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龙城相王吗?嬴驷与张仪在夕阳下对视,台下是高呼“王上万年,大秦万年”的臣子们。

现在亦如是。

但嬴政的目光显然没有他的先祖那样柔和,他更显威严,更显冷酷,就连他的淡笑也会让人发怵。

不了解他的人是这样觉得的。

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人?

柔软?强硬?散淡?铁血?

这都不重要了,从他真正成为秦国主宰的那刻起,从前对自己人格的设想都要被摒弃。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一条新的路。

不少人被嬴政扔在了路的伊始,他们当中的有些人跟不上革新的步伐,也有些人是因为年龄的原因不能再与他同行,慢慢地,这条路上的越来越少了。

想好了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在你的对立面,制止你,反对你。

还要走下去么?

要。

你不知道我身上背负了多少东西,先辈的遗愿、个人的理想、国家的荣耀、子民的兴旺,这些都在促使着我不断向前进。

你没得选择,可我也一样。

那就拭目以待吧。

比嬴政亲政稍早一些,吕不韦又完成了一部着作,浓墨重彩地在他的个人简历上又加了一笔。

那部耗费多年、斥巨资编撰的书完成了。

吕不韦要为这部二十万字左右的书想一个名字。

虽然里面的大多数内容不是他亲自写的,但是好歹是用我的钱、我的资源、我的思想搞出来的吧?所以自不必说,吕老总肯定要加上自己的名字。

作者:吕不韦。

书名:《吕氏春秋》。

写完书应该要发行吧?但字数太多了,二十万啊,你能搞出来几套副本?

吕不韦说那不行,我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吕氏春秋》完成了,毕竟最开始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和战国四君子争个名声。

所以他想了一个主意。

咸阳城南门外,他命人将书册抬了过去,并且悬挂千金,声言不管是外国游学士子宾客,还是本国有识之才,能指出上面的错误,删改增添一字的,赏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

大家觉得稀奇,几天下来,南门围满了人,吕不韦甚至请了诸位同僚去观赏,面子上算是挣足了。

只字不换。

这并不是说《吕氏春秋》真的没有一点瑕疵,你想想怎么可能,现代出一本书还有新版旧版不断改进呢,更何况是当时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众人忌惮吕不韦的势力,不敢改。

“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势耳”。

吕不韦确确实实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自己连同这本书,将永远名扬于世。

可最初的最初,他并没有抱这样的目的。

在他心中,《吕氏春秋》的第一位读者应该是嬴政。

是的,他想要通过这本书,向嬴政传授他的治国思想。百年以后,希望嬴政能通过这样的理念去治理秦国。

这是好意,吕不韦也确实想得十分长远,可尴尬的是,嬴政对这本书里的思想并不太感兴趣。

姬昊不是这样教他的。

当今天下未平,群雄争霸,人心不古,所以首要之事是应该化多为一,结束乱世。

用儒家思想可以实现吗?道家可以吗?嬴政觉得,只有法家才有这个能力。

可吕不韦又不仅仅只想到了这些。

他知道天下归一是迟早的事,这个使命极有可能会落到嬴政手里,统一前可以用法家,但天下安定下来之后呢?法家会不会太苛刻了些?太残暴了些?

身为商人,他不赞成一直用法家维系并统治社会。

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所以《吕氏春秋》就是在讨论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果细读,你会发现它已经形成了最初的、较为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不再是非儒即法,而是兼采众长,扬长弃短。

吕不韦觉得他对未来的设想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他想不通一向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嬴政为什么会对这部书的理念有这么大的抵触心理。

不行,吕老总不死心,还得再试试。

亲政大典结束后的某天,吕不韦和嬴政闲聊,又掰扯出这事来。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大破大立,晓喻新生。王上是否认同此话?”

“确有一定的道理,寡人,认同。”

“举凡做大事者都要有一定的魄力,如今六国衰弱而秦国独强,依臣看来,这种局面不出十年必要打破。到时天下改头换面,万民必要感念王上恩德。”

八字还没一撇呢,现在就开始捧杀,就真的那么笃定统一天下的人会是嬴政?

嬴政淡淡一笑,对吕不韦的话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他知道,这些称赞只是为后面的话做铺垫。

“臣从很早之前就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卫鞅之法,到今日已有百余年,条律不改,样样遵守,是否有弊端?”

“仲父所指,是何弊端?”

“商市。秦国重农轻商已久,无论是军队作战能力还是农耕水平皆赶超六国,可唯独商业,似乎有所偏废。”

这话如果是别人来说,嬴政或许会认真考虑。但从吕不韦口中说出来,怎么着也觉得有点私心的意味。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再婚之后仍然放不下前任,冥思苦想,总觉得应该在为ta做点事。

经商是吕不韦的老行业,前面已经说过,他掌权以来,已经给商人谋得了许多福利,但这只是暂时的,最高统治者嬴政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吕不韦的做法,或许哪一天,因为战争原因,吕不韦苦心营造的经商环境又要被打破。

他试图让嬴政接受他的思想,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仲父的意思,寡人明白。但前有魏国之鉴,寡人不敢擅自革新,这是一场不容试错的成本代价,寡人,现在不想冒这个风险。”

嬴政的回答有些模棱两可,但吕不韦听懂了。

话已至此,他确实不能再说什么了,否则就是不识时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