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木匠皇帝之崛起>第185章 皇帝出京

京师的暴雨没有造成水灾,朝廷和京师百姓都松了一口气。

这么大的雨,下了半个月,居然没有酿成水灾,所有人都有点惊奇,百姓都赞叹现在官府的能力居然这么强。

百姓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已经躲过了两次灾难。

朝廷官员们想起皇上去年的预言,并且拨下款项物资用于京师的水利工程,黄立极努力整修水利自然有功,皇帝的高瞻远瞩更让人赞叹。

咱们这位皇爷自从勤政以来,制定的政策,安排的工作,确实很神奇啊,屡屡都有奇效,无形之中,皇帝的威望日重,因为事实胜过雄辩。

那么皇帝不惜代价,让徐光启他们全力建设的黄淮水利工程呢?那里是不是出现天灾了?

现在没人敢怀疑皇帝以前的话是随便说说的,要是黄淮地区出现灾害,那就是大问题,那片区域太大,又是一片大平原,历来是大明的产粮大区,人口还非常密集。

已经有官员在早朝上提出这个问题,让皇帝很感惊奇,想想以前的早朝上,大臣们都陷入党争,没有人真正关注大明的政务,现在党争没有了,官员们的心思也放在政务上了,这个改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其实下面的官员总是跟着上面跑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火车全靠龙头带,如果皇帝能力不行,镇不住朝堂,各种乱七八糟的事自然多了,皇帝强势,威望高,下面的官员自然要努力表现证明自己,不然怎么升官呢。

以前努力工作不会升官,要靠结党营私,走对关系拍好马屁才能升官,自然不会有人去认真努力工作,你努力工作了,还会受到排挤。

这是一种病态的政治生态,好在被皇帝强力出手,给纠正过来了。

可惜皇帝不认识这位用心的官员,他只能转头问刘若愚:“老刘,这位在哪里任职?”

好吧,这位勤政的皇帝对朝堂上的官员依然认不全,

刘若愚很称职,这些官员他都认识,低声回答:“回皇上,他是户部主事徐元申。”

皇帝回头一本正经的说道:“徐爱卿很有见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几年大明各地旱涝灾害频发,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朕才会不惜代价尽力修建各地的水利工程,所起的作用,你们在这次的京城暴雨中都体会到了吧。”

“百姓都是忙于眼前生活的人,而我们这些身居庙堂者如果也是庸庸碌碌,有何面目享用民脂民膏,只有做好了我们该做的事,庇护天下百姓,天下人才会尊重我们,拥戴我们,”

底下人听他说得大义凛然,自然都是面露端庄,一本正经的回话:“吾皇圣明!”

户部尚书施凤来站出来说话:“户部赈灾司已经作出预案,如果黄淮地区出现灾害,户部会调集物资全力赈灾。”

这是应有之义,属下出来说话,他必须站出来表态支持。

恰在此时,外面传来禀报:“报!八百里急报!”

八百里急报,是沿途各个驿站快马加鞭送过来,京城的城门口不得拦截,直达通政使的急报。

值班太监接过来,刘若愚当场念出来:“内阁首辅顾秉谦和工部尚书徐光启联合禀报:鲁南、苏北春季过后一直没有降雨,已经出现大面积旱灾,还有蝗灾。”

朝堂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这也太邪乎了,刚说到这几年各地会有灾害发生,马上就应验了。

鲁南、苏北,那里是大平原,人口密集,出现旱灾,还有蝗灾,这下麻烦大了!

大家想到密密麻麻的蝗虫飞来飞去,不由得头皮发麻!

皇帝也是着急,该来的还是来了!

蝗虫这种东西非常麻烦,它们往往和旱灾相伴相生,令受灾地区雪上加霜,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消灭它们。

皇帝从龙椅上起身,面色严峻,在上头走来走去,随即走到前面问道:“户部赈灾司可有对付蝗虫的办法?”

户部赈灾司的郎中一时不知该如何应答,还是刚才那位徐元申站出来回答:“回禀皇上,对付蝗虫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动用大量人手,用渔网等工具捕杀,还有,蝗虫看着可怕,烹炸过后可以食用,可以发动灾民一起参与捕捉蝗虫,减轻蝗虫灾害。”

皇帝点头赞许,看来这位是用了心的,是个好苗子。

他随即作出决断:“户部赈灾司,今明两天紧急筹备渔网等捕捉蝗虫的工具,能筹集多少算多少,两天后朕亲自带入去灾区赈灾。”

下面的群臣吓了一跳,皇帝要亲自去赈灾?这怎么可以?一国之君怎可轻动?

那些重臣们刚想出言阻止,皇帝把双手往下一按,继续说道:“首辅和徐尚书联合急报,说明事情肯定比较严重,朕不亲自去看看不放心,朕快去快回,少则一月余,多则两月,肯定回京。”

“朕离京后,政务由内阁次辅负责,京营由英国公管好,各部和各衙门照常工作,不可懈怠!”

皇帝一下子安排得明明白白,重臣们一时不知该如何表态了。

内阁次辅朱延禧站出来说话:“皇上,既然首辅大人已经去了灾区,况且还有徐尚书等大臣在,皇上前段时间也给他们拨了大批粮食,灾情总归可以扛过去的,皇上还是坐镇京师居中调度为好。”

朱延禧作为此时的百官之首,必须得站出来表态,而且他说的话不无道理,越发的沉稳了。

“朕意已决,老师不必再劝了,这段时间朝政就拜托老师了!”

朱延禧内心激荡不已,皇帝如此信重自己,国家朝政都交托给自己,激动得差点热泪盈眶,躬身说道:“老臣一定鞠躬尽瘁!”

其它大臣见朱延禧都这么说了,也不好再出言相劝了,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皇帝倒不是非得亲自去赈灾,只是他也想出去看看现在这个世界的具体情况,最主要的是,他的空间里还有五百万吨的大米面粉,这些是救灾最需要的,而把这些粮食拿出来,运到灾区需要很长时间,不说沿途的大量损耗,甚至会引起灾民哄抢。

人要是饿急了,造反都敢,还有什么不敢的。

至于大臣们担心的安全问题,这个反而不用担心,就凭他是个修仙人士,大明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