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木匠皇帝之崛起>第104章 预防军阀

杨涟有一点做得很好,就是沿途一直在跟田间地头的农民聊天,再赠送一点优质种子给他们,告诉他们播种时间和注意事项。

他是了解农事的,知道播种时间耽误不得,种子只有种下去才会有收获,所以不管这里是属于直隶省还是山西陕西,只要农民想要,他都会给一点。

这样虽然赶路速度慢一点,但也能更好掌握沿途地区的真实情况;得到的信息汇总后让他越发心情沉重,近几年雨水一直不多,北方地区普遍干旱,虽然目前还达不到旱灾的程度,但农业欠收已经相当普遍。

天启皇帝是一个穿越客,知道接下来的一二十年,大明北方地区陕西的干旱最严重,其次是山西,直隶已经算是最轻的了,就是河南、山东都有旱情。

这么大面积长时间的旱灾,中国历史上罕见,有明确记载的就这么一次,看上去就好像是老天爷要灭掉明朝。

靠天吃饭的农民没了收成,朝廷不但无力赈灾,还要摊派税赋,农民们除了揭竿而起,没有其它活路。

关键是这么大区域的农民实在太多,北方五省农民人口总数超六千万,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加造反的农民起义军,这大明也必定要亡。

所以说,不是李自成他们多会笼络人心,吸引了无数的农民加入起义军,实在是现实情况如此,不造反没有活路,只要稍稍挑动,星星之火很快可以燎原,这还不算大批被裹挟着不得不造反的人群。

天启皇帝一上来就大搞水利工程,同时弄来了大量适合干旱地区种植的优质种子,算是做到了关键点上,但他这个皇帝只能在紫禁城里发号施令,具体执行得怎样他没法决定。

还有就是原本针对普通农民的增加田税被他叫停了,虽然下面的贪官污吏很多,但没有朝廷法定政策依据,他们也不敢随意征税,相信北方的农民不会象原本历史上那么雪上加霜。

天启皇帝现在的紧要任务就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了商税关税,其实已经可以让国库充盈了许多,他又搞了特许专卖局,豪宅税,不要小看了这两个举措,一旦在全国推行,就能给朝廷财政和地方官府财政带来大笔的收入。

如果天启皇帝再能够取消权贵、勋贵、有功名的读书人的免税政策,推行天下所有田地一体交税,那么大明朝廷根本不会缺钱,这大明就亡不了。

但这个政策就是动了所有统治阶级的奶酪,在没有十足把握和手中绝对掌控大多数军队之前,他这个皇帝也不敢冒险。

如果皇权没有威慑力,就算通过了这个政策,下面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你也没辙,还会引起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反弹,要是再有野心家组织和挑动,也会发生大规模叛乱的。

一旦国家动荡,国家经济就会受到影响,国家税收将大幅减少,为了平叛却要增加很多军费支出,国家财政会再次崩溃。

对一个国家来说,不管是谁造反,一旦有人造反,必须不遗余力迅速平叛,任其发展下去,很快就会亡国。

因为朝廷财政一旦支出大幅超过收入,还需要背负很多国家责任,相当于背着一个大包袱去打仗,而造反的不需要承担国家责任,还敢肆意破坏这个国家,反过来变成不对称战争了。

所以这些封建王朝,在某种程度上是很脆弱的,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国家政权并没有拥有超出造反派许多的武器装备,所谓的国家机器,只能欺负一下普通百姓而已。

幸运的是,天启皇帝迅速平衡了朝堂上的党争,任用了一批有实干能力的官员,这或许会给即将走入重重危机的大明王朝带来一些生机。

在内阁首辅顾秉谦的牵头组织下,工部尚书徐光启、山东总督袁可立、南直隶总督申用懋、河南总督左光斗将在徐州会合,共同商议建设黄淮江淮地区的综合水利工程。

徐光启不但带了许多技术官员,还带了大量种子,交给袁可立和申用懋,让他们在各自辖区推广种植。

至于左光斗,赴河南上任时,就带了许多种子。他这人风风火火的,做事更是雷厉风行,早就把种子交给下面的人分发下去,谁要是敢玩忽职守敷衍了事,这位左总督可是敢杀人的。

要说这些总督里面谁升官最快,就只能是左光斗了,他原先只是个正四品的官,因为在朝堂上当众表态要追随徐光启去做实事,被皇帝当堂越级提拔为正三品的工部侍郎,工部侍郎还未正式上任,又被皇帝越级提拔成河南总督。

原先这总督之位只是负责本省农业水利,并无多少实权,所以在官场上并不受多少重视,谁知后来朝廷允许总督拥有督标部队,皇帝又赐予“巡视地方”银印,相当于拥有钦差大臣的职权,这总督之位马上变得位高权重,是真正的朝廷重臣了。

他左光斗上个月还是个平平无奇的中层干部,这个月已经是朝廷十八位重臣之一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就算他左光斗性格再洒脱不羁,心里面也是感激皇恩浩荡的,所以这些人里面,就数他工作效率最高,这工作积极性,跟打了鸡血似的。

而在他得知,建设黄淮江淮综合水利工程的资金,是来源于皇帝查抄福王的财产后,左光斗对天启皇帝已经死心塌地了,这种为了百姓利益,不顾皇族和民间议论,对自己皇叔下手的皇帝,还不值得自己追随吗?

现在谁要是跟他说天启皇帝的坏话,他左光斗敢跟人拼命!

六大总督里面,唯一一位兼职的是山东总督袁可立,这位可不简单,他和孙承宗是正牌的帝师,虽然他也没教导过天启皇帝多长时间,但他这帝师身份可是天启皇帝的老爹指定和承认的,要比朱延禧这个老师身份强多了。

可他的遭遇比朱延禧差多了,在天启皇帝勤政之前,他那登莱巡抚的职位已经被魏忠贤给免职了,只是这个位置职责重大,朝廷尚未找到合适的人前来接任,他要等人交接,还没真正去职。

后来朝廷风云突变,皇帝突然勤政了,不但让魏忠贤靠边,还直接认定孙承宗提出的围困建奴计划为大明国策,不但恢复了他的职位,还给他加了兵部尚书的衔。

再后来皇帝又举荐他担任山东总督,赐予“巡视地方”银印,他也成了十八重臣之一,似乎终于有了帝师应有的待遇。

袁可立为官清廉,做事公允,赏罚分明,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所以他手下的武将们对他心悦诚服,就算是桀骜不驯的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对袁可立也是尊敬感激的。

但袁可立和孙承宗李邦华一样,是东林党人,他和高攀龙关系很好,和董其昌更是相交莫逆,堪称知音,之所以被魏忠贤免职,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的袁可立是兵部尚书、山东总督兼登莱巡抚,是山东的最高领导,山东原设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登莱巡抚下辖登州、莱州两府,管辖的地方只有胶东半岛,山东巡抚管辖的地方要大得多,而此次修建水利工程的鲁南地区,应该归山东巡抚管辖。

袁可立在登莱军务繁忙,本想让山东巡抚王惟俭代自己前往徐州,但他收到天启皇帝一封密信,皇帝在信中给他这位帝师交托了很多事,让他和山东巡抚王惟俭一起前往徐州。

山东这边的水利工程建设,肯定最后会落到王惟俭头上,天启皇帝对王惟俭根本不了解,只能拜托袁可立从旁督促,袁可立身为帝师,对自己这个皇帝学生的事肯定更加重视。

皇帝另外提出,将东江镇设置为登莱巡抚下辖的东江直隶州,由袁可立推荐文官出任知州,在东江镇设立后勤总务官,毛文龙部队的粮饷物资由该总务官管辖,并且规定,毛文龙的军队编制不得超过两万人,现在的真实人数,朝廷也将派遣兵部属官、锦衣卫和袁可立一起点检。

毛文龙此人桀骜不驯,且长期孤悬海外,朝廷必须倚重他,后来越发骄横,私自扩充军队,一味的向朝廷索要粮饷物资,拿到粮饷物资后,贪墨军饷,只给士兵象征性的发一点,谎报夸大战功,掳掠皮岛及附近岛屿的百姓,敢于反抗的直接杀害,其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军阀。

这也给他埋下了杀身之祸,后来他被袁崇焕杀掉不是没有原因的,但袁崇焕不顾抗金大局,直接杀掉毛文龙也是不对,因为这间接帮了后金的大忙,给后金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

现在毛文龙还属于袁可立下属,受他节制,还没有发展到后来敢于拥兵自重的程度,朝廷只有在制度上压制他,监督他,毛文龙如果还想做军阀,只能杀掉压制监督他的文官,那就是直接造反了,这个不说他有没有反心,朝廷只要断了他的粮饷物资,他就掀不起风浪。

袁可立对毛文龙一向是鼎力支持的,可他对毛文龙的桀骜不驯也无计可施,天启皇帝提出的举措,虽然会引起毛文龙的抵触,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毕竟一个不听朝廷指挥调遣的武将,那就是军阀,而军阀对于国家肯定是弊大于利,只有对武将加以限制,不给他成长为军阀的条件,才是朝廷的正确选择。

只是皇帝另有一件交托之事,让袁可立啼笑皆非,皇帝在信中拜托他,从董其昌那儿购买一幅画,这幅画叫做《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