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历史军事>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第3章 镇国公(3)

禁军二十六卫,正式创立之初只有十二卫,经永乐和宣德两朝的扩充之后,才达到二十六卫的规模。

每个卫的人数都在五千人以上,二十六卫加起来超过了十万人。

十万人啊,都在杨轩一个人的手里。

可想而知,杨轩的权势到了何种地步。

说是无冕之皇也不为过。

无皇帝的名头,却有皇帝的权力。

纵观大明立国以来,仅此一人。

不仅仅是百官没有想到朱瞻基这份遗诏的份量,就连杨轩本人也没有想到。

可以看到,杨轩整个人都是愣住的。

“侯爷,哦不,镇国公,接旨吧!”王振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杨轩的面前,双手呈着遗诏,面带谄笑。

王振入宫也十余年了,很清楚今日过后,朝堂上下就都是镇国公杨轩一个人说了算了。

加上其在小皇帝那里的分量,若是不给镇国公杨轩留下一个好印象,以后他还怎么在宫里混?

“哦。”

“臣接旨!”听到王振的声音,杨轩回过神,接过旨意。

呼~

他看着手中的遗诏,长长出了口气。

这份遗诏看起来很轻,但实际上却重若万钧。

在朱祁镇亲政之前,整个大明都将在他的肩上扛着。

这份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最重要的是,这份遗诏,展现出了朱瞻基对杨轩的信任。

一般来说,托孤大臣都有好几位,以便相互牵制。

但朱瞻基只是钦点了杨轩这一个托孤大臣。

为的就是让杨轩没有掣肘。

若是按照原来的历史,三杨他们都是托孤大臣。

杨轩的出现,让他们与托孤大臣失之交臂。

王振已经回到了朱祁镇的身边,张太皇太后起身,面向百官,目光最后落在了杨轩的身上。

“遵照先帝遗诏,今后一切都仰仗镇国公了。”

“臣定不负先帝!”杨轩躬身道。

张太皇太后微微颔首,接着又道:“镇国公年事已高,今后朝会便不必站立了。”

“来人。”

“搬把椅子来!”

张太皇太后朝一旁的太监吩咐道。

很快,太监就搬来了一把太师椅,按照张太皇太后的吩咐,放置在了朱祁镇的右手方向。

不过和朱祁镇的距离是要落后于张太皇太后和胡太后的。

“镇国公,请坐!”张太皇太后对杨轩道。

“谢太皇太后!”杨轩躬身行礼,从一旁的台阶上走上,坐在了太师椅上。

下方的百官静静地看着这一幕,神色变幻,心中掀起了滔天骇浪,但最终都归于平静。

通过刚才的一幕,他们已经看出,太皇太后是站在杨轩这边的。

如此一来,杨轩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很多看不惯杨轩的人牙都快咬碎了!

不是,他凭什么啊?

这老匹夫凭什么啊?

杨士奇三人相视一眼,皆是看出了彼此眼中的羡慕以及挫败。

大家都姓杨,凭什么你这么优秀?

难道就是因为有个好老丈人吗?

当然,这只不过是他们安慰自己的借口罢了。

当了这么多年官,他们很清楚杨轩的本事。

刚才一番眼神交流,他们也达成了共识,以后决不能与杨轩对着干。

以后就在杨轩的手下老老实实的干活吧!

张辅的心中很是感慨。

镇国公啊!

这可是国公之首,与册封宗室的那种镇国公完全不同。

百官的反应杨轩尽收眼底,张太皇太后也看在眼里。

她并不希望因为这事儿让朝堂分裂。

便开口勉励了一番百官。

尤其是对三杨,说了很多,也画了大饼,体现出重视的同时,也让百官看到希望。

张太皇太后虽身处深宫,但也是具有大智慧的。

果然,在她一番勉励的话说完后,百官的脸色也都好看了不少。

正菜已经上完,接下来就到商议朝政了。

由于上朝之前,杨轩他们就已经在小房间中交流过了。

所以各部门的大佬对于接下来要议政的内容也都有了准备。

杨士奇率先站出来,提出去年就开始调集的军队这一问题。

对于这些大军,杨轩已经有了计较。

“大军不必返回,集结京师,整训过后,再择优与边关将士换防。”

“同时,咱们还可以在京师外,搞一个盛大的阅兵仪式,邀请在大明的各国使臣一同观看。”

“展示我大明强大的同时,震慑宵小。”

“诸位也都知道我大明现在是什么情况,此举,诸位应当理解吧?”

杨轩看着下方的百官,沉声道。

“镇国公所言甚是,此时此刻,正应该震慑一下宵小。”

杨士奇首先表示支持。

杨荣,杨溥,张辅,于谦也站出来表示支持。

不过,户部尚书却站出来说了不同的意见。

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示反对,但也说了此举花费巨大,表达了户部的难处。

朱瞻基的丧事,朱祁镇的登基大典,都花了不少钱。

现在的国库,也说不上富裕。

“国库没钱,这是你们户部的事。”

“叫苦的话,不要在我面前说。”

杨轩先训了户部尚书,接着话语一转。

“不过,这段时间,事情多,花费也大。”

“钱嘛,户部出一部分,内帑再出一部分。”

闻言,户部尚书一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也不是不识大局,但身为户部尚书,职责之内的事他还是要做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成了杨轩用来杀鸡儆猴的鸡了。

他心中有些郁闷。

现在国库虽然像他说的不富裕,但是一两百万两白银还是能拿的出来的。

朱瞻基留下的小金库,钱也不少。

杨轩看过账本,一千万两白银是有的。

毕竟宣德一朝下来,也就最后打了一场大仗,总体上花费不是很大。

再加上现在皇庄一点也不少,这些收益可都是直接进了内帑的。

要知道,整个四\/\/川省,一半左右的土地可都是皇庄,再加上这些年来,明里暗里买的田地,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这么说,整个大明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除了土地的收益,皇帝还有其他产业收入,所以朱瞻基你这么多年下来,才能攒下这么多钱。

可能就连户部都不知道,朱瞻基的小金库里有多少钱。

不过现在这些钱都归杨轩调配。

见户部尚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杨轩又看了一圈百官,最后目光投向张太皇太后和胡太后。

“太皇太后,太后,您二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他询问两人的意见。

他虽然有朱瞻基给予的绝对权力,辈分也高,但这二位在场,他就不可能越过两人,直接做决定下令。

不然,他和历史上的那些权臣有什么区别。

“哀家不懂这些,不过既然镇国公和诸卿已经商议好了,那就这么办吧!”

张太皇太后开口说道,很给杨轩面子。

至于胡太后,她也是一样的说辞。

现在婆婆在世,她的话语权并不高。

并且,以他的性子,也不喜欢这些。

杨轩点了点头,然后面向百官,道:“既然太皇太后和太后娘娘没什么要说的,那就这么办!”

“接下来涉及到的各部门也要相互配合。”

“是,镇国公!”下方的百官齐声道。

随后,杨轩和百官便商议起了今年的施政方针。

总体上还是延续朱瞻基时的政策,一切以求稳为主。

对此,百官也都是欣然接受,对杨轩的感观也好了不少。

他们还真怕杨轩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搞事。

接着,户部尚书再次站出来,说了今年的各种预算,一些并不合理的花费被杨轩给驳回了。

不过最后下来,杨轩又从内帑拿出来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填补空缺。

“这些钱是从内帑出的,待各地赋税运抵京师之后,需第一时间还,户部可不要忘了。”

杨轩看着户部尚书说道。

此话一出,百官也是愣住了。

什么时候内帑的钱也需要还了?

自从老朱那个时候开始,不管是皇帝的内帑还是国库,其实都是当做国库用的。

皇帝也没有将内帑和国库分开,都是当做自己的钱在用。

这里要点名批评老朱和朱老四。

“镇国公,此举可没有先例啊?”

户部尚书第一个表示反对。

把运到国库的钱运到内帑,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每一任户部尚书,不仅要管好国库,还要负责从皇帝的内帑中扣钱。

这都是不成文的规定了。

从皇帝的内帑中扣出的钱越多,这个户部尚书就越受尊敬。

“公是公,私是私,不可混为一谈。”

“此前由于各种原因,内帑与国库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

“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合理的现象。”

“从此以后,公私要分开。”

“皇室的支出,全由内帑支出,如皇子公主的婚丧嫁娶等,国库不再出一文钱,同样,国家用钱,也不再由内帑出。”

“如皇帝大婚,登基大典,皇后的册封大典此类属于国事的,依然是从国库出钱。”

“若是国库的钱不够用,又想让内帑掏钱,那就以户部的名义打借条。”

“另,皇帝不可将国库的钱用作私用。”

“总之,今日我们就是要商议出一个章程,将国库与内帑分的清清楚楚。”

下方的户部尚书等各部门大员,听到这话,纷纷陷入了沉思。

户部尚书则默默计算着这样分清楚的话,是优是劣?

诚然,这样分清楚之后,皇帝就不能再向国库伸手了,每年也能节省下不少钱,但同样,户部也不能再向内帑伸手了。

要钱就得打借条。

完事儿还得还!

不还?那下次就别想借了!

沉默中,各部官员的目光基本上都在户部尚书的身上,看着后者浑身不自在。

从长远来看,这样公私分明是好的,但自古以来,大家都把内帑当成是第二个国库,只是这个“国库”的管理员是皇帝罢了。

现在突然说要分这么清楚,就……挺不习惯的。

“户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见户部尚书久久不说话,杨轩开口问道。

“镇国公,可否宽容几日时间,下官需要和同僚们好好商议商议。”户部尚书道。

“没问题。”

“就给你们五日时间,五日之后的朝会上要有结果。”杨轩一副很善解人意的样子。

“多谢镇国公体谅!”户部尚书松了口气,他还真怕杨轩现场让他做出决定。

一旦那样,他可就把同僚得罪死了。

杨轩挥了挥手,让户部尚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接着,他又开口:“说到朝会,我想了想,时间还是太早了。”

“卯时(5:00-7:00)就开始了,陛下尚且需要提前半个时辰乃至一个时辰准备,更不用说宫外的官员们了。”

“当然,诸位都是成年人,早起并没有什么,但是陛下年幼,还在长身体中,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我提议,将朝会推迟到巳时,如此陛下也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也能有充足的精力学习。”

“另,常朝一日一朝也改为五日一朝,大朝会由每月初一十五两次改为每月初一一次。”

“当然,以上并非永制,待陛下亲政理政之后,一切恢复原样。”

“诸位觉得如何?”

这个时代人们的作息习惯遵循的是闻鸡起舞的传统,所以早起体现的是对勤勉的重视。

杨轩若是强硬的要将朝会时间改为永制,不知道会遭受到多大的阻力。

所以,折中一下。

再说了,等以后恢复了,小皇帝也长大了,那个时候他都要下野了,还管这些干什么?

反正他又不用大半夜的起床上朝了。

下方百官听到杨轩的话,一抬头,就看到小皇帝坐在龙椅上昏昏欲睡。

显然,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大半夜起床,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坚持完整场朝会。

所以,不管是为了小皇帝的身体健康,还是一小部分人为了自己能多睡一会儿,基本上都赞同了杨轩的这个提议。

接着,杨轩又问了一下张太皇太后和胡太后的意见,将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好,现在说最后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