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小说网>总裁豪门>闪婚军官后,炮灰在七零开挂逆袭>第404章 乔华清的迷茫

次日,苏璟和苏茉一起去了机场。

“我直接从这里飞美国,就不送你回德国了,在那边你自己小心一些,有事给我打电话。”

“本来之前说让你有事找宋家的,但我想一想,还是算了。宋家掌握着那边的华人黑帮,生意也不全是干净的,你还是少跟他们接触的好,免得对你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

“好。”苏茉点头。

她本来也没想过找人家,毕竟大家也不熟。他们是公派出来的,国家还有使馆在这呢,有啥事直接找他们就好了,何必浪费人情。

回去后,苏茉便写了一份详细的汇报,给顾老师寄了过去。

汇报内容,主要罗列了欧洲这边华商的大致情况,以及他们各自经营的行业,她推断出的大概资产状况。甚至还有哪些人对国家感情较深,哪些人会愿意往国内投资,都一一标注了出来。

顾望亭收到后,看完直感叹,怪不得叶文滨对苏茉评价那么高,她可真是太清楚上面最想要的是什么了。

顾望亭把相关信息整理整理,通过使馆,给国内作了汇报。

在苏茉他们忙着学习的时候,国内也在慢慢的发生改变。

各大报纸开始有如何靠养猪养鸡,种植果树等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向社会缓缓的吹着暖风。要知道,这些事在大部分地方,可都是不能提的,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

后世着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大队,也频频见报,大队的集体产业五金加工厂也被报道了出来。大队通过这个五金加工厂,在周边大队收益不超过一万元的情况下,仅当年就赚了30万元之多。

大队的银行存款,更是积累了100万。

瞬间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工业兴村一时成了未来几年的主流,许多灵敏的基层干部,开始纷纷效仿,而一些有远见,早就偷偷建厂的大队,也不再搞“地下组织”,开始纷纷光明正大起来。

国内的风,真正要开始变了。

而同时,国家重要领导人也开始频繁出访各国,看看华国与他们的差距,学习他们如何招商引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行进着,国家外派出去的留学生们,也在废寝忘食的学习着。

12月上旬,那18名在语言学校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也顺利从语言学校毕业,开始前往他们的目标大学。

慕尼黑大学作为西德top1的学校,这18名留学生,有6名是安排到这里的。加上苏茉三人,这里就一共有9名华国留学生了。

顾望亭亲自送他们过来,同时还给苏茉三人各带了一封厚厚的信。

时隔四月,总算收到家人的信,苏茉迫不及待的拆看起来,基本上每个人都写了几段。

俩孩子写了他们最近的学习及训练,说他们有好好听话,让苏茉不用担心,他们一定会乖乖等她回来。

苏廷谦夫妇先说了家里的生意,10月份,家里又再开了两个铺子,目前羊城4个铺子,海市3个铺子。这些铺子收益都还不错,让她在国外不用省着,该花的钱就花。

说了陆长征前几天往家里打了电话报平安,目前还是在前线回不来,可能马上就要打仗了。又说了庚长青11月份会调到羊城的事。

最后说工作室装了电话,并留了电话号码,说国内可能很快会开通国际长途的民用专线,让苏茉到时候往家里打电话。

苏茉也知道,要改革开放,这些相应的基础建设肯定都会跟上的,不然电话都打不通,谁还给你投资。

苏奕远也是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有关心苏茉的,也有说生意上的事的。

苏茉给每个人都一一回复了,然后又把信托顾老师给寄回去。

1978年12月18日,一个重要的日子,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设有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华国这个巨轮,终于要开始扬帆起航了。

而彼时,在西方的留学生们,也开始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假期。西方国家都过圣诞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学校会放2周的假期,给学生们庆祝。

本地的学生都回家和亲人团聚了,学校一下子冷清下来,只剩下留学生和极个别留学的学生,食堂也关的只剩下一个了。

华国留学生们倒是没受多大影响,一个个还跟往常一样,恨不得睡在图书馆。

倒是费力克斯看不过去,在平安夜这天把他们都叫了出去,让他们去闹市区逛一逛,体会一下这边过节的气氛。

9人结伴在热闹的街道里逛着,苏茉和乔华清手挽手走一起,能明显感受到她似乎不太开心。

“怎么了?”苏茉问。

“没什么,我就是有些难过。”乔华清道,过了一会儿又问,“苏姐,你说我们国家的百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十几二十年吧。”八十年代末九零年代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已经开始变样了。

“真的吗?”

乔华清选的是社会,这段时间,了解了不少西方国家的民生经济,让她忽然觉得,前方似乎困难重重。

现在国内,工人工资四五十元就已经不算低了,但大部分西方国家,工人月薪都是一千多,而美国,更是到了月薪两三千。别人一个月,就顶他们一年挣的。

在国内,家里有台电视机,都算了不得家庭。但在这边,电视电话电冰箱洗衣机,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

这样大的差距,他们真的能追上和超越吗?

乔华清这么想着,便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是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也得去做。古话不是说了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要小看我们国家的人们,当初志愿战役打得那么艰难,我们不也一样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