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双系统通万界古人炸裂>第303章 历史名人录14

天幕在介绍王猛时,定义比肩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万界古人为之震动。

“什么?这王猛如此厉害?”

“都能够与诸葛武侯相比了?这也太牛叉了吧。”

这些都是万界读书人的议论,而历朝各代的皇帝们则是另一番解读了。

至于各朝文臣武将们心思各异,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而冲击最大的自然是三国时期的各方,曹操:“可惜如此人才孤可望而求不得。”

孙权:“如此大才,孤若得何惧曹魏。”

蜀汉诸葛亮:“这王猛文武双全,不曾有过败绩,谋略不输于我,我比之不如也。”

“丞相,何必过谦,天幕可是对丞相大为称赞。”姜维说道。

“哎,伯约可知何为捧杀?天幕言后世大明罗贯中所写三国演义是捧汉抑曹,与吾等不利也。”

然而下一秒天幕中来自后世网友的评论差点没让万界古人炸裂了。

弹幕内容明显分成两大派,争吵不休。

“诸葛亮是千古贤相,谁反驳,我和他急!”

“卧槽!历史上的王猛比肩诸葛亮,你说谁更优秀?”

“得了吧,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王猛贡献在于维护了华夏文明。谁更优秀?”

“切,一看就知道是历史小白,只知道提出三分天下的是诸葛亮,却忘了江东鲁肃,鲁子敬同样提出三分天下的论断。”

“我勒个去,江东鼠辈也敢提?”

“白痴!这与鲁肃又没有关系,吕蒙白衣过江,那时鲁肃早嘎了,死人替后人背锅,子敬表示这锅我不背。”

东吴孙权:“呔!欺人太甚!气煞吾也!”

这后世子孙左一个江东鼠辈右一个江东小儿的调侃,换谁也受不了。

热闹完了,天幕关闭弹幕,这场风波算是过去了。

隔天上午天幕如期而至,又开始下一位历史名人盘点。

万界古人们又开始关注本期主角是哪朝之名人,一些顺带着点名的人会不会在榜单上?谁也不敢猜测了。

天幕:“历史名人中不仅仅是因为其诗词歌赋,懂音律而成为名人,更多的是为官时期为国为民,为民族文化传承作出贡献者。

其自身高风亮节,有文人风骨和气节,如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更有为天下读书人讲明何为读书人的北宋名臣张载!”

天幕暂缓片刻,好让万界古人们有个思考时间。

“这北宋文风鼎盛,果然不是吹的。”

“是也,这范仲淹已知其人,可这张载何许人也?名相?”

“这与天下读书人又有何关联?”

宋朝之前的王朝包括宋太祖赵匡胤在内都一脸懵逼,与读书人有关?不明白那就等天幕揭晓吧。

天幕:“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祖籍大梁凤翔郿县人。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

嘉佑二年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着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弟张戬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辞职归乡,随后创建了横渠书院。

边授徒边着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

宋神宗熙宁十年,张载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在《太和》《拾遗·性理拾遗》《乾称》等篇章论及鬼事以为鬼神之类为“阴阳二气之良能也。”

反对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鬼的存在,对鬼不可见其形和以无形而移变,有形之物提出怀疑。

他的这种气一元论和无神论在历史上具重要地位,还首次提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概念。

认为天地之性源于太虚,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但“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这对宋代人性论有重大影响。

张载还着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出生于长安。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之语。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北宋景佑二年张载父亲张迪在涪州知州任上病逝,时年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北归。

路途之中张载一家侨寓于眉县横渠,后索性在横渠镇安家。少年丧父使张载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纳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打算联合焦寅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范仲淹任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召见了张载。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

其实《中庸》之书是孔子所写,孔子本人都没有参悟大道,又无法解释儒学的真正的含义,留下此书成了后世封建王朝当官的教材。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成为官之道,明哲保身左右官场的烂东西。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嘉佑二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

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于其讲学的主旨集中地体现在横渠四句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宇宙和世界的本源始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心”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

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张载的横渠四句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横渠四句给国人带来希望,指引国人奋勇向前。

然而王安石变法改变了张载的发展之路,王安石推行了新法之后邀请张载加入。

当时张载婉言拒绝了王安石的邀请:“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就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说道。其实张载本身也是变法派,其之所以不支持王安石是因为在张载看来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违背了张载温和变法的初衷。

北宋张载的主要作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与文化贡献

北宋时期,张载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主要作品、主要成就,以及他提出的“横渠四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宋朝及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逐渐被狭义理解,张载的思想亦被视为程朱理学的一部分而受到了误解与批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出了程朱理学受到后世口诛笔伐的根本原因。

一、张载的主要作品与成就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关学创始人,理学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对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均有独到的见解。其代表作品包括《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这些作品不仅是其思想观点的载体,也反映了他深厚的学术素养。

张载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上。他批判地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建立了以气本论为特点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中系统地讨论太虚、气、万物、天地、心性、鬼神等范畴,并建立了以“太虚即气”为核心的气本论哲学这一体系不仅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也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张载在教育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主张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横渠四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横渠四句,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所提出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张载的思想追求,也成为后世许多儒家学者的精神信仰。

首先,为天地立心强调了人与自然、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提出了人的精神追求应超越物质层面,追求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这一思想对于引导后世人们在生活中注重精神修养,关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为生民立命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张载认为,作为社会的个体,人们不仅应该关注个人的得失,更应该关注社会的福祉与进步。这一思想对于激发后世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为往圣继绝学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张载认为,作为后世的学者,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的文化遗产,同时不断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这一思想对于鼓励后世学者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学术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则体现了张载对于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世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三、元明清时期对张载理学的狭隘理解与批判

然而,在宋朝及之后的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逐渐被狭义理解,张载的思想亦被视为程朱理学的一部分而受到了误解与批判。这些时期的学者往往将张载的思想简单归纳为气本论和理一元论,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思想。这种狭隘的理解不仅导致了张载思想的片面化,也影响了后世对理学整体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由于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其思想体系中的某些观点与张载的思想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这使得一些学者在批判程朱理学时,也将矛头指向张载等思想源头之一的人身上,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

实际上,程朱理学受到后世口诛笔伐的根本原因并非其本身的缺陷或错误,而是由于后世学者对其理解过于狭隘、片面所致他们往往只关注程朱理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或主张,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这种片面的理解和批判不仅无助于深入理解程朱理学的真谛和价值,也阻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张载的文化贡献与启示

尽管张载的思想在后世受到了一定的误解与批判,但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的哲学体系为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对中国的教育实践、道德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避免陷入片面、狭隘的理解和批判之中通过对张载等思想家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中华文化的价值魅力和精神实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交流与互鉴之中。

五、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北宋的张载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作品与成就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独到的思想见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思想资源。而他所提出的横渠四句,则成为了儒家学者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社会理想。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与文化的传承变迁,张载的思想在后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与批判。这既反映了文化理解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与文化时,应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避免片面化与绝对化的倾向。

通过对北宋张载的研究与学习,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是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我们在深入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反思与探索如何在社会中践行其思想精髓,为传承华夏文化而努力。

程朱理学分为洛学,关学,朱学,真正受到批判的是宋朝统治者及元明清四个王朝,他们狭隘的将理学圈在一个框架内,为其统治服务,这才是程朱理学被后世谩骂指责,批判的原因所在。

朱熹的思想仅仅适合于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特定环境中,而明清两朝的皇帝却将其当宝,却忘了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汉奸败类,皆因程朱理学思想被狭隘化,固定化。

从明太祖朱元璋搞八股取士,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便注定其江山灭亡,任何天灾很难真正打倒一个王朝,使王朝加速灭亡的正是统治阶级的愚腐及错误思想。

而张载的横渠四句成为后来人们抗击倭寇的动力源泉,前赴后继为为国为民而献身。

这正是张载关学的核心价值观,也其横渠四句意义所在。”

天幕中介绍完张载,又顺便喷了明清两朝,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让明清两朝的统治阶级又羞又恼,却又无可奈何。

而宋朝的皇帝们则直接怂了,因为许多事天幕讲得够明白了,重文抑武的后果不言而喻。

而宋之前的王朝则是重新审视儒家学说,而汉武帝更是无语了,而春秋时期的孔丘傻逼了,这还是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吗?

孔丘:我的剑呢?汝等篡改儒学,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