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懂王>第436章 国库告急,武曌再献策

有了武曌给的定心丸,李治第二日便依照计策下旨。

启用李世绩出任辽东行军总管,命其领兵十万驻扎辽东震慑新罗。命秦琼为北疆游击行军总管,领军三十万并节度各处边关驻防匈奴。最后派程知节做莱州水军大都督,确保附近水域安全。最后让魏征作为行军大总管调度策应。

圣旨一下,朝野哗然,纷纷言说此次调度别有深意。更有人言及几人与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深感担忧。

最先响应的是程咬金,他一接到圣旨便屁颠颠跑去宫里谢恩。看着老程一脸欣喜的样子,李治心里没由来咯噔一下,总觉得自己的这个决定,在哪里出了问题。

其次来的是秦琼,见到李治后边说李治给的军队太多,只需五万精兵即可。李治被秦琼这话吓了一跳,要知道牛木二带着的可是五十万大军啊,你秦琼只要五万精兵,就能抵抗十倍于你的突厥大军?

若不是秦琼与牛木二之间人所尽知的关系,李治觉得眼前须发皆白的秦琼,就是准备拉着队伍去投降的奸臣。

其后来的便是魏征,魏征可没对李治客气,直接要了三十万民夫。而且每天所需的钱粮物资等等一并写给了李治,让他筹措。

唯一没有来谢恩的只有李世绩,这货接到圣旨便屁颠颠跑去辽东赴任。到了辽东第一件事便是精简兵员,那些年过四旬的老卒被他直接踢出辽东军,送去让魏征安排。

魏征也不客气,收下这些人后全部又送去了莱州让程咬金处理。

程咬金一见,乐得嘴都合不拢,直接驾船去莱州海面上找崔俊。这两人在大船上聊了大半日的时间才散。

而后,程咬金便每十天上报一封奏折。上面除了水军的动向,以及崔俊水军的动向之外,便是每日如何操练、用了多少钱粮等等。

李治看着时不时到手的奏折,对于程咬金大为满意,至少这老货才是真的尊敬他这位皇帝。事无巨细一一上报,这就是忠诚的表现。

只是他没注意到的是,奏报中时不时都会夹杂着这样一句话:“今次发现多少多少兵卒逃逸。”

而且这样的逃逸一直在发生,一直没下文。

等到李世绩给的老卒全部被程咬金偷摸摸送去了崔俊的海船之后,秦琼处理掉的老卒也开始往莱州送来。这下子,崔俊的船队没过几个月就离开了莱州。

这尼玛一下子给崔俊送来五、六万壮劳力,崔俊实在养不起了。得赶紧将他们全部送去美洲大陆。

牛木二带着五十万大军在大唐边境晃了一大圈,在接近辽东的时候便调转马头往回而去。

边境的事情就这么愉快地解决,让李治松了一大口气。他可没去管里面的弯弯绕绕,只要边境太平就好。

当然,进攻新罗与让倭国复国的事情李治也没再提。同时,李世绩、程咬金与秦琼被留在边关负责军务。李治心里也清楚,只要这三人在边关,崔俊绝不会与大唐翻脸。

这次的事情其实算是李治被落了面子,但是李治没有通过外交途径游说服软,算是在骨气上赢了面子。

但是实际上,李治啥都没捞着。反倒是劳民伤财,让国库的钱财少了一大截。

而武曌则是利用这件事,在李治的心里又写下一笔,让李治对她的惦念愈重了起来。

没多久,牛木二与新罗便传来的联姻的消息。牛木二的大儿子娶了新罗的公主,而新罗的王子娶了牛木二小老婆的妹妹。

两国从此不但是结盟的关系,更是姻亲的关系了。

大唐永徽二年末,户部呈报李治,国库囤积的钱财已经用去大半,李治惊呀。随即便要看账目。

对此,户部是有准备的,一本将这两年所有开支罗列的账册很快便送到李治手里。李治细看一眼,叹一口气,这两年的事情不多,花销着实不小。

若是再这么下去,自己的国库明年开始即将入不敷出。

于是,李治便想用自己私库里的钱去填充国库,但是却遭到武曌的反对。

其言:“私库钱财虽丰,但终归有尽头。若是私库没钱了,李治又该用什么去填国库?”

李治摇头表示不知。

武曌便道:“太宗在世之时,多依仗崔俊所献。其所产之商品为太宗带来极为丰厚的收入。现今崔俊不在,陛下何以为用?不若广开财路,以李泰之织造为基础于江南吴地继续开拓织造业,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贸易。”

李治闻言便道:“此法甚好,不若将李泰调去吴地?”

武曌便说:“李泰颇有野心不宜擅动,免得起纷争。让皇后族人在江南吴地张罗即可。到时候陛下的耳根子也能清净一些不是?还有,陛下也要节俭一些,开源还需节流并举。”

李治大喜,搂着武曌就亲:“媚娘真是多智,也不知哪里来的这许多学问?”

武曌任由李治亲在自己脸上,答道:“都是以前崔俊与太宗讲学时我在边上听到的。”

李治叹曰:“可惜父皇太过小心眼,气走了崔俊,否则也不会有这般的状况。”

武曌道:“陛下何不找人去寻崔俊?以你们的师徒情分,他应该能回心转意吧?”

李治摇头曰:“不可能,崔俊此番走了,就如游龙入海,要他回头,我可没这个本事。况且当初,我年幼不懂事,他早已对我失望透顶了。”

眼见李治聊这件事有些不开心,武曌便停了这话题,只专心伺候李治。

过了几日,李治便下旨,诏:\"自今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这一举措便是李治开始推行节俭的开端,同时又命皇后王氏的族人在吴地开始养蚕、织造丝绸。

而且好巧不巧的,这王氏的族人正是崔俊母亲的一族。而且借着这个趋势,王氏族人顺便也将造纸之业扩大,渐渐开始从江南崛起。

王氏得了这个好处自是对李治更为殷勤,也让李治开始对她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