,人们一直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蝉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下成长,经历十余年的努力,却活不过一个夏天,这种精神让人十分敬佩。

自古以来,蝉有着高洁、顽强的象征。

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在位期间多次攻打北宋,接触到很多汉人生活习俗。

这件金蝉玉叶,应该是与古人含口蝉相同的意思,寄托他转世再生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件【金蝉玉叶】上没有相关记载,这只是顾辞远的一种猜测,具体是不是他想的那样,顾辞远也不敢保证。

这3样陪葬品,就是成吉思汗棺椁中,所有陪葬品。

相比法老王墓室中,琳琅满目,黄金、珠宝堆满整个墓室的盛况,可以说简陋到极点。

可顾辞远却觉得这很正常,根据前面的【兵器室】、【战马墓】,主墓室没有乱七八糟的陪葬品很好理解。

“算了,先不管这些了,去后面看看吧!”

眼下,已经临近晚上10点,没有太多时间让顾辞远思考。

他穿过白色宫帐,来到地下陵墓最内部——【藏宝室】。

藏宝室规模和战马墓差不多,只有不到100平米大小,但藏宝室内的藏品,每一件都是精品。

藏宝室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口直径超过1米的元青花大缸——【元青花成吉思汗凯旋图大缸】。

类似这种

这件元青花大缸和顾辞远在白音提布地下储藏室见到那件一模一样,只不过,这件才是唯一的正品,地下拍卖会那件是仿品。

即便是见过大场面的顾辞远,看到这件大器型元青花瓷器,依旧难掩激动之情,迫不及待的冲了过去。

元青花并非元朝发明,早在大唐时期,就已经有青花瓷器。

只不过,朦古人最喜欢蓝白两色,蒙古铁骑进入中原后,宋五大名窑全部被朦古铁骑占有,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开始生产朦古人最喜爱的青花瓷器。

正因如此,才有元青花这个称呼,而不是唐青花。

顾辞远反复观摩这件极品元青花大缸后,将其收入空间,准备当做元青花展馆的新任镇馆之宝。

随后,他转头看向这件元青花大缸相邻的柜子,这个柜子中,清一色全是宋五大名窑瓷器。

【北宋汝窑花口洗】

【南宋官窑青釉洗】

【北宋 定窑刻花螭龙纹洗】

【宋钧窑紫斑折沿洗】

【北宋哥窑花口洗】

......

外面被炒到天价的宋五大名窑,在这间藏宝室中,只是众多陪葬品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