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穿越圣朝当驸马>第96章 商谈

赵真的脸色阴晴不定。他死死地盯着沈熠,像是在确定沈熠的话是真心的还是故意挑拨。

沈熠面色平静地站在原地,回应了赵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月前,他还是畏手畏脚的镇国侯府三公子,做事、说话都要三思,生怕坏了圣朝的规矩。可现在,他已经决定摆烂了,都说“虱子多了不怕痒”,反正自己身上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也不怕再多沾惹一个。

“算了,这个问题先不说了。”赵真道,“朕今日来此,除了找玄彻道长外,还想与你说几件事。公事、私事都有,你想先讨论哪个?朕听你的主意。”

沈熠假笑道:“陛下,您别闹!您想说什么,臣就听什么,这世上哪有让臣选择的道理?”

“那就先说公事吧!”赵真拍板道,“曲辕犁和沤肥的事已经从江南道开始慢慢推行了,至于成效如何,只能等后半年才知道了;盐矿的事朕也派户部协同司农寺去统筹了,月底的大朝会上会商议,现在就差你所说的细盐了。朕看你一天天的净瞎忙,似乎并没有把朕的事放在心上。还有,你答应朕的‘三农’政策呢?为何到现在还没有上呈?”

沈熠不好意思地道:“回陛下,这‘三农’政策臣看过的时间太久,有些忘了,这几天正在努力地回想,您就别催了。您要是催得太着急,臣的压力就会很大,也就越想不起来了。至于细盐,趁这两天已经在准备工具了,一旦准备妥当,就可以做出来了。到时候,臣就让家母转交内侍省,保证让陛下满意!”

“不必经贞静夫人之手,做出来之后,直接拿给朕就行!”赵真道,“以后若是有什么好东西或是写了新书,都由你给朕送一份过来。朕可是堂堂九五之尊、一国之君,连皇后和小九都有的东西,朕却没有,这要是传出去,朕的颜面往哪搁?”

“是,陛下!”沈熠嘴上虽然答应得极为干脆,可心里却在不停地嘀咕:“我又不是你,皇宫也不是我想进就能进的地方,就算有好东西,我怎么亲自送,这不故意找茬吗?”

“你又在嘀咕什么?”赵真从衣袖中取出一枚金令箭,扔到书桌上,不满地道,“这是金令箭,拿着这个,以后可以随时进宫,就算是宫门封闭了也可以叫门,绝不追究!”

沈熠一脸错愕地看着赵真,不知道这个先前还在猜忌他的皇帝陛下发什么疯,竟将这么贵重的东西随便丢给自己,一时拿不定主意,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只是一直盯着那枚金令箭。

“还不收起来,等着朕亲自递给你吗?”赵真“哼”了一声道,“朕赐你金令箭,是想让你有什么好东西就直接呈进宫里,不必再经由沈侯或贞静夫人之手,这样也方便一些!”

“臣多谢陛下隆恩!”听到赵真的解释,沈熠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他的话,但还是乐呵呵地将金令箭收了起来。对于他来说,有了这个东西,以后发生什么事,多少也能狐假虎威了。

“下一件事。”赵真严肃地道,“你让皇兄转告朕,准备对四邦实施所谓的‘经济计划’。皇兄虽然跟朕转述了一遍你的想法,但他是个武人,有些细节的地方并没有说清楚,朕想问一下你这个出谋划策的主事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多大?”

“陛下,这个计划的成功率非常高,但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且多项措施必须同时进行。”沈熠道,“首先,我朝需要广开商路,经营各种商业活动,让百姓愿意花钱。但是,目前的百姓手里的钱不多,他们不敢花,因而需要给百姓提供更多的获取收入的机会,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多个方面。这些臣已经写好了计划书,陛下可以带回宫去审阅。”

赵真闻言,当即急切地道:“不必带回宫,你现在就去拿来,朕就在你的书房边听边看!”

“是!”沈熠应了一声,到书架上找出了一份名为“促进圣朝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书。

赵真接过计划书,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计划书中对各行业的经济发展途径描述得十分详细,如在“衣”的方面,沈熠从布匹的质量、颜色、款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要求,而这就涉及织布机、染料、设计等行业的发展;在“食”的方面,沈熠建议推广炒菜,改变以往的烹饪方式,而这就涉及炼铁、屠宰等行业的发展;在“住”的方面,沈熠表示要增加馆驿和客栈的数量,而这又涉及建造、装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在“行”的方面,沈熠请求朝廷修建“高速公路”,而这又涉及地形勘探、凿石夯土等行业的发展,等等。

“沈熠,你可知道如何才能炼出更好的铁吗?”赵真问道。在未登基之前,他曾巡视过北境边军,知道将士们用的兵器良莠不齐,在面对萧国的弯刀铁骑时有些吃力。如果沈熠能改进炼铁技术,那么,四境边军都有用上好兵器的机会。这样一来,国战时的胜算就更大了。

“回陛下,办法臣确实有,但需要准备很多工具和材料,短时间内是无法大批量炼制的。”沈熠如实答道。他知道赵真改良兵器的心思,但想炼出好铁,打造出吹毛断发的兵器,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如燃烧温度、风温、炉渣碱度以及好的高炉等。但圣朝在这些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尽管他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有就好。朕不急,都已经等了一百余年了,再等他十年又何妨!”赵真意气风发地道,“你接着说你的计划,朕再看看你这计划书。”

“是!”沈熠接着道,“待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后,我朝需要与四邦进行频繁的商业活动,‘以有换无、以优换有’。简言之,就是把四邦有的而我朝没有的买回来,如把姜国的药材、萧国的牛羊、戎国的战马,楚国的鱼虾蟹等买进来,把我们的瓷器、茶叶等卖出去,并要求以现银支付。此外,等我朝的细盐、白糖等步入正轨后,我们就将这些更好的东西卖给四邦,冲击他们国内已有的市场。这样的话,四邦的钱就会大量流入我朝,充实国库,而我朝不过是少了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便是臣上次跟您提到的‘经济钳制’。至于更具体的操作流程,计划书中也有,陛下可以详阅!若有疑惑,臣可随时解答!”

赵真默默地点了点头,往后翻了两页,果然看到了沈熠所说的内容。细细看完之后,他默默放下了手中的计划书,盯着沈熠道:“你既有如此大才,若是不入户部,岂不是国家的损失。王尚书也老了,许多事都力不从心。这样吧,朕赐你一个功名,让你代替他,如何?”

沈熠愣了愣神,郑重地摇了摇头道:“陛下,请恕臣不能从命!陛下应该知道臣的为人,这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岂是臣这样一个毛头小子能应对得了的,还不如现在这样呢!做官要讲规矩、讲体统,臣自小野惯了,不习惯拘束。陛下,请恕臣直言,若是做了官,臣就算是想睡个懒觉都没资格、臣没有光宗耀祖的大志向,只想活好这一生!”

赵真有些动容地看着沈熠,突然道:“上次御史弹劾你的事,是你搞出来的吧?朕承认一直对你心有芥蒂,但也与你有言在先,只要圣朝不乱,沈家与你皆会无事。再说了,朕也答应了你与明月的事,你也为朕献了许多良策。这段日子以来,你我君臣也算和睦,你为何非要离开京都呢?这里真的就那么不堪吗?”

沈熠也没想到赵真竟会跟他说这些话,内心有些动摇地道:“陛下误会了。臣之所以想离开京都,一是为了消解当年的一段恩怨,二是为了找回我大哥,真的没有其他心思。”

“当真?”赵真怀疑地道。他已经看明白了,澹台世家当初的卜辞果然无误。沈熠对于圣朝统一五国的计划而言,目前的确已经起到了关键作用。

“陛下,臣有骗您的必要吗?臣的家人、朋友和喜欢的人都在京都,怎么能抛下他们呢?”沈熠哭笑不得地道。他虽然不知道赵真是真的不放心他离开京都还是想借助他的能力以统一五国,但就论对待他的态度,赵真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赵真也不再追问这个话题,又就计划书与沈熠惊醒了商讨。君臣两人一直聊到了酉时中,这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谈话。毕竟天色也不早了,他也该回宫了。

这时,书房外响起了敲门声,接着传来了玄蕴的声音:“小师弟,吃饭了!”如今玄彻不再院里,玄策又是个不着调的,故而玄蕴便担起了保护沈熠的主要责任。

“好的,师姐,我马上过去!”沈熠急忙应了一声,然后不好意思地对赵真道,“陛下见谅!臣这师姐乃山野之人,不懂朝廷的规矩。陛下若是不嫌弃,不妨用过晚饭再回宫?”

“不必了,朕答应了皇后,今晚陪她赏月!对了,听说你院里的厨娘厨艺极好,明天朕会派几名御厨过来跟他学习,你可别藏私啊!”赵真爽朗地笑道。“今日出宫,虽然很遗憾没能见到玄彻,但与沈熠敲定了许多事,也是不枉此行了。尤其是沈熠给他的计划书,简直是意外之喜。有了这个东西,圣朝伺候几年的发展方向就有了。”

“陛下放心!明日臣再送御厨们一本菜谱和一口定制的铁锅,保证陛下和皇后娘娘吃得尽兴!”沈熠笑道。聊起计划书中的改变烹饪方式时,赵真明示沈熠自己还没吃到新出锅的炒菜呢,沈熠当即御厨们来望月楼学习,可赵真却偏偏看上了沈熠的厨娘季婶的手艺。也许是之前卖给宫里的劣质炒茶刺激到了赵真,对于炒菜,他也要吃沈熠院里的人做的口味。

“定制的铁锅?”赵真眉头一挑,郁闷地道,“你这小子果然还在藏私。难怪宫里的人做出来的炒菜那么难吃,想来就跟这铁锅有关系吧。”

沈熠尴尬地笑道:“陛下莫怪,这都是商业机密,要是说出去了,臣的望月楼可就糟了!”

“这次就算了,若有下次,朕绝不轻饶!”赵真“警告”了一番,这才悠悠地起驾回宫。

镇国侯府门口,沈泓等父子三人恭敬地送走赵真,直到马车消失不见了才转身回了院里。

“熠儿,你今日中午为何要与郑公公起争执?他可是陛下的近侍,得罪了他可不是什么好事。要是他跟陛下吹吹风,你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沈泓不解又担忧地道。

“是啊,三弟,你今天见驾有些失礼了。也幸得陛下没有怪罪,不然可就糟了!”沈煜也提醒道,“像今天这种事,日后绝不能再发生。圣心难测,谁也不能保证陛下下次的心情。”

“爹,二哥,兹事体大,我们还是去书房说吧!正好我还有些事要与你们细谈。”沈熠低声道。在他原本的军事计划中,等练好新军并配好新式军备后,圣朝要先震慑住一直挑衅的姜国,好为圣朝争取更长的发育时间。可赵真今天却表示要借着楚国内乱一事对楚国下手,这让沈熠有些拿不定主意,这才决定要与了解姜国的沈泓和到过楚国的沈煜聊聊。

书房内,父子三人径自坐好,沈熠清了清嗓子道:“爹,二哥,孩儿今日之所以与哪位郑公公起冲突,完全是由于他办事不力。陛下明明是在宫里中的毒……”

沈泓忽地站了起来,紧张地道:“你说什么?陛下中毒?这种话你也敢乱说,不要命了?”

“是啊,三弟,这种事关陛下的谣言,可不能乱传!你是听谁说的?”沈煜蹙着眉头道。臣子在背后议论皇帝已经是大不敬了,要是乱传这种谣言,可就是罪上加罪了。

“爹,二哥,这事不是谣言,是我大师兄亲口说的,陛下也亲自证实了。”沈熠解释道,“幸运的是,这种毒是慢性毒,短时间内不会对身体有碍的。陛下应该也查到了端倪,只是太医署的人判断不出是什么毒,这才来找我大师兄解毒。”

“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呢,我与你同去请玄彻道长及早为陛下祛毒。”沈煜着急地道。

“二哥莫急,大师兄现在不在院里。”沈熠解释道,“道宗发生了些事,他已经回山了!”

“如果陛下所中之毒真的如你所说,那我们暂时就不要担心了。”沈泓定了定神,强装镇定地道,“你刚才说有事要与我和你二哥谈,现在就说吧。”

“是,爹!”沈熠点了点头。随即将自己和赵真设想的军事计划转述了一遍,并强调了赵真的意见,然后征询了一下两人是什么想法。

沈泓毕竟是武将,对于战事的敏感性要强得多。在他看来,圣朝要想统一五国,绝不是朝夕之功,甚至要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楚国如今动荡不安,对于圣朝而言,若能借“出兵援助楚国国君楚合义平乱”为由,趁势拿下楚国,自然是极好的。可这样一来,圣朝定然会背上一个小人行径的恶名,甚至遗臭于五国。从长远来看,这绝不是一件好事,也会影响到其他四国百姓对圣朝的看法。想至此处,沈泓严肃地道:“不能打楚国,还是要打姜国。”

“孩儿也是这个想法!”沈煜站起身道,“三弟,我去过楚国,知道那里的人文和地形。楚人尚火,民风彪悍;楚地多水,河流众多。我朝若是贸然与楚国交战,首先就面临着缺少大型的战船和有经验的水师这两个问题。可姜国不一样。姜国地势平坦,平原辽阔,若是有大规模兵团和强力的军备,定然会一路碾压过去。因此,我觉得还是打姜国好。”

“二哥,你不是个文官吗?怎么还懂得打仗的事?”沈熠好奇地问道。在他的潜意识中,沈煜就是那种传统的整日间只会“之乎者也”的文人士子,根本没想到沈煜对战事也感兴趣。

沈煜闻言,淡然笑道:“我虽然不懂军事,但也知道打仗要讲天时、地利与人和。抛开其他而论‘地利’的话,我还是能说上两句的,不然那么多书都白看了,这些年也白出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