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援审理不公、朱明之伪造证词、王枋将伪造证词告诉练亨甫,授意他启动弹劾,各追夺一官勒停。

  最倒霉的却是练亨甫,因为泄露禁中语,企图干预司法,被除名勒停,编管均州。

  就连蔡京都因为飞语,被下了集贤殿校理的职务。

  这件事情,受到打击的还有王安礼,本来是改制后尚书右丞的最佳人选,结果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陈州。

  还有蔡京,眼看就要借着军机处东风冒起来的新贵,也吃了挂落。

  王珪的名誉也大受损害,虽然事后还了他儿子的清白,但是这个儿子跟王家读书种子王仲熠不一样,一贯游手好闲好色如命。

  都下百姓都认为这桃色新闻,十有八九是真的。

  王珪甚至为此向赵顼请去,但是现在是元丰改制的关键时刻,赵顼坚决不允。

  不过事后想来,王珪又觉得苏油不应该是始作俑者。

  因为现在全收西夏二十六州大的手笔,说明苏油已经将自己摒弃在了元丰五年的朝制改革之外了——无论如何,西夏故地现在需要安定,这娃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得来!

  而蔡京故意在朝堂上撂话,现在看来也有剖白的意思,毕竟苏油一党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做派也和苏油一派以事功进取的做法完全不同。

  那么,会是谁呢?

  “相公?你怎么看?”赵顼看向王珪。

  王珪轻咳一声:“蔡京的考虑很周道,现在惊动百僚京中,的确不合适了,不如待到大朝会上在宣布,顺便昭示我皇宋新气象,为年后改制提力。”

  赵顼说道:“那就要麻烦相公重新草制贺表了。”

  王珪拱手:“此臣分内之事。”

  等到所有人都给赵顼恭贺完毕,章惇才说道:“蜀国公还是一贯的做派,后边提出来的那些意见,也得给个章程。”

  苏油的奏报当中,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外交,教育……林林总总写了很多,每一件都很重要,根本就没有顾及朝廷官员需要过节放假的打算。

  政治上,大体就是西夏如今的政治势力平衡的问题,西夏八个上层大姓,需要改易汉姓汉名,同时要进行政治改革,对夏国僭越的政治制度予以改造。

  苏油的计划是将山北四路的军事路编制予以扩张,将夏国原有的领土,分作河南、宁夏、河西三个行政路,分配夏国现有的政治势力,已达到快速安定的目的。

  但是州级以上的主官,肯定要大宋派人担任。

  政治区划明确之后,经济就要跟上,宁夏其实有很好的农业基础和工业需要的矿藏,农业和畜牧业包括三个大区,河西的居延泽、修屠泽;宁夏的兴庆府冲积平原,河南的套内。

  而三路各地的煤铁资源尤其丰富,可以大加利用。

  除了这些,重开丝路也必须纳入日程,大宋需要派遣使团前往回鹘、鞑靼等各路进行贸易,达到羁縻各地部落的目的。

  要让丝路得到高效流通,黄河上还要在兰州也修造浮桥,加大对河外之地的控制力度。

  军事方面,夏国残余兵力尚有二十多万,这些游牧骑兵的战斗水平相当高,但是防区肯定要进行调整,重点几处大门户。

  如面对辽国西京道的曲野河、牟那山、阴山、五原;

  扼控辽国上京道的黑山黑水东西二军司;

  防守青唐,保护丝路的仁多泉城、卓啰城、兰州;

  直面黄头回鹘和和西州回鹘的沙州、瓜州、常乐城……

  民生方面,需要建立风车,机井,修整九渠,引进大宋的优良种子,大力促进牛马贸易,开采各种矿藏,建立各种工厂和工坊……

  外交方面,对西北回鹘以招诱贸易为主,对西南青唐以羁縻安抚为主,对北方鞑靼以扶持分化为主,对东方辽国以谈判交涉为主。

  其余几路都好说,辽国一定不会同意大宋全吞夏国全境,让辽国承认大宋得到西夏的合法性,肯定需要艰苦的努力,其难度甚至不逊于一场大战。

  而教育方面,一是红衣大和尚宣扬二林佛教,让蕃人更加柔顺,二是各处建立学校,传播华夏文明,传播儒学,还要废除西夏文字,改易风俗,推行汉话……

  赵顼看着厚厚一沓条陈,感慨道:“电报班这是费了多少电池啊……”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国

  章惇说道:“事分轻重缓急,虽然蜀国公只字未提,但现在应当先议功赏,再议三路行政区的合理性问题,再议三路官员派遣的问题。”

  “其中最急的,是功赏,因为这个也应当在大朝会上予以宣布,而功赏中最急的,是蜀国公苏油的问题。”

  蔡确拱手道:“拓地万里的功绩,甚至已经超过了开国诸臣,如何酬赏,是得好好想想。要不……荣以郡王?”

  “不可!”所有人都予以反对。

  章惇说道:“之前议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国公以不在中书,不合体例,地方官员权力大同宰相,不足为后世法,坚决辞谢了。”

  王珪也觉得不妥:“我朝无此先例,开国诸王,在前朝已然功业勋位极重,故而太祖荣之以茅土,以期宣力于藩镇。”

  “而佐命功臣当中,惟赵普、曹彬二人封王,且都是卒后追封。”

  “名器至重,不可轻滥。”

  孙固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蜀国公年纪还不足四十,仕途久远,陛下可以留待将来,要是现在就封赏太高,后面就不好办了。”

  蔡确的建议,其实有心计的捧杀。

  要是苏油封王,就直接变成和高遵裕一样的吉祥物,今后就只能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不敢再干预朝堂。

  对于蔡确来说,便算是去了一个大对手。

  吕公著说道:“不但有苏油的问题,还有家梁的问题,苏油奏报里还说,家梁坚决拒绝了凉国公的封号,认为过高,于礼不合,就连节度使一职,也认为不当世袭。”

  孙固摇头:“也是夏廷昏聩,若早大用如此贤臣,而不是处处防范,夏国也不会一战而亡。”