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点头:“嗯,皇家慈善基金每年要举行两次锦标赛,我代表皇家出席过。国夫人还带我去森林里打过猎!”

  嗯?!我怎么不知道?

  苏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每次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去猎庄都是石薇带着,他是能躲就躲,东明那边都没去过几次。

  算了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油接着说道:“尉氏则是冬蔬菜基地,那里利用温泉,魔芋胶薄膜大棚,发展起来冬蔬菜种植业,水产业,并且依托司农寺,四通商号农业司,进行新型农作物研究栽培,观赏鱼培育。”

  这个赵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跟生母朱贤妃至今还在亲自参与从尉氏农庄领到的一个项目,而且还有了科研成果。

  如今他的青鱂鱼已经培育出了两个品种——朱凤与红白。

  朱凤颜色鲜红,鱼鳍也变得比普通白化青鱂更长。

  红白则是红底白花,赵煦的生母朱贤妃非常喜欢。

  苏油继续说道:“中牟就是普通的粮油蔬菜禽蛋肉奶基地了,主要就是供应汴京城百姓生活所需要农副产品,因为有了铁路之便利,发展极快,如今已经成为了人户八万的大城镇,它路很多上州的户口都赶不上它。”

  赵煦说道:“这就是当年移出汴京的那些人?”

  苏油点头:“对,当年从汴京移出的人,包括了厢军,内八作工坊军,上四军中的养老军,以及京郊五等户与赤贫户。”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产量

  “移民费用主要来自开封北面盐碱地开发,城中原二十八作工坊用地拍卖,没有额外增加朝廷负担。”

  “而这些人移出来之后,降低了工坊生产成本,生计开始主要是修造三畿新增建筑,洛汴渠,陈留渠,陈汴铁路,形成了几支专业的施工队伍。”

  “除了工坊和营造,剩下的大多务农。”

  “陛下,汴京城菜价不便宜,中牟一亩地的蔬菜,收益就能够养活一家五口,铁路开通之后,这里种菜养猪的人更多了。”

  赵煦问道:“种菜养猪的人多了,那种粮食的人不就少了?这样国家的粮食够吃吗?”

  苏油微笑道:“陛下真是聪明,没有只看到一家一户的小收益,首先想到的就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给国家带来的大问题。”

  “的确,中牟本地耕种粮食的土地面积,自铁路开通以来在减少,而种植棉花、油菜、蔬菜的面积在明显增加,不过从统计发现,中牟的粮食并未减产,甚至还有增加。”

  赵煦一鼓手掌:“山长的莱山一号!”

  苏油笑道:“莱山一号固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套种方法的改良,水利设施的持续改善,新型家庭式立体农业的推广。”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肉蛋油的摄入,让人体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降了下来。”

  “还有就是储藏方式和加工方式的改良,让粮食储藏期变得更长,糜烂浪费减少,让人对粮食的营养吸收率增加等,都应该算进去。”

  “三大丰一小丰,这四年国家的粮食储备激增,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来得太不容易了。”

  “今天臣之所以请陛下来中牟,太后也之所以同意,是因为臣要请陛下看看我们试种的那些东胜州作物。”

  “陛下,如今我大宋作物,最顶级的上田,一年可收四石,其余的平均亩收两石就很好了,很多坡旱地,贫瘠地,亩种两斗年收一石的也比比皆是。”

  赵煦有些小兴奋:“那就是东胜州作物产量大大超过预期?”

  苏油笑道:“有几样,实在是……一会儿陛下见了之后,亲自测量吧。”

  马车很快转到一条小路上,道边房屋渐渐变少,耕地越来越多。

  很快,道边出现了一种高大的作物,已经变得枯黄,每棵作物上还有一个个小笋一样的结实,分列在作物粗壮杆子的两侧。

  苏油说道:“这就是玉黍米了。我们就在这里下车吧。”

  远处一群农夫正准备收获,见到三人下车就迎了上来:“学士来了,还有扁罐郎君,不知道这位是……”

  苏油说道:“老李这一年辛苦了,这位是佣哥儿,城中勋贵子弟,他家的地明年也该轮作了,家中长辈叫过来看看,能不能挑点高产的新粮食种。”

  老李也是当年西军死人堆里的扒拉出来的,手脚倒是都齐全,就是脸上挨过一箭,将左右脸射了个对穿,胡须遮掩下像俩酒窝,反倒让人变得有些喜庆。

  就是说话从此有些大舌头。

  老李说道:“那我给小郎君推荐玉黍米,扁罐少爷说万里海外那些人亩产两百斤,我看那是他们压根不会种!”

  说完美滋滋地对苏油问道:“学士,那就招呼儿郎们开工?”

  苏油笑道:“那就开工吧,赶紧上人手,将这片地都收了,其它几样呢?”

  老李便招呼手下收割,然后说道:“在那边呢,我带学士过去看看?”

  苏油说道:“马铃薯、甘薯、木薯,都看看。”

  马铃薯地和甘薯地上是一条条低矮的土垄,土垄上藤子已经开始枯萎的就是马铃薯,藤子尚在青绿的是红薯。

  老李扛来几把锄头:“这玩意儿也喜人,就是国公爷有交代不敢胡乱弄。”

  打发走老李,苏油给赵煦和扁罐都分了一把锄头:“咱们随机刨几棵,估计下产量。”

  这个种植方法来自后世,最搞笑的是直到后世九十年代以后才推广到川中。

  苏油当年在地头和老人们聊天的时候,老人们说以前川中种植薯类都是种在平地上,起垄的种法在福建沿海早有采用但是他们都不知道。

  起垄种植好处很多,平日里沟里可以走水,不怕淤积,收获的时候推平土垄就能得到块根和块茎,不用挖坑,收获比平地种多不说,也轻松很多。

  一棵马铃薯很快被赵煦起了出来,一共刨出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疙瘩,苏油将之收集到篮子里掂量了一下,也有两斤多了。

  不过大的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小土豆。

  三人随机挑了十棵,每棵有多有少,加起来也有二十多斤。

  然后赵煦翻出本本来用铅笔一算:“司徒!这亩产能达到七百斤!七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