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第410章 迁民之计

洪武三十年,元月。

自两路军后撤五十里扎营后,对面的番兵,果然没有从阿拉山口反攻的意图。

他们似乎打定了主意,准备依托天险死守。

西域的冬日极其寒冷,温度低的时候能达零下三四十度。

这样的天气下,大军不可能继续作战。

好在之前取得的战果已然不小,此战到目前为止,用朱棣的话说:

“虽遇波折,然尚顺利。”

几人聚在一起商议之后,由朱允熥果断下令——暂返别失八里。

于此同时,朝廷的补给也送了上来。

除了粮草、弹药之外,还送来了大量的煤炭。

一道道火龙烧了起来,给这个冷冽的寒冬添上了一丝暖意。

这样的天气下,以现在的柴油标号,铁甲车恐怕很难开的起来。

但朱棣仍不敢掉以轻心,每日仍派出数支小队巡逻,随时监视对面的动静。

而六忽悠早就带着人,潜去了亦力把里,只是暂时没什么消息传回来。

这虽然不是苏谨在外过的第一个新年,但却是他成婚后的第一次。

每日在军营里与一帮大老粗为伍,他更想念自个儿的妻子。

可惜,老朱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将亦力把里彻底拿下,夺回大明西方的第一道隘口。

而苏谨作为热气球这种核心武器的发明者、使用者,老朱自然不放心假手他人。

尤其是他的那俩儿子。

老朱的旨意很清楚,三月天气回暖后,寻找亦力把里主力决战,务必一战而下。

而老朱在南京,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等。

还征召了大量的劳役,开春之后一旦西征取得进展,立即命这些人西进,随军步进,建城驻防。

同时,还下令北方诸省迁出人口,到西域协助开发,并在这里生活。

尤其是西安、平阳、江西、河南、开封、归德等府。

这些都是地少人多的人口大府。

赶苗置业,犁庭扫穴。

(明朝开封是独立府,不归河南管)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明朝不是第一次。

不说朱棣永乐时期的人口大迁徙,洪武年间老朱就曾命山西迁出大量人口。

元末时期,全国处处动乱,处处打仗。

而山西因其‘两山夹一路’的独特地形,导致无论是兵灾还是天灾,都受损较少,人口也保留较多。

但河南一带的百姓伤亡惨重,哪个势力过来都要抢一抢、抓一抓、杀一杀。

这就导致明初建国后,偌大的产粮大地,竟然无人耕种?

于是,当时还不太老的老朱,一道旨意发了下去:

以太原、平阳两府为主力,泽、潞、辽、汾、沁等州府,向河南等府迁民。

一道旨意下去,上百万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

老朱的这道旨意,确实挺不人性的。

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对百姓有好处,且对国家有积极意义的。

山西地少且贫瘠,那么多人挤在那里,又没有玉米这些高产粮食,都得饿死。

就算饿不死,也绝对活不好。

可去了河南,大量的无主耕地等着人去开荒,吃饱喝足的同时,还能给国家上缴粮食。

一举两得。

不然老朱、朱棣父子俩疯了,大量的迁徙百姓去往他乡?

山西的大移民,还在民间留下不少故事,其中以洪洞县大槐树最为着名。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而这个大槐树,也成了几百年来,多少人魂牵梦萦,想要回去一寻祖迹的地方?

最有名的虽是洪洞大槐树,但老朱迁的可不止是这里的人。

包括朱棣永乐年间,江西等地也迁出去不少人,只是没有山西这一次规模这么大罢了。

现在老朱打定主意,再迁人去往西北。

地,光打下来没用,占领之后最重要的是经营。

经营,就离不开人。

但亦力把里不同于西域的其他地方。

首先,这里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哪怕没地种,也不会愁吃喝。

其次,这里可不是没地。

亦力把里的东边,就有大量的土地和牧场,史上最有名的大宛马和汗血宝马就出自于这里。

而天山怡人的气候和特殊的地形,让这里与外界隔绝,妥妥的一处世外桃源。

这也是老朱迁民的底气。

不然,人迁过去了没地种,没饭吃,迁过去干啥?

你看鞑靼和瓦剌的地盘,老朱都打下来多少次了,啥时候动过迁民的念头?

在他眼里,只要不能种地的地方,那就是垃圾。

呸、白给都不要。

也就是在苏谨的影响下,现在的老朱没那么抗拒。

不过对于草原,老朱除了养马之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能利用的地方。

而各种矿,除了煤以外,对他来说诱惑都不大。

现在迁民的计划还没有公布,只是老朱的腹稿。

他知道现在提出来,朝中那些大臣一定会反对。

什么应休养于民啦,不宜劳民伤财啦,治大国如烹小鲜啦,各种谏词说的人耳朵都起茧子,跟苍蝇一样。

与其被这些文官吵得心烦,不如等拿下亦力把里的时候,借雷霆之势将事情办了。

“咳咳!”

想的出了神,老朱忽然开始剧烈的咳嗽。

“皇爷爷,您怎么了?”

朱灵萱关切的扶着他,一脸忧虑:“皇爷爷,宣太医吧。”

“不用。”

老朱摆了摆手,苦笑着叹口气:“老喽,不中用喽。”

“您这是什么话?萱儿还等着给您过百岁寿宴呢。”

“夫君可说了,到时候要给您写一百个寿字做贺礼呢。”

想想苏谨的‘书法’,老朱顿觉毛骨悚然:“他那字是用来给我祝寿吗?咱瞧着分明是怕气不死我吧!”

朱灵萱捂着嘴轻笑:“皇爷爷,您怎么能这么说呢,夫君这些年可一直有临摹书帖呢,夫君可是一片好意。”

“屁的好意”,老朱不屑的撇撇嘴:“等他回来以后,你让他每天在府里别光想着那点破事,有空也找几个书法大家学学去!”

正说着,朱允炆端着碗走了进来:“皇爷爷,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