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战国七雄之楚国篇——吴起

吴起(?-前381年[110]),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区西)人,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吴起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击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初任宛守,一年后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以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的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吴起因厉行变法而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吴起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与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其所着《吴子》(一说为后人伪作)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出生在战国初期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据说他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已,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做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鲁元公十七年(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元公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于是杀掉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关于杀妻一事,仅见《史记》,时代更早的《韩非子》载为因他事休妻,且为离卫而非求将于鲁,见“轶事典故”部分)。元公任命吴起为将,大败齐军。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大约在鲁穆公在位初年,因主公季孙氏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往魏国投靠文侯。文侯询问大臣李克的意见,李克认为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大约在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命他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地并筑城,并在同年或第二年(前408年)再次攻打秦国,一度长驱至郑县。

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魏文侯三十四年(前412年)被公子魏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二地,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国相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西河郡守。

就在魏攻河西之后不久,文侯命乐羊为主将,进攻中山国,又命吴起率战胜于河西之师,合击中山,更命魏击监督而主其事。经过三年苦战,乐羊、吴起于魏文侯四十年(前406年)占领了中山国。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孔子的弟子、当时居于西河的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后来公叔痤便统率吴起训练的武卒部队击败了韩赵联军。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孝义西南)。

魏文侯五十年(前396年),文侯去世,魏击袭位,是为魏武侯。武侯初年,文侯时代的功臣先后谢世,此时吴起仍为西河守,功高而不得居相位,因而与新任相国田文(一作商文)有论功之举(参见“轶事典故-田文论相”)。

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参见词条阴晋之战,也有学者认为此役发生时吴起已在魏武侯六年离魏奔楚,故未参与此役)。

《吴子》称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虽有夸大,但亦见其战功之卓着。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直至灵丘(今山东滕县)而回。

约在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后,吴起遭幸臣王错(一说公叔痤,但被认为是误记)谗害,受到武侯的猜疑,于是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

楚悼王得到吴起后,任命他为北部重镇宛城的守,负责防御韩、魏。吴起积极巡视下辖县,悉心治理宛郡。一年后,悼王升授吴起为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今江西南部)、苍梧郡(今湖南、广西)一带,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同时巩固了楚国对所占的陈、蔡故地的统治(一说是为夺回被韩魏侵占的部分陈蔡之地;还有一说是陈蔡已复国,此举意在蚕食陈国和蔡国土地)。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在吴起的指挥下,楚军北上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的联系。赵国则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攻克黄城(今河南内黄),楚、赵两国大败魏军。此时,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大胜利。

但是,吴起在变法中,曾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史称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还在出行巡视时遇到大臣屈宜臼的指责。尽管吴起坚持变法,取得了成效,但他进行的种种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处,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大叫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他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新即位的楚肃王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吕氏春秋》认为:“吴起之智可谓捷矣。”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追封姜尚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于武成王庙,吴起便是其中之一。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古代的七十二位名将从祀武成王庙,其中包括吴起。同时,吴起还被追封爵位为广宗伯。在宋明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广名将传》等兵书,亦将吴起列于其中。

在楚国时,作为令尹的吴起全力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他变法的原则大致有三条:

一是“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具体做法是取消封君(贵族)三世以后子孙的“爵禄”,降低官吏的俸禄;

二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即剥夺一些旧贵族的“有余”来补充新兴地主的“不足”,逐步废除旧贵族的世禄制;

三是“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即加强对军队训练,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用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的军队争夺天下。

吴起确立变法原则之后,在楚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为了能自上而下加以贯彻,吴起首先主张“明法审令”,厉行“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敢苟同,行不敢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法治”;

其次,“废公族疏远者”,也就是废除那些非楚王直系的贵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保障,同时裁减群臣的俸禄,精简“无能”“无用”的官员,裁撤不急之官,把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通过这一方略,为楚国的“强兵”之路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再次,强兵以“破横散纵”。在外交上,吴起以楚国军事实力的崛起替代纵横家游说之言。换言之,建立在“强兵”基础上的楚国外交,不再需要纵横家的调停和斡旋。因此他“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以此禁止纵横家游说,防止内外勾结。吴起的强兵之策,建立在他擅长的军事谋略上,当是其长项。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持续数年,虽然因支持他变法的楚悼王去世而终结,但却在此期间收到了十分显着的成效,使楚国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疆域,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一说应为“治”)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为之震惊。到吴起死后,后人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吴起在魏国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从应征人员中选募常备兵的兵役制度,即建立了魏“武卒”部队。其成员全部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合格的标准是:身穿全副甲胄,携带戈、剑、弩、欠和三日口粮,南拂晓到中午,必须行军百里。录取后按照各人的特点进行编组。

例如将“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编为一队)”,“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等。这样编队,有利于根据战术需要部署部队。在各队编组上,他也主张量材使用,按士卒具体情况分配战斗任务,例如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等。同时还吸取了管仲组军的精神,注意“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使同乡邻居之人编在同一队、伍之中,以利于互相帮助和互相担保。凡入选的士卒,享受特殊待遇,不但免去全家赋税,而且还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武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和专业性质的部队”。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在《吴子》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这一思想在《战国策》中亦有体现。

《吴子》“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也因其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春秋时代的军事家孙武并称“孙吴”。

吴起学于儒门,深通兵法,又为战国法家之先驱,其思想具有兼融儒法诸家的特点。一方面,吴起秉持儒家德治理念,向魏武侯阐述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理念。另一方面,吴起变法“一楚国之俗”,展露出明法审令、信赏必罚、持势任术、立公弃私的法家思想。同时,作为《左传》撰定者,吴起的史家特质显现出思想话语的多样性,其发微春秋“元年”大义,向君王陈述治国之本,正折射出儒法两家思想在维系君权秩序价值方面所由通。这种“宗儒任法”的思想形态,在战国由儒入法的思想史历程中具有转捩意义。

历史评价

李悝:“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公叔痤:“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孟子:“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连结诸侯,如苏秦、张仪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