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属于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其他兰科不同的是,它真的无根无叶,全身就是一根茎条,

埋在地底的也不算是根部,称之为茎块。

这同样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镇痛止晕的效果极佳,

红楼梦中,薛姨妈胸闷头疼,就是喝了天麻钩藤煲乌鸡的汤,才得以痊愈的。

“深吗?”李刚问道,他家是开矿的,见过不少的矿藏,那可是得挖几十上百米的,

该不会挖个天麻,再刨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吧。

“这玩意不会太深的,浅的十多公分,深的也不会超过一尺,一会就好。”龙子说完,便拿起锄土,开始松土。

因为不了解茎块的深浅,所以他没有直接对着茎部的位置刨,

而是先将周边的土刨松软了,然后再换小铲子,一点点的拨开正中间的土,没一会,一个如同防缍的茎块就露了出来,

大小比成人的拳头稍小些。

“哟,这个看着还不小,怕不得有五六年了。”

“这个也是年份越长越好吗?”赵勤问道。

栾荣这次没有给予直接的回答,“一般来说,野生的天麻主要看大小、气味和生长环境,咱这的天麻相对肯定会好些。”

“这个能值多少?”

“茎块晒干大概有三两重,怎么着也能值个100多块吧,这玩意越来越少,可惜放不住。”

很多名贵的药材越陈越好,但天麻不是,它的最佳入药期就是出土后的两三年之内,再陈下去,药效就会打折扣。

“还不错,又进账了100多,咱今天的收获怎么说也有六七百了,一人能分150,哈哈。”张哥笑着说道。

“刚子,你这运气还确实不错。”今天的收获,三样大头都是李刚发现的,栾荣笑着捧了一句。

“那是,得亏我今天不怕累跟着,你们要是只带着阿勤,那这一趟可就算白跑喽。”

懒得和这货掰扯,省点口水也是好的。

大家接着出发,又到了一地,栾哥直奔一颗大树走去,那颗大树的树身上,明显有人为砍伐的印迹。

“这是你栾哥做的印子,林子里大多一个样,一转身说不准就记不清了,所以发现人参的地方,大多都会做个印子。”张哥解释了一句。

“那就不怕别人发现?”赵勤觉得这方法会增加暴露的风险。

“这也是没法子的,也是老一辈赶山人留下的规矩,不过老赶山的,都有自己的窝子,每次进山也就一两人,

所以为了安全,他们一般不会进入陌生的地界。”

栾荣在附近找了一圈,摇头道:“白跑一趟,没长出来。”

“山参就是靠运气,况且现在长出来,年份太短,也不能祸祸。”张哥笑着安慰了一句,又接着道:“行吧,咱去柞树林。”

这次没歇多久的李刚,听着要走,只得哀嚎一声跟上。

“张哥,发现年份不够的,咱一般怎么办?”赵勤好奇道。

“以前嘛,会拿个红绳子把杆茎拴起来。老辈赶山人传下来说,人参会跑,所以得拴着,

实则也就是做个记号,方便来年找的时候好找。

当然,以前人对山参的习性不是特别了解,往往拴了红绳子之后,第二年过来看时,发现绳子还在,但参不见了,附近也没有挖过的痕迹,

就以为是山参跑了,其实就是第一年来时,不小心踩到了参,导致山参开始休眠,停止生长。

至于现在,就像你栾哥那样,在边上的树木上作记号。

年头不足的山参,挖了也不值钱,所以很少有真开挖的,至少得是二品以上才值得挖。 ”

“不是说,山参可能很多年了,但只有一二品吗?”赵勤听着有些糊涂,人参会二次或三次发芽,这样的情况,品叶会再次降下来。

“一般老参开新芽,不会只开单芽的,冒头至少也得是二品,这玩意新老,老赶山人都会走眼,但往往判断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

走着走着,就听龙子高兴大叫着,“哟,山参。”

不等大家围过去,却又听他骂了一句,“槽,是刺五加。”

大家还是聚到了一起,看着龙子面前的一株草,看上去还真像人参枝,分枝四片,也就是四品叶。

“这玩意和人参同属五加科,算是山参的近亲,稍远点还真分不清,得细看,一般有刺五加的地方,出现人参的概率会大些。”

张哥知道赵勤要问,他便当先科普起来,“这个叶子比山参的要厚一些,叶茎更明显,颜色也更深,边缘的锯齿更锋利,叶子也偏圆,可惜没有对比,不然你就知道了。

咱东北的林子里有句俗语,山中无杂草,认识就是宝,所以这个刺五加也是味良药,只是价格太贱,所以没多少人弄这玩意。

一般在山上看到,也就撸点叶子回去,自己泡水喝,可以强身健体的。”

这边刚说完,李刚指着不远处道:“那里好像也有一株。”

这货眼神还挺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家看过去,片刻栾荣浑身一震,三两步走了过去,只一眼便笑道,“哈哈,这是真家伙。”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再度围了过去,赵勤还摘了一品刺五加的叶子,来到近前对比了一下。

这一对比就非常明显了,山参的叶子显得要嫩很多,两者之间的颜色,一个偏浅绿,一个深绿,形状也有少许区别。

“刚子,你今天出门踩狗屎了。”张哥也不得不承认,李刚这货最菜,但今天的运气没得说,随便一指居然指出一株真正的野山参。

“这有几年了?”李刚急切的问道,按照进山前说好的,谁发现归谁,这一颗人参可是他的。

“还不错,五品叶,至少也得是六年以上了。”栾荣边说边从背篓里往外拿工具,采参他熟,对旁边的龙子道:“咱俩看看能不能揭下来,能揭的话,咱就连地皮一起揭着,回家再慢慢弄。”

这里的土地肥沃,数百年的枯叶堆积,让地表的土还算松软,人参本就卧不深,

若是能连土一起揭了,那是最方便的方法,毕竟取参很费时间,每一根须子都得兼顾到。

当然,若是旁边有其他树蒿之类的根茎,就没办法揭土,只能一点点的洗刷浮土了。

还好,没一会,连着茎杆的人参就被从土里揭了起来,根部连着成片的土,直接装进了背篓,“回去慢慢刷出来就行,有这株打底,咱这趟山算是值了。”

“走吧,去弄点猴头,咱回家。”张哥也很高兴,总算让两个小老弟不至于空手而归了。

至于说赵勤没有,不急,明天接着上山,要是真没有,走时总要想法子收个一两支差不多的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