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从原始部落到清末>暴君版纣王

为了防止你们说我一天瞎写,不严谨,针对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我都会写几个版本。

就商纣王帝辛,我写了四个版本,明君版,暴君版,道听途说版,神话版,你们爱看哪个看哪个。

你可以说帝辛是明君,被姬发偷了家。

你也可以说帝辛是昏君,昏庸无道,淫乱宫闱。

你也可以说他是最后一任人皇,被满天神佛算计。

反正《竹书纪年》已经消失了,也没有可以考证的地方。

要我说的话,帝辛肯定不算什么明君,但是也不算暴君,荒淫如帝辛才几个崽?贤明的文王姬昌几个崽?不说演义里的一百子,就有史书明确记载的就有十七个,诸君,你们认为呢?

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在后世泛指暴君。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名履癸,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国君之一,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

桀在征伐有施氏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昼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于是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夏桀的处境十分孤立。商汤趁机发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出逃,死于南巢,夏代由此灭亡。

纣: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殷帝辛名受,“天下谓之纣”,人称商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

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即位后的纣王,在父师——长箕、少师——比尚的调教下,时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业,名臣贤相的诰言警语的劝谏教育下,也曾励精图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国,所以当时的政治也还清明,四海也还宾服。

只是江淮间的夷人,还时有内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征夷方”,纣王决心御驾亲征,彻底制服夷人。

帝都的九月,沫邑柿叶染丹,淇滨竹林叶翠,英姿飒爽的纣王,身着戎装,在大臣的陪伴下,举行了告庙典礼,接着在大校场杀牲祭旗,鸣炮启驾。

只见旌旗蔽天,戈戟耀日,这时纣王坐在四马拉的战车上,在四辚马萧声中,东征大军出淇水关,越过汤汤南流的淇水,跨过滚滚北流的大河,向通行黎邑(在今河南浚县东)的大道进发。

在黎邑会合了诸侯发来的军队,纣王作了征东夷的誓师后,东征大军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丘)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县)开拔,到达攸地后,纣王接受了攸侯的参拜及军情的汇报,纣王的大军在攸侯军队的引导下即开赴前线。

也许是由于王师军容的盛壮,夷方闻风丧胆,仓皇远遁,纣王的军队只和东夷的盟国小有接触,未有大的斩获,后来纣王的军队在夷方国域大展威势之后,即于次年正月,由前线返回攸地,再入商邑。

在商邑举行了告庙后,纣王的大军便走上返回国都的道路,在返国都途中,遇上风景好的地方,便留连几天;碰上好的围场,便狩猎几日,边走边玩,兴致勃勃,直到杨花扑暮春天气,王师才回到沫都。

纣王这次御驾亲征,大大增长了纣王的见识,提高了纣王的威望,同时也暗暗滋长了他骄横与逸乐的情绪,东征归来,沫都显得狭小了,纣王便决定扩沫都,并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为朝歌(如此美妙的名字,后世竟然给改了,可惜可惜)。

从此以后纣王即不断地向东夷用兵,由于战争的胜利,一批批的战俘不断地拥向朝歌,这些成十千上万的战俘,都变成了殷国的奴隶,由于纣王对东经营,跟着中原文化也逐渐发展到东南,促进了江、淮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也由于战俘的不断增加,从而也大大促进了殷王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水平。

殷王朝的这种“中兴气象”,滋长了纣王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使他在人臣面前开始骄横起来,变得刚愎自用、他巧言饰非,听不进谏言,矜人以才能,以为天下没有人能高过自己;甚至对大臣说话,也渐声高气粗,装腔作势,渐渐地连辅政大臣,王叔比干的话,也听不下去。

同时,生活要求也跟着高了起来,雕花的筷子换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换成发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锦衣九重,住房要广厦高台;而且梁要雕,楝要画,窗要镂,墙要文。摘星不足壮观瞻,又另起鹿台。

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诸侯献美女,宠妲己,唯妲己之方是从,于是使师涓创新淫声,引进“北里之舞”,把搜刮来的狗马厅物,充满宫室,杂耍百戏,俱置苑中;扩大沙丘苑台,广建离宫馆,多置飞禽走兽,供己享乐。闲来宫中无事,便逐狗斗鸡,饮酒作乐,凿池储酒,悬肉如林。让妇女倡优,裸着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乐。

每到秋高气爽,纣王便陪着妲己到西山一带去打猎,有时到更远的辉县一带,甚至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为取悦妲己,甚至朝涉之胫,剖孕妇之腹,作长夜之饮,以至把记日的干支都忘了,从而对鬼神的祭祀也便荒慢起来,由于生活下的日益奢侈,赋税也上加重,而鹿台的府库,钜桥的粮仓,却装得满满的。

百姓日益怨望,诸侯渐有离心,于是纣王便采纳妲己的建议,以酪刑镇压人心,设炮烙以惩叛逆,时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美女,送给纣王,九侯女不善承欢,纣王怒而杀之,并把九侯剁为肉酱。

鄂侯诤谏,便脯了鄂侯,西伯昌暗自叹息,谀臣左疆告密,纣王便把西伯囚于羑里,这是帝辛二十三年的事,后来费仲、恶来当政,朝政一天天坏下去。

费仲好利,与宗亲争利,宗亲也不亲了;恶来善谤,导致诸侯也疏远了、西伯囚禁羑里七年,西伯之臣宏幺,以美女、奇物、善马,献给纣王,纣王才放了西伯,这是帝辛二十九年的事。

注:西伯侯这个称呼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然后沿用了下来,自古以来,爵位的称呼都是:子爵、伯爵、侯爵、王爵,怎么会有西伯侯这种称呼?除非这个人他名字里有“伯”这个字,显然姬昌名字里并没有,这里选用“西伯”这个称呼。

西伯回西歧后,修德行善,笼络诸侯,表面上对纣王更加臣服,帝辛三十年春三月 ,西伯又率诸侯入贡,纣王大喜,特赐地千里,帝辛三十三年,又特赐弓、矢、斧、钺 ,命西伯“得专征伐”,于是西伯借此权力,暗地扩大自己的实力,一年断虞、芮之讼,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耆国。

三伐皆胜,西伯威望大增,很多诸侯都背叛纣王而归依西伯,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西伯表面上仍卑躬侍纣,但纣王号令天下的权威却渐渐地小了。

比干看到这种现状,忧在心中,愁在眉梢,屡次劝谏纣王,王根本不听,贤臣商容往谏,干脆把商容废斥为民,明年周人伐庾 (今陕西以北),又明年伐崇(在丰、镐间)周人既清除了后顾之忧,又开拓了东进的道路,于是便把都城由歧下迁到丰邑,积极准备伐纣的大事,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见《史记志疑》)并把他灭掉,黎国在今山西省上党壶关,位于纣都朝歌之西,是一个位近王畿 的方国,武王灭黎的消息传到朝歌,满朝文武为之震惊。

贤臣祖伊奔告纣王说:“天帝莫不是要结束我殷的王命?不管从人事来看,还是从大龟的神灵,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么好的征兆。不是先王不顾恤他的后代,只是王淫佚过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绝于先王,所以上天丢弃了我们,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没有不希望殷命早绝的。王打算怎么办?”

纣王听后,坦然地说:“我的命不是天给的吗?他们的恶言,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祖伊踉踉跄跄地走下殿来,说:“纣王真的是不可以劝谏了”。

从此以后,纣王越发淫乱下去,整个殷都, 如盛夏的鸣蝉,似滚开的肉羹,神只没人敬祭,宗庙没人管理,大臣、小人都做偷窃奸邪的坏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惩罚,甚至连偷窃神用的牺牲(贡品的意思),也得到宽容;吃了也受不到灾害。

因而纣王的宗亲,没有不担心王朝命运的,纣王兄微子启,几次劝谏,纣王都不理会,于是微子启对父师、少师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江山,因为受嗜酒的淫乐,败坏祖先的美德,现在江山完了,如今连大臣、小人都干偷窃奸邪的坏事,六卿、典士也互相效法而不遵守法度,小民们都反对我们,我们的国家,真象涉大水一样,既找不到渡口,又看不到边岸,殷就要亡在今天了!父师、少师呀!我在家里心乱如麻,想离开家到荒野去,请你们不要把国家危亡的事告诉我”。

王兄箕子说:“上天给我们殷邦降下灾难,使他沉酗于酒,有什么办法?他什么都不怕:上不怕天威,下不怕长老旧臣,现在殷民重赋,实际上是更快的招来敌人,商如果灭亡,我们只有殉国,我们不能做他人的奴仆,不过,我认为王兄出奔,倒是一条正道,否则,我殷家宗庙陨坠 ,就没有人来挽救了”。

于是微子启出走,比干见微子启去,于是叹息说:“主上有过,不去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说,就是不勇,有过就谏,不听就死,才是大忠大勇的人”。

说着比干冒着生命危险,上殿去见纣王,一连三天,指责纣王的过错,劝谏纣王洗面革心,重整朝纲。

说得纣王无言答对,却恼羞成怒说:“你为什么要坚持你的看法?是什么东西支持你坚持自己的看法”?

比干说:“我是希望你痛改前非,保住先王留下的社稷,是这个大义支持我来劝谏你”。

纣王心想:“他如此坚持自己的看法,必定是觉得自己高明,把自己当作圣人,难道真有比自己还高明的圣人”?

于是他轻蔑地看着群臣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比干认为自己是圣人,难道他的心真的有七个孔窍”?

于是比干被剖腹在而死,箕子看到纣王如此残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为了保存自己,假装疯狂,把自己装扮成奴隶模样,但是纣王也没有放过他,把他抓起来,囚禁在牢狱里。

从此,满朝大臣,谁也不敢再进谏了。纣王在身边佞臣的谄谀下,更加荒淫暴虐,肆无忌惮,结果朝政日益腐败,郊社不修,宗庙不祭,一味以奇巧异能,博取妲己的喜悦,殷太师疵,少师疆看到纣王如此对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着祭器、乐器,逃往周国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纣王荒淫无道这地方,亲也叛了,众也离了,知道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能不伐灭他了”。

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遗命,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由镐京出发,东征伐纣,师行二十五日,于丁己日到达盟津,在盟津大会诸侯。

与会诸侯有庸、羌、徽、彭、濮等方国,周师联军合计兵力达三十多万,周武王作了伐纣的总动员,武王从上天设君谈起,继数商纣罪行,最后谈到自己这次伐纣是恭行天罚;指出纣恶贯盈,代纣必胜,不要错过这个时机。

戊午日,整个联军渡过大河,周武王循诸侯的请求,再作动员,指出商纣不以夏亡为镜子,而且罪恶超过夏桀,是自绝于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要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

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时候,周武王亲自检阅了联军,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动员,再次说明伐纣是恭行天罚,要求百夫长以上的军官,都要果毅勇敢,帮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战功。

孟津离纣都约四百里,已未离癸亥只有六天,他们于是“选马而进”。从而大大提高了进军速度,终于在癸亥日,“朝食于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锅造饭,稍事休息,大军便向牧野进发,周师联军到达牧野,已是“厌旦”时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欢乐歌舞,以待天亮。

当周师东来时,纣王曾使胶在鲔水候周师,诘问去向,当纣王知道周师要进犯京师的消息后,不禁拈须大笑说:“他周国也不过是一个几百方里的小国,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岂不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所以,纣王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没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纣王伐东夷的战争,由于后来采取了穷追猛打的战术,经过一个多月的血战,东夷终于被征服,捷报传来,纣王喜上眉梢,朝歌一片欢腾,从前线送来的战俘,正源源不断地送来京师。

加上时值腊尽,朝廷上下,一方面张灯结彩,挑符换新;一方面又要准备隆重热烈的祝捷盛典,至于如何对付东来的周师,看来纣王还没有来得及排上日程, 进入新春,纣王君臣又接连数日,在鹿台忙于计功授勋,大摆九龙盛筵,欢庆征伐东夷的胜利。

纣王把周师东来的事,早已忘在了脑后,直到周师兵到牧野,军报传来,这才惊散了纣王君臣的欢宴,纣王仓皇从鹿台下来,乘车来到牧邑的黄土岗上。

天色已近黄昏,临时筑起高台,远望周师,但见牧野篝火处处,光烛夜空,犹如火的海洋,周师的人数,大大出乎纣王的意料之外,这时纣王才酒意初醒,火速返回朝歌,组织兵力迎战,但由于国家的主力部队,还在远离京师的东夷前线,只好把从东夷前线遣来的战俘及大量奴隶,临时整编起来,作为前锋;把京师小人及京师宿卫军,作为后卫,开赴牧野,两军对垒,看起来纣旅“其会如林”,人数大大超过周师,但纣旅的士气,却极为散涣。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见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举行“岁祭”,接着武王左拄黄钺,右执白旄,到军前作战前誓师,说:“举起你们的戈,提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听我誓师”。

武王在这次誓师的话中,除再一次揭发纣王的罪行外,特地举出了纣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这件事,这是最能触及方国诸侯对纣王仇恨的,继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罚,并宣布了战争进退击刺的节制,以明陈战纪律,以期获取全胜。

誓师之后,武王令师父与百夫,到纣旅前挑战,于是尚父率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五百人,虎贲三千人,冲向纣旅。

冲陈的周师如貔、如貅、如熊、如罴;而纣王的军队,却没有决战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军队,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尽管纣王左右挥动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锋应战,无奈纣军前锋不唯不前进,相反都掉转矛头,向后杀去。

纣军阵脚大乱,接着武王的军队掩杀过来,纣王的七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一下子溃退下来,直到朝歌外城,在玉门关外,纣王重整队伍,作背城一战,于是由小人与卫宿军组成的纣军后卫,与倒戈的奴隶及周师联军,展开了一场恶战,只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沧河水赤。

结果玉门又败,纣王逃入鹿台,想登朝歌寨据险而守,周师联军,攻下金牛岭,也冲进鹿台,在鹿台,双方又作了最后的拼杀,由于周兵身披有“阙巩之甲”,纣军后卫的弓箭,阻止不了周兵的追击,结果纣王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杀。

武王的大军于当天便进入朝歌,甲子次日,周武王命人打扫了通往社坛的道路,祭祀了殷社,姜子牙宣读了书祝文,武王再拜叩首,宣布了这次革除殷命,是奉上天的明命,最后,周武王把象征国家的九鼎,由朝歌迁往镐京,于是,这个立国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国,在殷纣的手中,就这样被一个地方百里的部落氏族给推翻了。

帝辛在位五十二年,关于纣王的为人,后世贬毁的多,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替殷纣抱过不平,当代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也曾说过:“实际上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之大……中华民族之能向东南部发展,是纣王的功劳”《今昔蒲剑》。

所以,对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帝王,他的一生功过是应该给以正确评说的,纣王在位,虽曾做过不少坏事,但从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发展来说,他的功绩还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肯定殷纣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说殷纣王是一位在中国历史是曾有过极大贡献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